通常意義的晉商指明清500年間的山西商人,晉商經營鹽業、票號等商業,尤其以票號最為出名。曾經有一部電視劇《喬家大院》就是晉商的典型代表,裡面介紹了晉商經營的智慧。依靠著駝幫、船幫和票號來打下了商界的一片天。曾經的晉商自豪的說到「麻雀能飛到的地方,就有晉商的身影。」晉商也為中國留下了豐富的建築遺產,著名的喬家大院、常家莊園、曹家三多堂等等。明清晉商人利潤的封建化,主要表現在捐輸助餉、購置土地、高利貸資本等方面。以徽商、晉商勢力最大,影響力最強,規模在十大商幫中和徽商一同位居榜首。
徽商,即徽州商人,俗稱「徽幫」,指徽州(府)籍商人的總稱 。 徽商主要來自徽州,包括歙、休寧、婺源、祁門、黟、績溪六縣,即古代的新安郡以及部分其他皖南地區的商人。六縣之中,歙和休寧的商人特別著名。徽商在宋代開始活躍,全盛期則在明代後期到清代初期。徽商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商幫,曾與晉商並肩稱雄,共執商界之牛耳。徽商與其他商幫不同的是徽商賈而好儒,崇尚儒學,是十大商幫中文化素質最高的商幫。像紅頂商人胡雪巖,還有胡錦濤主席的祖上都是徽商。
廣東商幫又被成為粵商,還可細分為潮州商幫、客家商幫、海陸豐商幫等,其中以潮汕商幫影響力最大 實力最強。地域上的潮汕指的就是潮汕平原上的汕頭、汕尾、潮州、揭陽四市。潮汕人以做生意聞名天下,先於溫州人享有「東方猶太人」之稱廣東商幫相比晉商和徽商在名氣上更小,而且崛起時間比其它商幫更晚。真正強大起來已經是近現代,然而卻一直挺立至今,對於廣東各地甚至是全國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潮汕商幫非常懂得利用地形來創造商業利益,靠海發展海上貿易,與國際往來頻繁。而且大海也象徵著冒險、探索和寬廣的胸懷,廣東商幫為了賺錢,天不怕,地不怕,冒險精神尤為突出。而廣東商幫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潮州商幫,李嘉誠、馬化騰都是潮汕人。
明清時期,浙江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輩出,且這些人多為當時引領全國學術的翹楚。由於經濟重心的南移,江南經濟迅猛發展,浙江特殊的環境孕育了其重商的文化,這些通商惠工、經世致用以及士農工商平等的思想觀念,在農業經濟佔絕對優勢的社會環境下,促進了浙東地區民間自主工商業活動的孕育和成長,成為浙商文化的源頭活水。尤其以浙江中部的商人為代表。像寧波商人樂顯揚創辦同仁堂,浙江的義烏,溫州和台州的商人至今都在全國範圍內,有一定的影響力。像馬雲是現代浙商的典型代表。
明清時期蘇商的主體是洞庭商人,因此蘇商的名氣並不及洞庭商幫的大。蘇商在廣義上也是指蘇南蘇州一代的商人。明天是集蘇州市全國中藥的經濟中心,在這種經濟環境下蘇商抓住時機。洞庭商人沒有與徽商、晉商在鹽業和典當經營上爭奪市場,而是揚長避短,利用太湖得天獨厚的經商條件販運起米糧和絲綢布匹。他們還不斷更新觀念,開拓經營新局面,向外部世界發展著。尤其是鴉片戰爭後,在作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鑽天之術,開闢了買辦業、銀行業、錢莊業等金融實體和絲綢、棉紗等實業。洞庭商幫產生了一批民族資本家像狀元實業家張謇,走上了由商業資本向工業資本發展的道路。
在明代的商業界裡,山西與陝西商人為了對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鄰省之好,互相結合,人們通常把他們合稱為山陝商幫。他們在明代前期的勢力很大,他們從經營鹽業中獲得了大量的厚利,可惜利益的原因使他們內部開始分化,陝西鹽商與山西鹽商分道揚鑣,最終陝西鹽商到了四川獨立發展,在康定一帶做「茶馬鹽」生意,民間稱為「蹚古道」,其規模越來越大,這也為陝西商幫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
陝西商幫是一個綜合性的商幫,他們對財富的追求與一般商幫相同:儘可能追逐厚利,如果不行,就退而求其次。陝西商幫以鹽商最為著名,經營布業、茶業和皮貨業也是陝西商幫盈利的重要途徑。這些來自體制內或者接近體制的文化人,對於陝西商幫最終形成一定的經濟組織,是發揮了主要作用的。從遍布全國的200多處關中或者「山陝會館」,就可以大致領略他們在歷史上達到的高度組織性。
路上自然是由山東人組成的商幫。山東人一貫的品格直樸單純,豪爽誠實。正因為如此,與別的商幫相比,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顯得單純,直截了當。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概括起來,就是長途販賣和坐地經商的商業經營方式,講求信用的商品道德以及規範的商業行為。同時,山東商幫裡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因此大部分是封建性的商人,這也決定了山東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業資本的流向是以本守之的。雖然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相對其他商幫來說實在是沒有什麼高明的地方,但他們的這些經驗和經營方式非常實在,生意做起來踏實。
贛商是由江西商人組成的商業團體。絕大多數是因家境所迫而負販經商的,因此,小本經營,借貸起家成為他們的特點。他們的經商活動一般是以販賣本地土特產品為起點,而正是江西商人這些獨特的背景,使得江右商幫具有資本分散,小商小賈眾多的特點。除少數行業如瓷業比較出眾外,其他行業與徽商、晉商等商幫相比經營規模就要顯得相形見絀,商業資本的積累也極為有限。另外,江西商人濃厚的傳統觀念、小農意識也影響到他們的資本投向,只求廣度,不求深度。所以,儘管江西商人人數眾多,涉及的行業甚廣、經營靈活,但往往在競爭中容易喪失市場。總體來說贛商主要在小本生意,基本沒有特別大規模。所以贛商的影響力相對於晉商和徽商要小得多。
閩商狹義上指的是福建省商人的簡稱,和海外閩民系的從事商業的人們。,是中國十大商幫之一。閩商社會價值觀,明顯表現出與內地的差異。相對於民風較為保守的北方和內地,閩商更具開放和向外開拓意識。傳統文化注重的安土重遷,閩商闖蕩全球的歷史顯現出典型的海洋文化特徵,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閩商」。福建由於得天獨厚的航海條件,在南宋時就有過繁榮的海上貿易事業。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福建人敢於出海貿易,所貿易的商品也與內地有所不同。在長期的發展中閩商遍布全球,尤其是東南亞地區閩商數量眾多。
湘商是湖南商人的簡稱,一般指湖南籍的商人,企業家的總稱。湘商發展迅速是在曾國藩時期。是後期興起的商幫 ,多分布在湖廣地區,湘商善於交友,報團發展,並且在商業中精打細算,對投入產出都很重視。如今在私營經濟發達的湖南省,「邵東模式」,「湘中經驗」,「大漢現象」 ,「湘商精神「,在當地有很大的影響力,一個個曾經湘商的精神鼓舞著湖南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