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平 資料圖
任曉平是這所地處中國北疆的大學裡,最具知名度的人,至少在公共輿論場上。
從哈爾濱醫科大學(簡稱「哈醫大」)本科畢業後,他在美國待了16年,隨後又被母校以特聘教授、外國專家身份引進,並成為學校的一個驕傲點。
他擁有這樣一個形象:一個受到母國感召的優秀專家,返國後從事著「異體頭身重建術」的超前沿研究。
任曉平和他的研究在學校受到了絕對的支持,校長號召年輕人向他學習,哈醫大也稱學校因著他的研究「日益擴大著外在影響」。
外界如潮水般的質疑,沒有影響到雙方的融洽。在任曉平看來,甚至包括哈醫大,自己有如「雖千萬人吾往矣」。
任曉平對外談起自己的工作時,常常提及布魯諾、哥白尼、阿波羅登月、第一例腎臟移植、第一例心臟移植……他總是說,人類的發展或者人類的醫學史發展就是在一個個爭議中走過來的。
「全球異體頭身重建術領導者」
任曉平中等身高,雖然生在中國、如今也在中國工作,但他是美國公民,持美國護照。
任曉平說,「這並不影響我是中國人」。
哈醫大新聞網上,一篇以任曉平名字為標題的文章,介紹了他的履歷:
他1961年出生,1984年本科畢業於哈醫大。工作一段時間後,1996年,他赴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克拉納特手顯微外科中心進行臨床研修。
在該大學學習和工作的近五年時間中,任曉平設計並完成了世界首例異體複合組織移植的臨床前動物模型及相關實驗研究,而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將該成果發表於美國顯微外科雜誌。
這一設計被譽為世界第一例成功的異體複合組織移植模型。基於這項研究成果,任曉平在該中心參與完成了人類第一例成功的異體手移植。
任曉平回國後主要研究方向為異體複合組織移植,且挑戰的是異體複合組織移植領域的最後一個前沿「異體頭身重建術」。通俗地說,就是「頭移植」或「換頭術」。
這一履歷介紹稱,該研究進展迅速,其驚人的實驗成果為脊髓損傷的再生和功能恢復領域的研究綻現出了迷人的曙光。
這篇文章的標題「任曉平教授」下面還有一行副標題:「世界首例異體手移植模型設計者,全球異體頭身重建術領導者」。
2012年,任曉平被引進回國。他目前是哈醫大二院骨科的醫生、教授,擔任骨科八病區的主任。
哈醫大二院大部分骨科病房都在第七住院部,佔滿了這棟大樓的三個樓層,唯有任曉平的骨科八病區在距離第七住院部大樓較遠的第十住院部大樓內,位於一樓的大廳門口,裝有獨立的門禁。
據哈醫大二院官網信息,2016年10月28日,哈醫大二院骨外科八病區(手顯微外科、足踝外科)正式成立。
當天,哈醫大二院院長張斌帶領各相關職能科室負責人,到新病房詳細了解科室建設情況及現階段急需解決的困難,並以現場辦公的形式,從手術室安排、人員配備、信息系統連接和硬體基礎建設等方面做出了全面的協調部署。
院長辦公室、醫務部、門診部、護理部、宣傳部、計算機室、保衛部、後勤等職能科室各司其職,全力配合,具體落實。
在外人眼裡,任曉平異常勤奮。「換頭術」的另一個倡導者義大利人塞爾吉卡納韋羅(Sergio Canavero)在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稱,「任曉平比較低調勤奮,每天只睡四個小時。」
《人物》雜誌報導稱,回到哈醫大的任曉平工作勤勉,他每天凌晨3點起床,花一個多小時處理郵件,然後去運動,6點前準時出現在骨科病房。
骨科八病區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任曉平一般七點半過來查房。
除了位於第十住院部的病房,任曉平還有一個實驗室。
該實驗室位於與哈醫大二院一條馬路之隔的哈醫大大學校園內,在北方轉化醫學研究合作中心大樓的三樓。該中心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哈醫大校長楊寶峰等人的倡議下,於2010年7月成立。
骨科八病區的一位醫生說,任曉平的臨床工作——門診、手術、病房工作,都是在哈醫大二院完成,關於頭移植的研究是在哈醫大的實驗室裡進行。
哈醫大的鼎力支持
據媒體報導,任曉平是接受了母校哈醫大校長楊寶峰的邀請,於2012年決定回國。
任曉平否認到哈醫大來做頭部移植研究是當時回國的條件之一。 「像(國內提出的)強國、復興、創新這些詞,對海外華人確實非常有吸引力,非常感動。」他說。
校長楊寶峰及哈醫大對任曉平非常看重,並給予了鼎力支持。
哈醫大新聞網等刊登的各種消息,顯示了這些支持:
2016年的最後一天,楊寶峰率包括哈醫大副校長曹德品等專家在內的22人來到哈醫大二院,楊寶峰稱要鼓勵支持創新,「二院有任曉平、劉冰熔,勇於創新、敢於創新,年輕醫生應該向他們學習。」
2016年11月哈醫大新聞網發布一則消息稿稱,任曉平團隊率先在Surgery(外科)雜誌報導了脊髓損傷重建的動物模型及相關的實驗數據,且被國外學者重複驗證。
末尾寫道,任曉平團隊的探索性研究受到了國外媒體的廣泛關注並進行採訪,「哈醫大也由這些不斷擴散傳遞的信息,日益擴大著外在影響。」
