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了,可不少適齡夫妻卻不想生。
至於不想生的原因,精力、財力以及生孩子後女性不斷增加的壓力成了主因。
如何讓大家從不敢生、不願生走出來呢?有專家這麼說。
【故事】
家庭收入3萬多,90後夫妻還是不敢生二孩
28歲的小黎(化名)和妻子均在金融機構工作,穩定情況下家庭月收入3萬多元,這一工資水平在鄭州已算不錯。
眼看著女兒快2歲,小黎的媽媽變著法地催生。
「趕緊生吧,趁我還能給你們帶得動。」「兒女雙全多好,你看你都是家裡獨苗。」
小黎不是是重男輕女的人,也和媳婦商量著再生一個,男女都好,主要是有個伴。
可再一算家裡的錢:房貸1萬,車貸5000,女兒馬上要上幼兒園一月又得3000多,奶粉、尿不溼林林總總一月也得2000。
人情禮節、吃飯穿衣,哪一項不得花錢?
哪個月,業績不好了,家庭月收入就得受影響,還得靠信用卡支撐。
好在,家裡老人都退休了,偶爾還會接濟一下小兩口。
可老人身體狀況也不太好,小黎都擔心,以後再添了老二,還得再請個人幫忙照顧,那又是一筆花銷。
「要一個孩子就好了,還敢要老二?」小黎是一名90後,也是當前的生育主力軍,面對由社會競爭導致的日益嚴峻的內捲化和不斷增加的生活成本,他和他那一代的人「哪裡還有勇氣去生孩子」?
職場女性而言,生二孩意味著放棄很多
當生養孩子不再是老一輩口中「多雙筷子的事兒」,如今的年輕家庭在面對要不要二孩,甚至是要不要孩子等問題時,考慮得都更加謹慎理性。
92年出生的鄭州姑娘嵐嵐(化名)是一名網店創業者,本來一心想搞好事業的她,疫情居家期間意外懷了孕,幾經糾結,最終夫妻倆決定將孩子留了下來。
「以前做產品研發、熬夜修圖、客服回復,一個人做起來也得心應手」嵐嵐說,懷孕期間,孕吐、嗜睡、頻繁上廁所......如今,生理上的各種不適讓她不得不從工作中抽身出來,網店的經營狀況也陷入僵局。
當說起接下來有沒有要二孩的打算時,嵐嵐表示,「太累了!沒想到懷孕比創業還要耗費精力,加上日後養娃還有一大筆花銷,壓力很大,二孩我們肯定是不會再考慮了。」
「誰不喜歡孩子,可真要冷靜下來,要顧及的客觀因素太多了」,95後小夥林子(化名)正在籌備年末的婚禮,當雙方父母問起生孩子的規劃時,他和女友都有些糾結。
「有人說什麼時候就該幹什麼事兒,而我們這是自私,不想擔責任」,林子說,「某種意義上是吧,但當自己都筋疲力盡時,為了生孩子而生孩子,也是不負責任的。」
【調查】
一半以上育齡人群拒絕生二孩,生娃後母親壓力大成主因
在記者發布的一項107人的生育意願調查中,在「是否會選擇生二孩」的問題下,50.47%的育齡家庭投了「反對票」,至於拒絕生二孩的原因,主要是「經濟上不敢生」「精力上顧不來」,還有部分80後和70後選擇了對高齡妊娠表示擔憂。
「說真的,我其實已經後悔了」,嘟嘟(化名)是一名二孩媽媽,生大寶時她辭去了自己在一家私企的工作,如今二寶已經半歲,交給婆婆幫帶,嘟嘟也正在四處應聘,可就業形勢的不佳卻讓她頻頻碰壁。
在嘟嘟看來,「生孩子是一道經濟題,不光要花費大量的鈔票,還要犧牲掉很多看不見的成本,比如自己的時間成本和自我提升的機會。養孩子更是道技能題,看到自己力不從心的樣子,對孩子也不公平。」
因二孩到來而面臨工作困境的還有欣欣(化名)。「我們家老二是意外,而我因為他的到來,失去了很多。」欣欣生二孩前是部門主管,本計劃放手一搏,卻因為老二的突然到來改變航道,「現在一切都得重新來過,而且比以前更難。」
上述幾位寶媽的心聲,在河南商報記者此前多次走訪調查中已被多次證實。多位育齡人士告訴河南商報記者,由於長期面臨就業、購房等難題,以及婚戀觀的轉變,「晚婚」甚至「不婚」的現象不斷增多,而高昂的育兒費、教育經費、精力投入,也導致他們生不起或不敢生孩子。
【觀點】
想讓人放心生,關鍵在於解決後顧之憂
