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2《千隻鶴》|好色、物哀、幽玄,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

2021-01-11 塵字書

川端康成的文向來寫的極美,這一點在我早些年拜讀《雪國》時就已有所體會。

昨日略有閒暇,又讀了《千隻鶴》,這部作品的名氣遠沒有《雪國》那般大,但同樣是川端康成一生的代表作品之一。1968年,此部作品與《雪國》、《古都》一同幫助川端康成斬獲了諾貝爾文學獎。

在本篇小說中,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依舊得到了充分體現。深刻把握日本審美理念的川端康成,用筆將美浸透在自己所書寫的故事中,以至於儘管描寫的是兩代人亂倫這樣的禁忌題材,卻也依舊讓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今天,我將從好色、幽玄、物哀三個審美理念出發,全面剖析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在《千隻鶴》中的體現。

1、突破常規束縛的愛戀,純粹而自然的「好色」

「好色」在日本是一種審美理念,而非我們日常所認為的濫情、淫亂。在日本的審美思想中,好色強調的是對於純粹自然的戀愛情感的讚揚,這種戀愛因其純潔性,往往會不顧道德的約束和世俗的評價,因此在某些方面難以得到我國人的理解,這一點在川端康成的《千隻鶴》中也有展現。

川端康成的好色思想體現在主人公菊治與已故父親的情婦太田夫人的交往上。

從常理來看,和已故父親的情人交合,本質上也算是一種亂倫,作為一種違背道德的行為,理應得到唾棄。但根據川端康成的好色思想來看,菊治與太田婦人的愛戀並非出於蠱惑或是引誘,而是兩人的一廂情願,這樣的感情純粹而又自然,所以川端康成才要塑造這樣一段畸形的愛戀。

「菊治安心地進入夢鄉了。在似夢非夢中,傳來了小鳥的鳴囀。在小鳥的啁啾中醒來,他覺得這種經歷好像還是頭一回。活像朝霧濡溼了翠綠的樹木,菊治的頭腦仿佛也經過了一番清洗,腦海裡沒有浮現任何雜念。」

這樣的戀愛關係在不考慮道德因素的前提下,令菊治覺得身心舒暢,十分放鬆。除此之外,菊治在與太田夫人交往的過程中對太田產生了一種母親似的依戀,在川端康成看來,母愛散發出的光輝難以遮掩,近乎聖潔,也是其好色審美的觀念之一。

川端康成的「好色」思想直接表現在太田夫人自殺身亡後。前往悼念的菊治在太田夫人的靈堂前思索,太田夫人究竟是因為懺悔還是因為罪孽自殺,但最終菊治並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結果。在太田夫人死後,菊治只覺得她更加美了。

「菊治覺得,太田夫人辭世後,自己才開始愛上了她。」

避開懺悔或罪孽,川端康成掙脫世俗道德約束,只描述那份自然流露而出,超越現實的純真之美。所以菊治幾經思索,最後加深的反而是對太田夫人的愛。

川端康成對於「好色」美學的認可,由他本人的自述可看出一二。「戀愛因而便超越一切,成為我的命根子。」而川端康成對戀愛這般執著,與他本人的經歷密切相關。

①戀母情結

川端康成的童年無疑是不幸的。2歲,父親去世;3歲,母親去世;7歲,祖母去世;10歲,姐姐去世;14歲,相依為命的祖父也撒手人寰。

親人的不斷離世使得幼年的川端康成極度缺愛,這樣的缺失使他十分渴求一種無微不至的關愛。所以在川端康成的小說中,男主人公經常會喜歡上一些類似於母親角色的女人,這其實是川端康成本人內心缺愛的映照。

②突破禁忌的愛戀

川端康成經常描述一些突破道德約束的禁忌之戀,這與他本人的第一段戀情分不開。

川端康成在中學時,認識了一位叫小笠原的師弟。因為二人同住一間宿舍,所以兩人平日裡互相關照。師弟無微不至的體貼與關懷打動了缺少關愛的川端康成。

在川端康成本人的自述中,他把小笠原當做自己的初戀。但在那個年代,兩位同性的男子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也無法搭建起愛之巢穴。所以在川端康成對戀愛的描寫中,他不斷地突破常規約束,標新立異,尤其以亂倫這種極端的戀愛關係來表現他對純潔感情的讚美,也許每當他提起筆來,腦海中總會浮現出往昔的少年。

