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滿特委」及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二三事

2020-12-19 黨史頻道

原標題:點燃抗日烽火 譜寫紅色壯歌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三省相繼淪陷,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在抗聯隊伍成立之前,從1930年到1936年,中共東滿特委這個強有力的黨組織深入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在領導東滿各族人民抗日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就是在「東滿特委」領導下的一個重要的抗日遊擊根據地,也曾是東滿特委機關所在地。在這裡,有太多的革命烈士為抗日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回望歷史,讓我們沿著時間的脈絡再次翻看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的往事,以此銘記那段硝煙瀰漫的崢嶸歲月。

特委書記童長榮血染十裡坪

童長榮,字燦華,又名張長榮,安徽省樅陽縣人,是我黨早期的一名優秀共產黨員。曾先後擔任過中共東京特支領導人,中共上海滬中區委書記,河南省委書記,天津市委書記、大連市委書記、東滿特委書記。同時,他還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創始人之一。

1933年末,東滿四縣遊擊隊已有700多人,其中黨團員佔80%,有各種武器500餘件,還有上千名赤衛隊。日軍為消滅日益壯大的東滿抗日遊擊隊,調動兵力6000多人,開始對東滿各抗日遊擊根據地進行大「討伐」。

日軍把這次「討伐」的重點放在了小汪清遊擊根據地。日偽軍和偽自衛團共1500多人的「討伐隊」編成3個小分隊,從小汪清、夾皮溝、青溝子嶺3個方面向小汪清遊擊根據地包抄過來。遊擊隊利用尖山子和磨盤山的有利地形打響了反「討伐」戰,日軍死傷數十人,未能突破防線。此後,日偽「討伐」隊又派100多人從側面發動進攻,也被早已埋伏好的赤衛隊用炸藥包和手榴彈擊退。

日軍又出動飛機轟炸小汪清根據地指揮中心馬村和梨樹溝,根據地內彈盡糧絕,軍民只好用樹皮充飢,嚴寒的夜晚,群眾無住處,只能在野外過夜。在長達50多天的戰鬥中,不少黨、團員光榮犧牲,數百名群眾被屠殺,原有1500多人的根據地,最後只剩下400餘人。

為保存力量,中共汪清縣委決定放棄小汪清根據地進行轉移。1934年1月的一個深夜,抗日軍民分成兩個突擊隊,選擇敵人防守薄弱的西大坡和夾皮溝衝出包圍圈,轉移到大荒崴和腰營溝抗日遊擊根據地。

1934年2月4日,日軍大瀨戶部隊糾合日偽軍數百名,向汪清大肚川一帶進犯,所到之處殺人放火,燒毀民房數十棟,殺害許多無辜群眾。2月20日,汪清遊擊隊一分隊聯合救國軍等抗日部隊150人聯合作戰,在大肚川附近森林中開展伏擊戰,粉碎了敵人企圖消滅汪清遊擊隊主力的陰謀。同時,汪清遊擊隊主力迂迴敵後,攻打偽警察所和偽自衛團,迫使敵人收兵撤退。

2月中旬,日軍「討伐」隊連續進攻汪清十裡坪一帶(今屬汪清縣東光鎮)抗日部隊。在反「討伐」戰鬥中,中共東滿特委書記童長榮和特委機關、部分遊擊隊員和群眾轉移到東光鎮廟溝村的大北溝一帶。3月21日,敵人又派出兵力搜山,童長榮和一些戰士、群眾被敵人包圍。身患重病的童長榮在指揮特委機關突圍戰鬥中身負重傷,朝鮮族女戰士崔今淑冒著彈雨將他背出重圍。但是,童長榮終因傷勢嚴重流血過多而不幸犧牲。

勇將梁成龍犧牲在運糧途中

1935年初,在汪清縣綏芬大甸子(今羅子溝)抗日遊擊區內,經常可以見到一個身材魁梧,和藹可親,走家串戶,為遊擊隊籌集糧食的人。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抗日勇將梁成龍。