恆大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在《2019年中國生育報告》中曾提到,勞動力萎縮導致人口紅利消失,是低生育率帶來的首要問題,而老齡化進程加速,讓養老金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面對這一情況,不少專家將提振出生人口的希望,寄托在全面放開計劃生育政策上。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圍繞人口政策的提案、議案有很多,包括放開三孩限制、鼓勵生育以及規定男性產假制等等。
但就放開三孩及全面放開生育計劃來提振人口出生率這件事,鄭州大學社會學講師董中昱認為,是否放開三孩又或者全面放開計劃生育,是一個全國性的人口學方面的問題,而人口問題是一個大的概念,提振人口出生率,絕不是簡單地放開生育就能解決。
「放開三胎政策的價值性是有限的。」董中昱認為,就現在的情況而言,即使放開生育政策,也很難達到大部分專家預想的效果。這是因為,很大一部分人已經錯過了最佳的生育生理期限,要想再生育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和財力,而生活壓力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大、加快,讓許多適齡生育人群陷入「想生但不敢生」的尷尬境地,這種情況在競爭壓力較大的城市尤其明顯。
董中昱的這個觀點,在三孩政策作用下的漠河被印證:放開三孩的3年間,漠河城鎮人口減少了6.9萬,在全市人口下降的情況下鄉村人口略有增加。
「對個體來說,撫養負擔在加重,對於現在不想生的人來說,放開幾胎他(她)都不會生。」董中昱說,要想促進人們生育,「只能從社會保障方面入手,提供更多有關生育方面的社會保障,解除人們對生育的後顧之憂。」
至於將生育率與人口老齡化掛鈎一事,多位業內人士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情況,也是人類追求健康長壽、抗擊各種疾病風險的結果,解決這一問題不可能只依靠哪一個單項政策來解決。
【連結】
補貼、放假、貸款優待……各國借鑑經驗不妨了解一下
在人口出生率的問題上,鄰居日本、韓國以及俄羅斯也面臨著和我們相同的處境。
面對以往推出的鼓勵生育政策效果不大這一情況,去年9月,日本政府發布了力度更大的政策來促進生育率。新規顯示,只要雙方結婚時的年齡均低於39歲,且年收入之和少於540萬(約35萬元人民幣),就可以額外申請60萬日元的新婚生活補助。
而韓國政府為解決人口危機問題也推出了一個新政策,即從2022年開始,有新生兒的家庭一個月可享受50萬韓元補貼(約3000元人民幣),剛生孩子的媽媽另外還將獲得200萬韓元的補貼,且在補貼以外,政府還提出了「3+3育兒假」制度,這一制度說的是,孩子未滿一歲的父母雙方,都可以向公司申請3個月的育兒假,在這3個月裡,政府還會為他們提供300萬韓元的育兒津貼。
韓國的這一新政策,其目的就是讓媽媽們不會因為覺得負擔大、照顧孩子的責任全部都在她們身上,而排斥生孩子。
相比之下,俄羅斯鼓勵生育的政策涉及面更廣。按照俄羅斯政策,從2020年起,每個家庭前兩個孩子接受補助的年限將由1年半延長至3年。每個孩子3年內將從俄政府領取43萬盧布,約合3.8萬多元人民幣,累計將獲得近8萬元人民幣補貼。
此外,還有對3個及以上孩子的家庭每月提供額外補助、對有孩子的公民抵押貸款年稅率僅為6%、不孕症父母若進行體外受孕可通過基礎醫療保險報銷費用等政策。(記者 王苗苗 王蒙 楊益瑩)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