③幾經坎坷的愛戀

川端康成的戀情很不順利,他的一生一共遇到四個名叫千代的姑娘,但無一例外都成為了他記憶中的泡影。

無論是單方面的愛戀,還是現實影響下導致的分手,坎坷的經歷讓川端康成本人更加痴迷於對愛情的體驗。在他的筆下,愛情雖然有時虛幻飄渺,捉摸不透,但卻永遠散發著純潔的光輝,令人心生蕩漾。川端研究家長谷川泉認為「虛弱的體質,在沒有女性氣氛的家庭成長」使得川端康成對「好色」的美學思想理解的極為透徹。也因此他才能毫不避諱,在一次次對世俗倫理的挑戰中,把我們的焦點從道德轉移開,用他獨一無二的筆觸讓我們沉醉在各異的愛戀之中。

2、虛幻飄渺,朦朧迷濛的幽玄之美

日本的幽玄審美意識起源於和歌,後逐漸擴展到俳句,融入文學之中。大西克禮在《物哀.幽玄.祭》中這樣形容幽玄。

「幽玄,體現在文字上,就是以精簡的文字表述豐富的含義,體現「情」而非以邏輯能辨明的「理」,也是意在言外的餘音繞梁之感;體現在藝術上,就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朦朧美感;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就是詩人與自然、讀者與自然合二為一的體驗,不僅僅是簡單的寓情於景,似乎是認為景中本身就含有情,並且從景色中解讀出無限的情感,並訴諸紙上。」

儘管大西克禮的幽玄理論,適用對象為詩歌。但如果要研究川端康成本人對於幽玄理論的應用,也許可以從此得到啟發。

①朦朧的景色

川端康成的小說中,景色描寫是常客。在《千隻鶴》中,川端康成對景物的描寫極富有朦朧美感,體現了幽玄美學對他的影響。

「星光在雲中閃耀,更顯得那顆晨星很大,閃光的邊緣仿佛被水濡溼了似的。」

雖然此處川端康成很自然地描寫出了星光的閃耀,但他卻非要在最後加上一句。當星星閃光的邊緣被水濡溼,那麼星星的輪廓就會變得模糊,在這樣一種對明亮的描寫中,加入一些水汽瀰漫的朦朧,不難令人體會到川端康成的幽玄美學思想。

②虛幻的故事情節

與菊治一夜情的太田夫人早早地自殺離世,而菊治把對太田夫人的感情轉移到她的女兒文子時,文子選擇了與他一刀兩斷,倉皇的從菊治的生活中逃離開來。川端康成用「死亡」、「逃脫」作為感情的終結,給人產生一種求而不得的虛幻美感。

而本文的標題「千隻鶴」,意指菊治的另一心動對象——雪子小姐。雪子小姐身上總是帶著印有千隻鶴的包袱,在日本,鶴是美學的象徵,而雪子小姐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小說中美的化身。縱覽全文,菊治與雪子小姐僅見過兩面,卻三番五次地想起雪子小姐。對於菊治來說,純潔的雪子小姐似乎可望而不可即,令人難以觸摸。在《千隻鶴》的續作《波千鳥》中,菊治即便跟雪子結婚,也依舊因為雪子的純潔美而感到不真實。可以說雪子與菊治的經歷,帶有虛幻的不真實感,是幽玄美學思想的又一體現。

③富有幽玄氣息的背景設定

「茶道」在全文經常出現,跟茶道有關的物件也一直浮現在行文中。故事的一開始,就是菊治去近子家參加茶道會。而與全文主要人物幾乎都有關係的織部茶碗,也是跟茶道息息相關的。這個茶碗,先是太田夫人丈夫的,他丈夫去世後轉交給菊治父親,菊治父親去世又轉手給他的另一個情人近子。

文中對與茶道有關係的插花描寫也不少。最終被文子摔碎的志野彩陶,摔碎之前就一直被菊治用來插花。除此之外,文中還提到了歌仙宗於。宗於是日本三十六歌仙之一,創作了許多和歌。而在日本,茶道和和歌都深受幽玄美學的影響,川端康成對背景的設定,無形之中就帶有一種幽玄的氛圍了。

日本的幽玄美學由於受佛教和禪宗影響,其本身就如名字一般,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以我寥寥幾語恐怕難以詳盡描述川端康成筆下的幽玄美,所以還需各位讀者親自體會一番。

