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食客若是點進來看本次文章,那麼沒有被「棺材板」這個名字所嚇退的你們即將認識到一種非常少見的美味。這道菜雖然被稱為「棺材板」,但是與它大部分情況下人們所理解的意思不一樣,並不是不好的象徵,相反,在臺灣的南部,這還是一道具有好彩頭的菜。其實,這道菜一開始並不叫做「棺材板」,當時的發明者是臺灣一位姓為「許」的師傅,全名是「許六一」,那時候,許六一師傅為它取的名是,「雞肝板」,因為這道菜使用偏西式的酥盒加上雞肝、豌豆等等中式配料製作而成的。一開始只是在臺灣南部出現,受臺南人民的喜愛,後來逐漸風靡全臺灣,男女老少皆喜愛,現在,在臺灣夜市上也依然可以尋找到它的身影,並且十分多小吃店會售賣。
關於這個「棺材板」一名的由來,背後還有個有趣的故事,一開始的名字是叫做「雞肝板」,但是有些店家為了求吉利,討個好彩頭,便將原來的名字改了,這個時候還是叫做「官財板」。而「棺材板」的前身其實就是西式的酥盒配上雞肝、豬肝片、臘腸片、年糕片等等中式配料製作而成。據傳言道,當時臺灣大學的一個考古隊和許六一先生聊天的時候,一位教授忽然說道,「您這雞肝板的樣子很像我們正在挖掘的老石板棺材呢。」而而為人豁達、個性爽朗的許六一先生聽了一樂,便說道:「既然如此,以後我的雞肝板便改名為棺材板吧。」就這樣,這個讓人聽上去有點害怕的名字---「棺材板」便取代了「雞肝板」這個舊名。因為形狀外貌與傳統菜式不同,十分特別,味道又偏甜,因此,棺材板自此一炮而紅,逐漸的成為了臺灣南部的著名小吃,不過,現在來說,因為「棺材板」還是比較油的,本地人不經常吃,反而是慕名遠來,想來嘗鮮的食客居多。
看上去,這道菜與我們平時講解的菜式不太一樣,似乎很難製作,但其實不然,「棺材板」作為一種小吃,本質上就不會太難製作,前文也提到過組成「棺材板」的兩個基本要素:一個是西式的酥盒,另外一個是中式的配料。大概的過程便是將厚土司炸到酥脆,然後再用刀和勺子,將炸吐司中間挖空,掏空做成殼備用,然後再填入你喜歡的豐盛配菜。難度一點也不高,所以各位食客可以繼續看下去,了解下詳細的步驟。
首先在食材方面,我現在寫的都是我自己喜歡吃的,並非原版的雞肝板的中式配料版本,所以在配料方面大家可以自由的發揮,靈活點就好了。首先需要準備三條培根,兩百克的蛤蜊、二十克的甜青豆、二十克的西芹、八十克的蝦、二十克的洋蔥、兩大顆大蒜、五克的歐芹、少許的黑胡椒粉、三十克的黃油、三片芝士(喜歡的也可以準備多點,馬蘇裡拉那些拉絲的芝士也可以準備)、適量的油、少許的鹽、少許的麵粉、二百五十毫升的牛奶、適量的料酒、二百五十毫升的純淨水,以及最後一個---一百二十克的厚片吐司。
接下來,我們來做食材的提前處理和準備工作。將兩百克的蛤蜊洗乾淨去沙,再將八十克的鮮蝦剝去蝦殼、取出蝦線,然後再把三條培根、二十克的洋蔥、二十克的西芹,以及兩顆大蒜,分別得切成碎末。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熱鍋起油,將剛剛切好的培根倒進去煎出培根本身就有的油脂,接著再下大蒜煸香,不需要炒太久,就可以放入黑胡椒粉、黃油、鹽、洋蔥末、西芹末,將它們再煸炒一下,緊接著便可以勺一點麵粉放進去煸炒,直至炒出香味為最佳。接著我們加一點點料酒來熗鍋,然後再加入二百五十毫升的牛奶、二百五十毫升的純淨水,當牛奶和水混合物燒開沸騰後,可以放入我們的三塊芝士片煮化,然後把蛤蜊和鮮蝦放進去稍稍地煮一下後,就可以加入二十克的甜豆和歐芹碎,煮至蛤蜊悉數開口後,在稍等片刻,就乘出。
把我們的厚吐司片切成七釐米厚的樣子,放入一百八十度的熱油中炸至金黃色為最佳,再將它撈出瀝油,等稍稍放涼後便可以用小刀在厚吐司的其中一面四邊開口,用勺子把中間挖空,掏出來的吐司也不會浪費,將它們和配菜拌勻在一起,與配菜一起放回吐司裡面就好,最後蓋上蓋子就大功告成了。
這麼簡單的一道小吃,在家做完全沒有問題,各位食客不妨動動手,在家嘗試做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