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時期居住在雜院的平房裡。那時北京四合院無論大小,每座院裡都居住著很多戶人家,成為名副其實的「大雜院兒」,院子就成了休閒的地方,特別是到了炎熱的夏季,沒有空調,天一擦黑兒,人們便拿著小板凳、馬扎聚到院子裡或院門口,圍坐在一起,邊乘涼邊聊天,還有下棋的,這也正是蚊子「進餐」的好時候,被蚊子叮咬是常事兒。
室外驅蚊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大人煽著芭蕉扇驅趕蚊子,小孩身上塗滿花露水來防蚊。至於室內驅蚊一般家庭使用蚊帳、也有用布條沾上敵敵畏掛在床頭驅蚊,使用蚊香比較普遍,蚊香呈盤形,直徑15釐米,為深綠色兩片兒一組,使用前要掰開,睡覺前點燃一片兒插在鐵皮支架上,後來有了電驅蚊器,它是用電加熱使蚊香片兒或蚊香液氣化,達到驅蚊效果,這玩意兒一直沿用至今。聽老人講:最早還有一種「火繩」又稱「火要子」的驅蚊方法,是把蒿草、艾草的莖葉曬乾,擰成繩子形狀,點燃會有一種特殊的氣味,蚊子嗅到後就會逃之夭夭。這種「火繩」驅蚊法我沒見過,但在我的記憶中,確對一種漚煙燻蚊法記憶猶新,可能是我對嗅覺的記憶超乎尋常。
那是上世紀70年代的事兒,記得那時街道每半個月就要組織一次滅蚊行動,就是用燒「六六粉」漚煙燻蚊子的方法,「六六粉」也叫「六六六」學名:六氯環制己烷,是一種氣味很刺激的殺蟲劑。
白天,街道積極分子入戶,按房間數發放「六六粉」,統一行動一般選擇在周六晚上,因為周日大家都休息。大約在晚上7點半,時間一到,街道積極分子沿胡同喊著「點火了!點火了!」這時家家戶戶把吃的東西收好,關緊門窗,各家兒只留一個點火的人,家庭其他成員都到院兒外胡同裡等待。時間一到,點火人將「六六粉」紙包兒放在土簸箕裡,土簸箕放置屋子中央地上,用火柴點著「六六粉」紙包兒,迅速關上屋門走到院外。幾分鐘以後,就會看到煙霧從窗戶縫和門縫中冒出,燃燒「六六粉」漚出的濃煙有一股刺鼻的味兒,當濃煙充滿整個房間,蚊子、蚊卵、蟲子統統被燻死了。到了晚上八點多鐘,居民都陸續回家,打開門窗把屋裡的煙氣放淨,洗洗就都睡下了,確實沒有蚊子再來滋擾。
當時,這種燻蚊法可以說是大搞愛國衛生運動的產物,後來人們發現燃燒「六六粉」產生的煙霧雖然對昆蟲有燻殺作用,但由於煙霧有毒對人體有傷害,幾年以後,漚煙燻蚊法就不再提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