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直通新三板
保單貸款近年來風生水起,不過,其在為投保人提供資金周轉便利的同時,卻也給某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機。
投保人被人冒用身份而背負了貸款事件層出不窮。
近日,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簡稱「大都會人壽」)就因為有員工冒名投保人辦理貸款而被處罰,涉案金額高達87萬。
儘管大都會人壽負責人對外稱,該事件屬於個案,公司已第一時間對涉事人員進行行政處分,並對該事件進行詳細的調查,同時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
就在這件「個案」的背後,《資管科技》認為顯示的是金融機構管理流程制度、風險管控等方面的漏洞。
員工私用客戶信息辦貸款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南通監管分局下發一封行政處罰書,稱大都會人壽南通營銷服務部員工,冒名投保人辦理保單貸。
監管披露信息顯示,從2012年3月27日到2015年5月5日,大都會人壽南通營銷服務部原渠道經理施某通過留存投保人身份證複印件,未經投保人同意私自辦理銀行借記卡,指使他人冒充投保人撥打公司400電話,模仿投保人籤名等方式,在投保人未知的情況下,共辦理保單貸16筆,涉及投保人14人,貸款金額87萬元,已交保費479.83萬元。
雖然看起來這是員工的個人違法行為,但細思極恐。
保險公司員工留存客戶身份證複印件是個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但其僅憑身份證複印件就可以去辦理銀行卡,這其中是否也說明銀行風控管理方面也存漏洞?
其後的操作則更簡單了,隨便找個人冒充投保人撥打保險公司客服電話,因為投保人的個人信息在保險公司員工那裡根本不是秘密,應對客服的問詢確認絲毫沒有壓力。模仿投保人字跡籤字問題也不是很大。
但是在這裡明顯保險公司風控管理有漏洞。根據監管要求,在辦理貸款時通常是必須要本人到場,貸款辦理過程有攝像記錄及拍照,目前稍微正規點的小貸公司都會有這樣的環節要求,而在這個環節難道發現不了其違法行為嗎?冒充14人辦理貸款,總不至於這名員工能和這14人的身份證照片都很像吧。完全有理由懷疑,在這個環節,要麼是大都會人壽風控管理和貸款制度有極大漏洞,要麼就是員工之間有串聯。
監管自然也意識到這一點,針對此次違法行為監管認為是公司監管不力,對大都會人壽部分管理人員和機構一併做出處罰。處罰顯示,時任大都會人壽南通營銷部負責人承擔連帶責任,並予以8萬元的處罰警告,同時大都會人壽南通營銷服務部被罰30萬。
此事件對眾多的投保人而言也是個提醒,未來需要密切關注自己投保帳戶的異動。事實上,類似於大都會人壽員工此次違法違規行為,在保險行業並不鮮見。今年9月某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也發生了利用保單貸款騙貸事件,此前類似案件也有不少報導。
有老牌保險經紀人曾抱怨,因為保險從業資格考試的取消,使得很多不具備相應素質能力的人混入行業。
渠道挑戰來臨
大都會人壽是家合資券商,於2005年8月10日在上海正式成立,公司註冊資本5億元人民幣(2008年追加到7億元人民幣),由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和美國大都會集團下屬公司各持50%股份組建而成。
過去,大都會人壽銷售渠道主要靠電銷,電銷業務佔比一直比較高。
其歷年年報顯示,2016年保險業務收入85.74億元,電話行銷和公司直銷保費規模為48.17億元,佔比達56%;2015年保險業務收入75.43億元,電話行銷和公司直銷保費規模為44.52億元,佔比59%;2014年保險業務收入67.52億元,電話行銷和公司直銷保費規模40.48億元,佔比達60%;2013年保險業務收入56.7億元,電話行銷和公司直銷保費規模34.4億元,佔比達60.7%;2012年保險業務收入46.6億元,電話行銷和公司直銷保費規模28.6億元,佔比達61.37%。
不過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電銷渠道規模持續收縮。
數據顯示,2017年,大都會人壽壽險電銷規模保費16.3億元,排名行業第三,2018年上半年,電銷規模保費下滑至行業第四。
今年10月,大都會人壽發布顧問行銷渠道價值主張,其中就提到將進一步打造顧問行銷、銀行保險以及直銷行銷及數字營銷(含電銷)三大渠道並行的多元化渠道。
明顯的,電銷渠道將弱化很多。同時,大都會人壽電銷渠道人事也正經歷動蕩。
今年年中,大都會人壽副總經理、電銷渠道負責人李佳離職,赴水滴保險商城負責電話營銷業務。
公開資料顯示,從公司創立伊始,李佳帶領團隊以每年40%左右的速度增長,電話行銷4年盈利。李佳在大都會人壽深耕8年,並將電銷發展為該公司的第一大渠道,在該公司保費業績佔比超50%。2019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李佳自2011年7月28日擔任大都會人壽副總經理,同時兼任公司首席直銷行銷及數字營銷運營官。從2018年1月至11月兼任湖北分公司總經理。
電銷的輝煌終是謝幕,大都會人壽也到了必須轉型的時刻。
直銷行銷及數字營銷渠道因重要負責人的離職及連帶的人事變動是否會發生變動,目前還未可知。
銀保渠道方面,和內資險企比較起來,大都會人壽要相對弱些。通常而言,合資公司在與銀行合作方面偏向於找外資銀行合作,如渣打、花旗、滙豐等,其中渣打此前與友邦保險籤署了排他協議,渣打只在友邦沒有分支機構的地區賣其他公司產品,又進一步縮小了大都會人壽的銀保渠道。
此外,大都會人壽退保金、賠付支出、手續費及佣金支出、業務及管理費等幾項成本項逐年增加顯著。
其中,退保金從2014年的4.92億元上升至2018年的8.13億元;賠付支出由2.41億元飆升至18.09億元;手續費及佣金支出從6.23億元增加至18.41億元;業務及管理費從14.37億元增加至去年的19.4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