3、見萬物而生悲,縈繞左右的物哀之情

物哀起源於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從廣義上講,物哀指主體個人在面對客觀事物時產生的或喜悅或悲傷的心情。但由於日本民族天生有一種焦慮之感,所以在體會客觀事物帶來的感情時,尤以傷感為主,故名為物哀。這種哀愁,在川端康成的小說中體現的最為強烈。

①從頭至尾的哀傷基調

川端康成的《千隻鶴》,從頭到尾都籠罩在一股哀傷之中。故事的開頭從菊治父親的葬禮說起,一上來便以死亡起筆,足以見到川端康成的哀愁。而菊治與太田夫人的愛戀,儘管流露著真情,但囿於二人身份,自然也不可能會有好的結果。可以說當二人相愛的一刻,分別的哀傷就已經伴隨左右了。

《千隻鶴》的結尾也是令人傷感的。文子在寄給菊治一封信後,不辭而別,故事就這樣以菊治踏上尋找文子的旅程而告終。令菊治心動不已的雪子小姐,則因為太過聖潔,始終與菊治相隔甚遠,令菊治不敢輕易觸碰。就這樣,整篇小說都被一種愛而不得,求而不能的憂傷籠罩。

②雨淚交雜的傷悲

《千隻鶴》中物哀美學體現的最明顯的部分,要屬太田夫人瞞著女兒,在雨天偷偷到菊治家裡來見他那一段。

「太田遺孀連雨傘也沒打就過來了。菊治以為她的臉被雨水濡溼,卻原來是淚珠。因為從眼眶裡不斷地湧流到臉頰上,這才知道是眼淚。夫人依然熱淚潸潸,菊治竟又以為是雨滴。」

在夫人到來之前,菊治已經許久沒見過她,此刻心中的思念已如潮水一般難以抑制,所以這場相遇的背景設置在下雨天。而在太田夫人到來之後,菊治對淚水和雨水分辨不清,代表著情感與景致的交融。即便下雨本身並不悲傷,但一見淚水,忽然間覺得落雨也充滿了傷悲,這就是物哀。

③被摔碎的志野彩陶

志野彩陶原本是太田夫人用來喝茶的茶碗,上面甚至還殘留著她的口紅印。在太田夫人去世之後,女兒文子將茶碗送給菊治,菊治將它留在家中,用來插花。

但太田夫人死後,菊治對太田夫人的愛慕之情轉移到了作為女兒的文子身上,而文子本人也對菊治暗藏芳心。但苦於上一代人犯下的過錯,再加上母親與菊治錯亂的關係,文子在痛苦中糾結不已,最終在到菊治家中作客時,將志野彩陶摔碎在地。

被摔碎的志野彩陶,意味著文子想要與過去一刀兩斷的決心。而茶碗摔碎後,菊治悵然若失,在星夜裡找尋殘片。無論是對於菊治來說,還是對於文子來講,志野彩陶都代表著一種回憶。陶器本身不可能是回憶,從物哀的角度看,還是二人將主觀情意強加於志野彩陶,從而使得志野彩陶成為了情感的載體,只不過於文子而言,意味著傷悲,於菊治而言,則代表著幸福。

大概是早年深受《源氏物語》的影響,川端康成對物哀的理解達到了極致。細細品讀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會發現哀傷感猶如擺脫不掉的蒼蠅一般,縈繞左右。但也正是這樣的哀傷,讓人感受到不一樣的美感。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曾這樣評价川端康成,「川端康成用那種筆端常帶哀傷,兼具象徵性的語言來表現自然界的生物和人的宿命「。

川端康成的一生都在踐行日本的美學思想。他的三部代表之作中,《雪國》是川端康成物哀思想的完美體現,《古都》中則主要強調的是川端康成對幽玄的感悟,而《千隻鶴》則是好色、幽玄、物哀三種美學觀念的融合。

