擼貓、吸狗風潮的持續盛行,帶來的是千億級規模的寵物產業和養寵群體的持續擴大。據《2018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目前我國寵物市場規模已達1708億元,與2012年相比,整整擴張了五倍。這個數字背後,是超過1.68億隻的寵物數量,這些寵物種類以貓和狗為主,總數量超過所有寵物數量的一半,人們對「喵星人」和「汪星人」的看重,可見一斑。
那麼,貓究竟是如何進入人類世界,又如何讓人類一步一步心甘情願成為貓奴的呢?狗又經歷了怎樣的故事,才能變幻出今天的十八般本領,為人類服務的呢?擁有兩位「小王子」貓咪的貓奴開亮,是一位非典型作者,更是一位會畫畫的考古從業者,他將漫畫和歷史結合起來,講述了人類和貓狗上萬年來相愛相殺的故事,創作出了《貓狗撿史》一書。
《貓狗撿史》,作者:開亮,版本: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3月
為什麼人愛貓?狗愛人?是什麼促使人類和貓狗走到了一起?在歷史上,貓和狗曾經給人類做出了很大貢獻,因為有狗,人類的狩獵效率大幅提升;因為有貓,人類得以保證糧食安全。作為回報,人類也提供給貓和狗穩定的食物來源和舒適的生活環境。而到今天,貓和狗已與以前大不一樣,在這個過程中又發生了什麼?
近日,在中信書店世貿天階店,開亮帶著自己的新書《貓狗撿史》,從歷史和考古學的角度,為愛貓愛狗的鏟屎官們講述了有關於貓狗的趣味歷史,在他看來,讀懂了貓狗的歷史,也就讀懂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
「我們熬過了千萬年,終於等到了這一刻,喵!」《貓狗撿史》插圖
貓被古埃及人變成了神
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考古系的開亮,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現在有很多人都將「年紀輕輕,貓狗雙全」視為是如今成功生活的一種標誌,但其實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貓和狗都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人類發展進程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他注意到,在人類發展的許多重要歷史節點,貓和狗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歷史作用。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的差異。《貓狗撿史》插圖
開亮從貓講起。他注意到在社交媒體上,人們往往熱衷於表現貓的高冷,將貓稱之為「貓主子」,自稱為「貓奴」。開亮認為這種情況並非今天獨有,其實,通過考古發掘可以證明,這種人貓相處的模式,在歷史上早已有之,人和貓之間的關係,是一種跳躍式的發展過程。「這裡我們強調的貓並不是野貓,而是家貓。在全世界範圍內,我們養的都是家貓,經過了好幾千年的繁育和主動性選擇,才成為今天這樣比較溫順的動物。」
開亮說,現代意義上的家貓誕生於今天的伊拉克一帶(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流域),大約在一萬年前,這裡誕生了最早的人類農業文明之一——兩河文明。野貓也因為早期農業活動,逐漸進入人類生活並被馴養成家貓,與此同時,誕生於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同樣成為了家貓的發源地,在大英博物館中就藏有古埃及貓神巴斯特的雕像。
長有貓頭的古埃及貓神巴斯特。《貓狗撿史》插圖
貓具有很多特性,比較強的生育能力,以及眼睛瞳孔隨光線變化而出現的特殊變化,這些都成為了「神性」的象徵。因此巴斯特也被稱為月亮女神,或者生殖女神,又因為貓善於捕捉老鼠,可以保證莊稼豐收,從而衍生成豐收女神。
古埃及貓神。
隨著貓在世界範圍內的擴散,「貓奴」也成為了全世界養貓人的共同稱呼。開亮認為,現代「貓奴」之所以遍布全世界,起因正是因為古埃及人。雖然西亞的貓出現更早,但古埃及的家貓擴散的更快,「埃及人到過哪兒,貓就到了哪兒。」
歷史上,古埃及人的航運非常發達,而地中海沿岸國家海上貿易發達。為了進行糧食貿易,古埃及人將貓帶上了船隻,也自此將貓擴散到周圍的區域,比如被帶到了羅馬,而羅馬又將貓帶到了全世界,「愷撒大帝在攻打不列顛島時,順便也將家貓帶了過去。但很不幸他沒有打下不列顛,但貓卻從此以後留在了英格蘭,後來就成了英短的祖先。」開亮發現,這一批留在英格蘭的貓,和我們今天的家貓有著很深的淵源。
英短藍貓。