任曉平的頭部移植研究還被作為一項重要成績,寫入哈醫大2015年的校長工作報告(討論稿,澎湃新聞未能找到最後的定稿),「任曉平教授的異體頭身重建術研究在國內外引起重大關注……」
2015年11月,楊寶峰在哈醫大進行專題講座時,談及科研工作者應該具備的精神時,「結合任曉平教授、張亭棟教授和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研究員等知名學者的先進事跡」。
2015年8月,任曉平「換頭術」的同好、義大利醫生塞爾吉卡納韋羅到訪哈醫大。楊寶峰會見了卡納韋羅,並高度肯定了任曉平和卡納韋羅在異體人頭身重建領域所取得的成績,並鼓勵兩位學者在此領域開展更加深入的合作研究。最後,楊寶峰還代表學校聘請並授予卡納韋羅為哈醫大客座教授。
哈醫大新聞網2015年6月的一篇消息稿寫道,任曉平團隊將努力突破腦部移植中樞神經複合方面的挑戰,最終挑戰人類異體頭身重建,也就是人們俗稱的「換頭術」。
消息稿最後提到:校長楊寶峰院士表示,大學將持續支持和關注包括異體頭身重建在內的器官移植的發展。
這篇標註為哈醫大新聞網「本站原創」的稿子,在被東北網、鳳凰網、人民網、網易轉載後,哈醫大新聞網又轉載回該網站的「媒體醫大」欄目。
楊寶峰和任曉平還共同署名發表過論文。
2014年12月,任曉平團隊將一隻黑鼠和白鼠的頭進行互換,完成了世界首例異體頭身重建小鼠模型。換頭後的小鼠只存活了幾個小時。
該論文發表在期刊《中樞神經科學和治療》(CNS Neurosciences & Therapeutics)上,校長楊寶峰是該論文的署名作者之一。
任曉平「遺體換頭術」論文中,提及項目得到了哈醫大伍連德基金的資助,但具體金額不明。
中國新聞周刊2015年報導,任曉平稱,哈醫大前後在其項目上已投入一千萬元。
但資助金額的問題,哈醫大未向澎湃新聞證實。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任曉平將課題的意義上升到國家層面,稱「這直接影響中國現代醫學的世界地位,如果做成了,對相關領域也有促進作用,不做永遠就沒有機會。」
多次申請973等國家級課題無果而終後,他希望獲得國家支持,「如果國家能給一定的支持,集中優秀人才和優勢資源,可能會更快取得重大突破,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校園內外的爭議聲
而對於任曉平,哈醫大學校內部亦有一些不滿。
哈醫大二院骨科一位醫生有些激動地向澎湃新聞表示,「(任曉平的研究)糊弄老百姓還可以,但做臨床的人,誰不懂這東西。他不用解決換頭的事,只要把脊髓切斷,再給接活,讓它繼續有功能,這就能得諾貝爾獎,絕對能得!多少車禍外傷癱瘓的人在等著這個!」
該醫生稱,「科學的態度是什麼?解決實際問題。但它能解決什麼問題?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科研,不是忽悠人嗎?現在(醫學科研)的問題就是科研和臨床脫軌,(研究人員)他們根本不去解決臨床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這與外界質疑任曉平的聲音相似。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有些生氣地說,「現在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脊髓損傷的病人均處於失能狀態,從事所謂頭移植科學家為何不拿出能修復中樞神經損害的實驗證據?為什麼不拿出一個成功的動物實驗證據?」
哈醫大解剖學教研室一位曾與任曉平打過交道的科研人員表示,「換頭」需要多學科的綜合技術,而任曉平的專長是顯微外科,是移植,是吻合。「他只負責縫合。比如,脊髓被離斷後,怎麼對接整齊,這是他的研究領域。但脊髓能否被修復,他現在保證不了。」
對於任曉平稱可以用聚乙二醇(PEG)使脊髓融合併恢復功能的說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吳震反諷道,如果PEG能夠修復脊髓,那麼很多脊髓休克的病人都可以修復。「他自身斷了,你直接給他接上不就好了麼,可以不用做頭移植。」
在這個互聯互通的世界裡,質疑不僅越出校園,還超出了國界,成了世界範圍的爭議事件,又加之任曉平與「換頭術」的同好卡納韋羅聯手向世界推銷「換頭術」。
除了各國學者的點滴發聲,2017年10月23日,世界神經外科協會直接在官網上掛出來一則反對聲明。
聲明稱,「由於在手術中,脊髓被切斷後,頭與身體不能建立神經聯繫。在人類有能力實現離斷脊髓神經完整再生之前,頭顱移植不僅在倫理學上不可接受,在科學層面,也毫無意義。從倫理角度講,任何組織和協會的外科醫生,都必須拒絕進行任何對患者無益的手術操作,而非為了吸引媒體的注意,就去進行這樣的手術。」
包括世界神經外科協會主席Franco Servadei在內的十三位來自義大利、美國、巴西等國家和地區的神經外科專家署名該聲明。
遺憾的是,雖然有關「換頭術」的爭議在輿論場上蔓延多年,但因專業人士和任曉平、卡納韋羅一直是隔空、錯焦對話,以至於這場爭論只是間歇性喧囂卻遲遲無法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