梁成龍是汪清縣大興溝鎮河西村人,1930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他的影響下,愛人、母親、兄妹和村裡的很多進步青年也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2年3月,汪清縣成立了抗日遊擊隊。同年9月,因縣遊擊隊中隊長金哲犧牲,縣委軍事部決定讓梁成龍接任遊擊隊中隊長。同年9月末,梁成龍率領30多名遊擊隊員來到嘎呀河根據地,粉碎了敵人的五次「討伐」圍剿。

同年11月,從寧安和安圖轉來的遊擊隊與汪清縣遊擊隊合併,擴編為汪清縣抗日遊擊大隊,下設三個中隊,梁成龍任大隊長。不久,梁成龍從嘎呀河根據地回到特委、縣委駐地——小汪清馬村。

1933年4月,日本侵略者為了鎮壓日益強大的抗日武裝,調動了汪清周圍的日軍守備隊和偽軍警1500餘名,用「焦土」戰術對小汪清根據地進行「討伐」。

以馬村為中心的小汪清遊擊根據地中尖山子是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通過情報得知,4月17日敵人要進攻。為了打好頭一仗,梁成龍親臨第一線防區指揮戰鬥,首戰告捷,打退了敵人的進攻。這次勝利鼓舞了根據地軍民,增強了他們反「討伐」戰鬥的信心。

尖山子防禦戰勝利後,梁成龍立即召集各防區的指揮員重新修正作戰方案,準備打擊敵人的反撲。18日,日偽軍警又兵分三路同時進攻馬村,皆以失敗告終。兩天的防禦戰,根據地軍民在梁成龍的領導下,團結一致,並肩作戰,消滅了200多名日偽軍,炸毀4輛汽車。19日,在夾皮溝宿營的敵人又開始「掃蕩」根據地了。撤退到大肚川的敵人也改變路線從大汪清溝向根據地進攻,但敵人的這次「討伐」同樣也一無所獲。

1933年9月14日,梁成龍被選為中共東滿特委委員。同年12月,日本侵略者對遊擊根據地發動的冬季大「討伐」,見人就殺。在小汪清負責根據地婦女工作的梁成龍的愛人李英玉和他的母親一家8口人都被日本侵略者殺害。

在敵人的嚴密封鎖和大舉「討伐」下,根據地的糧食供應出現了問題,必須有人深入敵佔區買糧。梁成龍挺身而出,他一個人牽著兩匹馬到汪清縣涼水泉子(現屬琿春縣)北大洞、高麗嶺一帶買來食鹽後,又到羅子溝換來了糧食。1935年初的一天,正當梁成龍從羅子溝運糧食返回腰營溝抗日遊擊根據地雞冠砬子新民村附近時,遇到了敵人的「討伐」隊,在這次遭遇戰鬥中,他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0歲。

日共國際主義戰士伊田助男

中共東滿特委和各縣區黨組織,在反擊敵人大「討伐」戰鬥中,十分重視抗日救國的宣傳工作,他們用朝、漢、日3種文字書寫標語和宣傳單向各處散發,對日偽軍進行反戰宣傳,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這些標語和傳單,不僅對敵佔區群眾起到了宣傳教育作用,在日偽官兵中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1933年3月末,遊擊隊員在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的中心馬村擊退日軍鱉岡村一「討伐」部隊打掃戰場時,在東林河附近一片樹林裡發現了一輛日軍軍用卡車和一個日本軍人的遺體和遺書。

遺書上這樣寫道:「親愛的中國遊擊隊同志們:我看到你們分撒在山溝裡的宣傳品,知道你們是共產黨領導的遊擊隊,你們是愛國主義者,也是國際主義者。我很想和你們會面,同去打倒共同的敵人,但我被法西斯野獸們包圍著走投無路。我決心自殺了,我把我運來的10萬發子彈贈送給貴軍,請你們對準日軍法西斯軍射擊……日本共產黨員伊田助男,一九三三年三月三十日。」

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軍民把這位反戰烈士的遺體和抗日遊擊隊烈士遺體一起埋在一片幽靜的山谷中。3天後,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的軍民在伊田助男的墳前舉行了追悼會。為了永遠紀念這位國際主義戰士,他們把根據地馬村小學校命名為伊田小學。