就連他最終的離去都如他筆下的文字那樣乾淨純粹。沒有遺書,沒有遺言,他如平常一樣對家人說了聲「我散步去」,然後悄然離開,仿佛一切都本該這樣。

還能說些什麼呢,大概到最後只剩下了一句話。

如果你想了解日本美學,那麼我推薦你川端康成。

相關焦點

  • 川端康成:3部作品獲諾貝爾獎,卻口吞煤氣管自殺,未留隻字遺書
    川端康成的作品,思想格調確實消極,確實不能給你什麼「積極進取的價值追求」,這一點是肯定的。不但不積極,甚至還有諸如亂倫之類背德的情節如《千隻鶴》但正如前面所說,文學作品本來就沒有為道德、為所謂積極的人生觀代言的義務。因此你讀川端的小說時著眼點根本就不應該落在他的消極人生觀上。
  • 川端康成口含煤氣自殺:人生是一場徒勞,死亡才是最高的藝術!
    但是在川端康成的文學作品中,愛情似乎總透著一種幽玄和悲觀。川端康成筆下的愛情,沒有纏綿悱惻和驚天動地,平淡、感傷、朦朧、徒勞是他描寫愛情的底色。如在《雪國》中,駒子對島村愛的深沉,島村對於駒子的愛,雖然有所體會,甚至感動,卻始終感覺是一種徒勞。
  • 日本美學的四項基本概念:物哀、幽玄、侘寂、意氣
    編者按:本文介紹日本文學中時常出現的四個概念:物哀、幽玄、侘寂和意氣。「物哀」為與物共鳴的真情流露。幽玄是隱晦。侘寂是禪意。而意氣則是美之本身。葉渭渠說:"物哀作為日本美的先驅,在其發展過程中,自然地形成'哀'中所蘊含的靜寂美的特殊性格,成為'空寂'的美的底流。"物哀的表現形式若十分強烈,那它就是"悲哀"而不是"物哀"了。   物哀是一種審美意識。川端康成多次強調:"平安朝的'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悲與美是相通的。"
  • 新版川端康成漢譯本被贊「史上最美諾獎書」(圖)
    新版川端康成作品集《雪國》、《千隻鶴》、《山音》封面。(出版社供圖)記者近日獲悉,新經典文化獲得日本文學泰鬥川端康成全部作品的內地獨家出版授權,並隆重推出唯美版《雪國》、《千隻鶴》、《山音》三部經典作品。新書剛一上市即被讀者贊為「史上最美諾貝爾文學獎作品」。8月29日,深諳日本文學內涵的著名學者、作家李長聲與毛丹青,在日本文化中心與讀者探討川端康成作品最核心的生命力。
  • 傳承千年的日本三大美學!為美而生的古老思維:物哀、幽玄、侘寂
    東方文化擅於實現意象與意境,蘊含講究倫理與道德規範的華人思想,以及看重美學淬鍊的日本哲學。日本三大美學:物哀、幽玄與侘寂,一道道迴路打破西方文化不曾觸及的領域,長達千年的歷史脈絡,以獨特的審美價值展現獨一無二的美感意識。
  •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柔情蜜意消解在伊豆的旅程中
    川端康成是日本作家中很出眾的代表人物,於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吸收借鑑了西方現代文學的表現手法和技巧,形成了對日本國民文化性的獨特表現形式,在他的作品中,經常會流露出一種獨特的物哀、幽玄美學,《伊豆的舞女》就是他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 川端康成:經常性一貧如洗,間歇性有錢就花
    川端康成的作品集「浪漫的物哀、幽玄、風雅」於一體,還熱愛寫死亡,悲觀又虛無。據統計,他在開頭五行裡含有死或與死直接相關的作品,佔所有作品的三成。據說,川端康成去世後,說好「不久就付錢」的國寶級文物有200多件。而可憐的店家不僅錢沒收到,這些古董還成了川端康成的個人遺產。
  • 為什麼說讀懂了川端康成的《雪國》,就懂了日本文學中的物哀?
    引言:《雪國》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最為著名的作品,因風格極度唯美空靈,往往被看作是「虛無主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川端康成當年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於瑞典文學院做的演講中就提到過:有的評論家說我的作品是虛無的,不過這不等於西方說的虛無主義;我覺得這在「心靈」上,根本是不同的。事實上,《雪國》的「虛無」是傳承至日本文化中的「物哀」,當然禪宗思想的影響亦不可忽視。
  • 川端康成諾獎獲獎作品推薦:《雪國》最美,《古都》最悽涼
    川端康成諾獎獲獎作品推薦:《雪國》最美,《千隻鶴》最悽涼編輯:笛簫談書 本文原創 抄襲必究歡迎大家來到笛簫談書,這裡有好看的書籍,還有有趣的書籍,這裡還有讓你讀了欲罷不能的書籍。來到這裡還會收穫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 日本文壇泰鬥自傳在中國出版 感受川端康成