就這樣,雖然家貓的誕生非常晚,但藉助於農業文明的發展,家貓的發展實現了「彎道超車」,形成了不亞於狗的影響力,「我們現在的工業文明是在農業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貓在農業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絲綢之路開通後,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家貓傳到了中國。但開亮強調,在家貓傳入以前,中國也是有貓的,只是這些貓並非家貓,而是野貓,「中國人並沒有主動把野貓馴化成家貓,所以六畜裡沒有貓,因為貓不是家畜。」開亮據此推斷,也許十二生肖中沒有貓也是同樣的原因,「現代的貓和『貓奴』必須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張騫,因為他開通了絲綢之路,從此貓在中國一發而不可收拾。」進入唐朝時期,貓傳入日本,但在日本,貓並沒有天敵,成為了頂級獵食者,以至於日本的很多寺廟裡都「貓滿為患」。
人們是「貓奴」,卻是狗的主子
「貓與狗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貓可以捕捉老鼠,不需要人餵貓糧也可以生活,但狗需要人餵養。」開亮認為,這很有可能是貓和狗走上不同發展道路的原因所在。
選擇和人類合作的那一支被稱為狗,成為了人類文明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貓狗撿史》插圖。
眾所周知,狗是由狼發展而來的,「我們可以把狗稱為『家狼』。」開亮說,狗的誕生要比貓早得多,同時也更早接觸人類,但在歷史上,狗的祖先狼和人類勢不兩立。「犬科動物不像貓科動物那樣只吃肉,為了存活,什麼都吃。人類發展出狩獵文明後,狼受到了人類丟棄的垃圾類食物的吸引,逐漸聚集在人類群居地區附近。這是根據現代發現和現存文物反推出來的結果。」
經過長時間的磨合,人類通過養狗,確立了人類的勢力範圍。那麼,狗是如何發展出十八般武藝來迎合人類的呢?開亮提到,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發展出各種各樣的需求,狗也不得不進化出各種技能。以至於現在貓的種類只有幾十種,但狗的種類卻多達五百多種。「為了滿足人類的實際需求,狗被發展成各種各樣的外貌。比如獵犬,就分為視覺獵犬和嗅覺獵犬。在埃及法老壁畫上,經常會出現視覺獵犬薩路基犬的形象。這種狗四肢修長,胸腔非常大,視野非常好,具有強健的奔跑能力。」
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薩路基犬。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臘腸也是一種獵犬。開亮介紹說,在歷史上,源於德國的臘腸犬是非常著名的嗅覺獵犬,雖然它們的腿很短,看上去非常弱小,卻是獵獾的好手,「臘腸犬最大的本領就是鑽洞。因為它的長相非常有趣,很多藝術家都喜歡養臘腸犬。」
開亮注意到,在獵犬之中,金毛是性格最好的狗,攻擊性很低,特別適合泅水,以及林地等特殊地形,因此金毛救人的案例也時有發生。光是為了狩獵,狗就被馴化出了諸多品種,但狩獵只是狗被開發出的眾多功能之一,「在惡劣的生活條件下,人和狗通力合作,滿足許多實際的生活需求,人類歷史也才能一直發展到今天。」
有了狗的智人開始變得所向披靡,狗能攻能守,智人則為狗提供食物和庇護。《貓狗撿史》插圖。
在長期和人類共存的過程中,也衍生出了許多與狗有關的神話和藝術形象。比如中國最為有名的哮天犬,以及古希臘神話中最為有名的地獄三頭犬刻耳柏洛斯,「在希臘神話中,刻耳柏洛斯是一個非常悲慘的存在,因為它守護著地獄,而在希臘神話中,有許多挑戰命運的故事。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也有刻耳柏洛斯的存在,就是看守魔法石的三頭犬路威。」
在古希臘神話中,刻耳柏洛斯是地獄看門犬。按照傳統說法,刻耳柏洛斯為眾妖之祖堤豐與蛇身女怪厄喀德娜所生。
開亮發現,在西方神話中,熱衷於用增加頭的數量來表現這些異於常態的生物,比如三頭犬,以及美杜莎,但在東方神話體系裡,更喜歡用增加尾巴的數量來表現,比如九尾狐,還有日本漫畫「火影」中的尾獸。
《火影忍者》中衍生出來的尾獸,指的是擁有尾巴的魔獸。在忍者世界中,尾獸共有十隻(十尾為九隻尾獸和外道魔像的結合體),是巨大查克拉實體化的生命體。
在神話體系中,狗的形象被大量與死亡和兇暴聯繫在一起,比如在古埃及神話中,阿努比斯被稱為死神,就具有狗(胡狼,是一種常見的在墓地搜尋腐食的野狗)的形態。埃及人的神像經常有兩種形象,一種是人身形象,一種是動物身形象。「阿努比斯有兩個職責,一是護送死人進入冥界,二是用秤來稱量心臟的重量,作為審判的標準。」從中也可以看出其中神話的傳承。北歐神話裡的巨狼芬裡爾雖然是狼,但開亮看完通篇,認為在眾神的眼中,芬裡爾其實充當了狗的角色,「芬裡爾因為太過於強大,被眾神戴上了狗鏈。神話其實來源於我們的生活,有很多現實的依據。」
巨狼芬裡爾與奧丁。
開亮認為,狼是人類歷史上唯一馴養成功的大中型動物,「人類在歷史上也馴養過狐狸,但很快發現馴養狐狸沒什麼用,就放棄了。」開亮注意到,狗在社群之中,具有一種分工性,狗通過人類來獲取食物,無形之中加強了狗和人類之間的依附關係,「為什麼人愛貓,狗愛人,從生活習性來說,與狗相比,貓是獨居動物,更習慣獨處;從生存的角度說,貓是因為老鼠才接近人類,而且它們中有些至今仍然掌握著捕食技巧,所以能夠脫離人類獨自生活。」
現代生活中貓奴、狗主子們的日常煩惱。《貓狗撿史》插圖。
記者:何安安 編輯:徐偉
校對: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