伊田助男事件發生後,日本特務機關在鱉岡旅進行了大搜捕,這個部隊調到延吉後被全部解散,官兵被送到各地「矯正思想」。東滿特委把伊田助男的事跡向上級黨組織作了報告,在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上廣為傳播。1935年,李延祿在莫斯科工作期間,曾把伊田助男的事跡撰文發表在蘇聯莫斯科出版的《救國時報》上,以紀念這位國際主義戰士。

相關焦點

  • 吉林地方志:點燃抗日烽火 譜寫紅色壯歌
    原標題:中共「東滿特委」兵工廠遺址 東滿抗日英烈紀念碑   東滿抗日英烈紀念碑位於汪清縣東光鎮明月溝水庫東南約1.5公裡公路左側。落成於2013年9月,總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主體紀念碑為水泥沙石砌築,花崗巖貼面,碑身通高14米,分臺座、須彌座、碑身和碑冠四部分。
  • 抗日戰場最美麗的戰友情 21歲朝鮮族女戰士為救英雄犧牲
    1931年11月,任中共東滿特委書記,領導東滿人民開展抗日武裝鬥爭。在延吉、琿春、和龍、汪清4縣相繼創建了抗日遊擊隊和遊擊根據地。1933年1月,東滿特委整編了延吉、琿春、和龍、汪清4縣的遊擊隊,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東滿遊擊隊。在童長榮和特委領導下,東滿遊擊隊逐步發展成為東滿抗日武裝的中堅力量,建立的東滿抗日根據地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長白山區抗日遊擊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 魯南抗日遊擊根據地的創建
    以抱犢崮為中心的魯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圓滿地實現了第115師領導人羅榮桓在挺進魯南之初提出的「以抱犢崮為中心,向北、向西連接大塊山區,向南、向東發展大塊平原」的戰略構想,不僅使魯南抗日根據地形成了大發展的局面,而且對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建設、鞏固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 魯東南抗日遊擊根據地
    同時,在八路軍山東抗日遊擊支隊和115師部隊支持下,先後建立了郯城、郯東北、日照、莒縣、莒南等縣抗日民主政權。  根據省委發動起義建立抗日武裝的指示,1937年8月後,莒南的謝輝、張子亮、劉瑞卿和何蓮峰等人成立了十字路抗日遊擊大隊。莒縣的郭有鄰等人也分別拉起抗日隊伍,魯東南地區到處燃燒起抗日的烽火。  1939年,魯東南特委改為山東一區黨委五地委,1942年又改為濱海地委。隨後,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進駐魯東南地區,使這裡成為山東抗日根據地政治軍事指揮中心。
  • 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是怎樣創建的
    這支隊伍的組成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20師大青山支隊(李支隊)、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的晉察綏邊區工作員會以及在動總會領導下的遊擊第四支隊。大家從不同的領導系統接受了同一艱巨的任務——創建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它的具體使命是喚起和團結蒙漢一切力量一致抗日。廣泛地展開綏蒙抗日遊擊戰爭。把綏蒙全境打造成為敵人所不能徵服不能鞏固統治的遊擊區。
  • 重溫烽火歲月 緬懷革命先烈 走進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紅色旅遊區
    重溫烽火歲月 緬懷革命先烈 走進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紅色旅遊區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2015年09月07日15:03 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展館 武川縣是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的中心地帶,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的司令部舊址即位於武川縣得勝溝鄉得勝溝村,被譽為「塞外小延安」,2009年被評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38年秋,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創建,成為全國19個抗日根據地之一。
  • 抗日戰爭故事:敵後抗日遊擊戰爭和根據地的發展!
    我黨在打退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擴大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同時,領導根據地軍民對日寇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我抗日軍民遵循黨中央制定的「基本的是遊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在敵後展開了廣泛的遊擊戰爭,粉碎了日寇對根據地的多次「掃蕩」,壯大了抗日人民武裝,發展了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是我黨在敵後建立起來的第一個根據地,直接威脅著敵人的主要運輸線平漢、北寧、津浦、平綏等鐵路和敵佔中心城市北京和天津,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如同插在敵人心臟裡的一把利刀,因而成為敵人進攻的重點。