    原標題:感受川端康成   最近,日本友人援助武漢醫療物資時所贈的古典詩句,比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引發人們對日本文學的關注。   正好,日本文壇泰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自傳《天授之子》最近在中國出版,讓我們一起在川端康成的自傳中,體味獨特的日式文學審美。
  • 走過川端康成的古都(下)
    在川端康成的筆下,千重子和真一在清水寺一起看著日落。而午後的寺院綠樹環繞,陽光順著枝葉的縫隙灑下來,穿著顏色鮮豔的和服的少女三兩成群,嬌俏而絢爛。據說清水寺的茶藝名列京都之首,坐在山間喝著寺院裡的抹茶,感覺無比的清寂愜意。 京都另外一個有名的寺廟是金閣寺,進園的時候,門票是一個寫有祝福話語的字符,非常別致。三島由紀夫曾經以金閣寺的縱火事件為背景寫過同名小說《金閣寺》。
  • 懷物之情——物哀美學
    物哀是日本江戶時代國學大家本居宣長理念,也可以說是他的世界觀,是對周遭的人事和自然,懷抱有細敏微妙的感受力。本居將這一特質提煉為 「物哀」,將日本文學的本質歸納為 「在於物哀」,這是 「物哀」 一詞首次被提出。
  • 感受川端康成筆下的京都
    他們或許也和我一樣,想在川端康成筆下古都的街道上走走,感受一下日本的傳統文化。川端康成出生於京都附近的茨木市大字宿久莊。從794年桓武天皇建都京都,一直到明治維新,京都都是日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以川端康成一直認為「京都是日本的故鄉,也是我的故鄉」。1968年,川端康成憑《雪國》、《古都》和《千隻鶴》三部小說獲諾貝爾文學獎。
  • 日本文壇泰鬥川端康成自殺離開了人世,遺書只20幾個字,卻很經典
    川端康成是日本的文化功臣,也是繼泰戈爾後第二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一生創作小說有一百多篇,長篇較少,中短篇較多。作品富有真性情,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他本人也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因為這20幾個字的,是川端康成早些年前就已經寫好了,用在他的離世更是一種唯美的吻合。因為這20幾個字的遺書說的是太經典了,也正因為他沒有留下任何遺書,所以這20幾個字這才成了他的遺書。
  • 川端康成「光臨」魯迅故鄉
    10月26日,川端康成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舉行,中日兩地30餘名學者專家在熱烈的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這樣一場高規格的學者對話,也讓「文學之城」紹興蓬蓽生輝。「文化名城紹興,期待更多這樣的文化交流活動。」研討會開幕式上,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廣旅遊局局長何俊傑說。
  • 吳清源:憶川端康成先生
    按: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了人世,未留下隻字遺書。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學界泰鬥級人物,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川端康成愛好圍棋,生前與素有「棋聖」之稱的圍棋大師吳清源是好友,經常作為重要圍棋賽事的記者觀賽,並發表不少觀賽記錄。今天選取一篇吳清源回憶川端康成的文章,與大家分享。憶川端康成先生文 / 吳清源出院後,從翌年的二月到三月之間,我與木谷實進行了三番棋的對局。這次對局是東京日日新聞的計劃之一,觀戰記者仍然是川端康成。
  • 川端康成《古都》:古都,寂寞如此美麗,我在雪中等你走來
    今天,林主向大家推薦的是川端康成的《古都》,古都,寂寞如此美麗,我在雪中等你走來。下面,就讓林主為大家簡單地介紹這本書的大概內容:幼女千重子因雙親窮苦,遭到遺棄,由商人太吉郎夫婦收留,照日本傳統的老規矩撫養成人。千重子為人正派,對自己的身世已暗自懷疑,促成多愁善感的情緒。
  • 川端康成全集將出版 專家:村上春樹比他更「入世」
    日前,新經典文化獲得日本文學泰鬥川端康成全部作品的內地獨家出版授權,並於本周推出《雪國》、《千隻鶴》、《山音》三部經典的精裝版。昨日下午,學者、作家李長聲與毛丹青做客日本文化中心,暢談川端康成的作品魅力及其對幾代中國作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