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輩人的眼裡,女兒總是要嫁人的,嫁出去的女兒如潑出去的水,只有繼承自己姓氏的兒子,在自己年老時在旁侍奉伺候,所以他們對兒子格外的看好,好東西緊著自己兒子,對於女兒從小就是要讓著哥哥弟弟,從小就在女兒的耳旁嘮叨長大了要照顧自己的哥哥弟弟。
那些一直為原生家庭買單的人,她們從小就生長在重男輕女的家庭,父母長輩從小就告訴你,要把好東西讓個哥弟,你是女孩子,不需要用這麼好的東西。這些女孩子在原生家庭裡面學到的都是貢獻,把自己的勞動成果貢獻給哥弟。即使她們結婚生子,依然擺脫不了要為原生家庭奉獻的枷鎖。
前幾天,一個網友給我發了這麼一段信息:
我從小家庭就不太好,高中學費是自己去打工掙的,大學的學費是向銀行貸款,平常的生活費也都是自己辛苦掙的。好不容易熬到了畢業,在我們小縣城了當了主治醫生,每個月6千多塊錢的工資我都留下一千,剩下的都給我媽打回去了。去年生了孩子之後,我就把婆婆接來我這裡,讓她幫忙看孩子,我好能安心的上班,但是婆婆剛來了一個月,就拒絕給我看孩子,自己回老家去了。她說她幫忙看孩子是為了讓我好好工作,好減輕他兒子的負擔,但是知道我把錢都給了娘家媽之後她就回老家了,她說我既然沒能增加家庭收入,那我就該離職回家看孩子。我有點不理解婆婆,老公的工資夠養活我們一家,我把我的工資給娘家怎麼了?我爸媽生我養我不容易,再說我娘家是真的貧窮,我作為女兒,為原生家庭做點兒貢獻不應該麼?
看著大半夜彈出來的信息,我久久陷入沉思,我也是一個女孩子,我家裡也貧窮,但是我知道什麼時候該為原生家庭做貢獻,什麼時候該袖手旁觀。我們能有今天的成就,原生家庭的功勞可以說是最大的,但是我們對於原生家庭的幫助,要做到量力而行。
發來信息的網友,她沒結婚之前,把工資都給媽媽沒有人會說什麼,因為這時候的她,貧窮挨餓都是一個的事情,能承受得住也好不呢個感受也罷,那都是她的選擇。但是結了婚之後,就是一個家庭的事情,她把家裡的收入都給了娘家媽,還義憤填膺地說「我把我的工資給了娘家媽,婆婆為什麼要有意見?」。你用的是你工資卡上的錢,但是你平常的開支,住的房子,都是另一半在掏錢,你能說你沒有用到這些錢麼?
女人一定要有一定的辨識能力,在娘家的事情上,有時候就該伸出手,比如父母生病我們就該出錢出力,有時候就該睜隻眼閉隻眼,比如娘家兄弟用錢的時候,我們就該衡量之前到底該不該借,畢竟兄弟們都有了自己掙錢的能力。
世間的可憐人很多,那些可憐人拼了力的想對親人好,但是拼了力的人往往會被別人把血給吸光,徒留一身的皮囊。《安家》裡面的房似錦也是那麼一個可憐人,自己想讀書的時候被自己的親媽千方百計的阻止,自己工作了還要不時地被親媽要挾拿錢,不給錢就去工作的地方吵鬧。
房似錦在爺爺的幫助下,終於把走出了農村,成了一個優秀的銷售員。她每一個月都掙好幾萬塊錢,但是卻經常說沒有錢,還要向上司借錢,這樣的事情擱誰都不信。房似錦不恨她媽媽麼?恨,很恨,但是又能怎麼樣呢?錢還是要繼續給她。當時的我不喜歡房似錦,我覺得她太柔弱了,為什麼不能跑到一個她媽媽不認識的地方一個好好地生活?為什麼要讓她原生家庭絆住她前行的腳步。後來我才明白,她心中有愛有感激,她愛她爺爺。
在電視中我看到最解氣的一件事情,就是房似錦在知道她媽媽利用已死的爺爺騙她要錢的那一刻,砸了桌子,走出家門後對弟弟說「我以後再也不會管你了」。這個長年被原生家庭迫害的人終於選擇反抗,她要走向屬於她自己一個人的幸福之路了。
看到有些人一直在為原生家庭奉獻,把自己的生活弄成一團亂麻,我們會心疼她,但是更多的是恨鐵不成鋼。幫助是需要適可而止,房似錦的弟弟是一個成年人了,他有力氣有能力可以養活自己,為什麼還要不停地朝自己的姐姐伸手?即使弟弟伸手了,我們就要無條件無原則地滿足他麼?這是害他還是在幫他?
血濃於水,我們想和原生家庭徹底的分離是不可能的。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如何巧妙拒絕原生家庭的需求。成年人要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我們不能一味地去幫助別人而把自己的血放幹。親情之間要有一定的界限。
過度的幫扶娘家的女人,忽略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到頭來只是為他人做嫁衣,傷了身邊的人也傷了自己,到頭來自己什麼都得不到。學會拒絕原生家庭的無力要求,是我們這一生都要做的一門功課。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