  • 東北抗日史大事年表1931—1945
    21日中共東滿特委書記童長榮在汪清遊擊區反「討伐」戰鬥中受傷,後犧牲。下旬中共綏寧中心縣委前書記朱守一任密山反日遊擊隊隊長。下旬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一獨立師成立,朱鎮任師長,王德泰任政委。本月哈東地區東北反日聯合軍總司令部成立,趙尚志被推選為總司令。
  • 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新華社發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以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華南遊擊隊為主的抗日軍民,與日軍展開了殊死的鬥爭,並取得最終勝利。在所有取勝因素當中,抗日根據地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到1945年抗戰結束,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在全國各地建立了晉察冀、晉綏、陝甘寧、晉冀豫、冀魯豫、山東、蘇南、浙東等大大小小數十塊抗日根據地。
  • 桓仁滿族自治縣老禿頂子山 楊靖宇最早建立的抗日遊擊根據地
    位於桓仁滿族自治縣的老禿頂子山是遼寧最高峰,也是東北抗日聯軍建立最早、機構最全、影響最大的根據地。1934年,楊靖宇率領抗聯第一軍在這裡建立密營,收編山林隊,依託群眾打遊擊長達5年。二連哨所:堅守5年的抗日根據地老禿頂子抗日遊擊根據地,位於桓仁滿族自治縣老禿頂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山上,海拔1376米。從1934年2月至1939年2月,楊靖宇率領東北抗聯(1936年2月前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在老禿頂子山一帶抗日,長達5年。7月30日,記者在當地文史專家帶領下,驅車蜿蜒而上。山下驟雨初歇,山頂煙霧籠罩。
  • 東江抗日根據地
    12月2日,惠(陽)寶(安)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成立,曾生任總隊長。1939年1月,東(莞)寶(安)惠(陽)邊人民抗日遊擊大隊成立,王作堯任大隊長。這兩支抗日武裝分別在惠陽縣和寶安縣建立了抗日遊擊根據地,初步打開了東江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新局面。1939年底,兩支部隊發展到近700人。1940年9月,部隊整編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大隊和第五大隊,由東江特委書記尹林平兼任兩個大隊的政治委員。
  • 專家:抗日根據地軍民用20餘種遊擊戰術以弱勝強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抗日根據地與太行精神研討會」上了解到,地道戰只是遊擊戰的一種,有專家研究表明,當時的遊擊戰術有20餘種。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高春平研究後發現,在艱苦的抗日戰爭時期,儘管當時我軍武器裝備最差、生活條件最苦,鬥爭環境最惡劣,但是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團結一心,採取遊擊戰術為主的靈活主動戰法,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因地制宜、隨時尋機、因敵而異,運用了「伏擊戰」「襲擊戰」「破擊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貨幣戰」「糧食戰」「溝壕戰」「交通戰」「冷槍戰」「圍困戰」「窯洞戰」「石頭戰」「滾木戰
  • 膠東抗日遊擊根據地的創建
    1941年膠東抗日根據地示意圖膠東抗日根據地位於山東半島的膠萊河以東地區,三面環海。1938年5月,膠東特委和第三軍西進到沿渤海的蓬萊、黃縣(今龍口市)、掖縣(今萊州市),與魯東抗日遊擊隊第七、第八支隊和膠東抗日遊擊隊第三支隊一起,創建萊黃掖抗日根據地,並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北海專署。1939年9月,中共在膠東組建八路軍山東第三軍區。一年後八路軍膠東部隊奉命整編,第五支隊改番號為第五旅,吳克華任旅長,高錦純任政治委員,軍區改為第五支隊。
  • 羅炳輝在淮南抗日根據地二三事
    經過三打來安城和1940年著名的半塔保衛戰,終於建立起了從淮河南岸的蘇皖邊界地區直到淮河北岸的淮寶地區、縱橫各100多公裡的淮南皖東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發生後,中央軍委發布命令,重建新四軍軍部,新四軍五支隊被改編為新四軍二師,由新四軍副軍長張雲逸兼任師長,羅炳輝任主持實際工作的副師長,1942年任師長。在此期間,羅炳輝在淮南抗日根據地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