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黨議員拉米(David Lammy MP)此前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英國兩所頂尖學府牛津和劍橋80%的新生來自英國最富裕的兩個階層,引起朝野熱議。而一項對120年來《馬奎斯世界名人錄(Who’s Who)》的研究則發現,相比常人來說,畢業於英國九所頂尖公學的學生有多94倍的可能成為精英。
來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的研究者在研究《馬奎斯世界名人錄》120年來的傳記式資料後發現,名人錄中有10%的成員出自包括伊頓(Eton)、哈羅(Harrow)、拉格比(Rugby)、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在內的九大公學。
相比這下,在英國13-18歲人群中,只有不到五百分之一(0.15%)在這些學校接受過傳統教育。
這意味著英國九大公學的校友比其它學校畢業生進入精英階層的可能性高出94倍,也揭示了世家子弟(old boy)所「長久擁有」的權力,以及該階層人脈網絡的重要性。
英國政府社會階層流動委員會主席米爾本(Alan Milburn)稱,這一現象顯示英國距離摘掉「精英國家」的帽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男性精英」的領導力
根據這一研究報告,自《馬奎斯世界名人錄》於1897年首次發行以來,九大公學對英國社會的「領導力」雖然逐漸下降,但是仍然十分強勢。
圖為馬奎斯世界名人的學校出身統計圖,其中黑色為九大公學
值得注意的是,在脫歐之爭時,兩方政治家卡梅隆(David Cameron)和詹森(Boris Johnson)等人均出自精英學校,這些學校包括伊頓、切特豪斯(Charterhouse)、麥錢特泰勒斯學校(Merchant Taylors』 School)、聖保羅(St Paul’s)、什魯斯伯裡(Shrewsbury)、溫徹斯特(Winchester)等公學,這些學校仍在英國的政治生活中持續發揮「深層影響」。
不過研究人員還注意到,九大公學的影響力在過去16年間也出現了下降。
該研究的聯合作者,來自LSE國際不平等研究機構的裡夫斯(Aaron Reeves)和社會學系的弗裡曼德(Sam Friedman)表示,「雖然就全英國而言,九大公學的成績並不總是最好,但他們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持續地將校友推入精英陣營。」
「顯然他們的影響力不僅在於單純的學術優勢,更植根於廣泛的課外教育,這能夠使世家子弟們以某種方式繼續強調『男性精英』在世界中的傑出地位。」
私立學校優勢依舊明顯
據悉進入《馬奎斯世界名人錄》的成員包括因身處重要位置而被自動納入的人,例如國會議員、貴族、法官、高級公務員及公共機構及大型藝術組織的負責人,其它入選者則由名人錄的顧問選出。
圖為21世紀以來名人錄中出身於私立學校、HMC旗下學校和九大公學的比例
研究作者將樣本人群按出生年份,每5年分為一組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在19世紀80年代出生的人中,約20%的「名人」曾在九大公學中就讀。而在新近入選的成員中,僅有8%曾就讀於這些學校。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成員在名人錄的佔比中呈逐步上漲趨勢,新近入選的成員中女性高達23%,而九大公學校均為男校(部分學校的高中階段也招收女生)。
「最優秀的人理所應當從事最頂尖的職業——而許多優秀人才都來自於英國私校。」米爾本表示,然而私立學校只佔全英學生總人口的7%,因此英國距離擺脫「精英國家」的時刻還有很遠。
《馬奎斯世界名人錄》的一名發言人稱,該指南旨在體現個人的優秀和影響力,而不是授予他們某項榮譽。「名人錄如同一面鏡子,而其目標則一直都在於反映社會狀況及其變化。」
不斷減少的「固定席位」
該研究的作者還就精英學校的影響力自19世紀起不斷減弱的現象給出了一些理論解釋,包括英帝國體系的瓦解、英國社會的世俗化、軍事和神職人員勢力的減弱,以上因素導致了《馬奎斯世界名人錄》中的那些「固定席位」在不斷減少。
作者還認為20世紀英國的教育改革和學歷資質的標準化進程,都創造了更有利於階級流動的競爭環境。
圖為英國教育相關法規出臺的時間點與九大公學名人數量間的關聯
作者聲稱改革迫使精英學校更加注重教學質量。報告稱這些學校可能不再會為社會生產「紈絝子弟」,就如同諷刺劇Tim Nice But Dim中的世家子弟在1916年可能會成為一名法官,然而到了2016年時,只可能成為一名普通律師。
然而研究也發現,在過去16年入選名人錄的新成員中,來自九大公學和209所私校校長組成的名校長協會(Headmasters』 and Headmistresses』 Conference,簡稱HMC)旗下學校的校友分別佔比8%和30%。HMC中「其它」學校的校友進入名人錄的可能性要比非HMC的公立或私立學校的校友高出35%。
與此同時,牛津劍橋的畢業生通常在《馬奎斯世界名人錄的成員》中佔30%-40%。報告作者也發現升入牛津劍橋的九大公學校友在未來進入精英階層的可能性也是從其它學校升入牛劍者的2倍。
薩頓信託基金會研究主管瑞恩(Conor Ryan)表示,這一研究強調了「確保最佳學校和大學的的招生工作不應只向富裕家庭開放」的目標。
「這需要巨大的社會和經濟代價,從而確保來自中低收入背景的人實現潛能,為當代英國作出充分貢獻。」
HMC主席金(Chris King)則不贊同研究中的一些潛臺詞,「這一研究也表明,這些學校在社會和政府政策的不斷變化中,保持了優秀的水準。」
「報告暗示私校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與『男性精英地位』之間的聯繫,這是完全錯誤和不合邏輯的。事實上,這正是全面發展的本質,它有助於開發學生的韌性、團隊合作以及欣賞他人觀點的能力。」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私立學校正與公立學校共享教師和設施。」金補充說。
(本文轉自英國教育思維,作者狄智美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