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精英文學2020(387)// 魏興付 /老 屋
散文-
老 屋 文/魏興付
老屋是父母建造的,倘若父母健在,今年應是95歲了,可父母早已離世。幾年前,老屋因地方政府建設橋梁徵地,除了宅基地上的小竹園外,其它被拆得蕩然無存,如今它留給我們的不只是相片裡的記憶。
老屋始建於1953年,當時父母因逃荒帶著年僅七歲的我大哥,從原籍安慶懷寧縣長風鄉元橋村(現劃入安慶市東郊),流落到安徽省望江縣華陽鄉陶寓村。那時華陽被譽為「魚米之鄉」,因這裡有我外公何氏大家族的居住地,母親類似回娘家被幫助「安營紮寨「,建起算是屬於自家最早的草屋。 可不幸的是,剛建好不久的草屋,就在次年(1954年)6月,長江流域發生了特大洪水。部分長江大堤潰破,包括華陽鄉在內的安慶所有江北平原淪為一片汪洋。為了保命,母親帶著我大哥去對面江南很遠山嶺居民區乞討為生;父親則去安徽嶽西縣竹林山區一帶流浪,自學篾匠手藝維持生計,過著妻離子散的日子。
待洪水退去,數月後,父母相繼回了家。當時老屋幾乎一貧如洗,後在親友的幫助下,復建損毀的老屋,只能簡陋過渡。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在那大集體時代,父母除了多出工幹活多得工分外,還得為籌建住屋一磚一瓦地積累。牆腳的方石,要去隔江對面江南山上自採,肩挑手抬到木船上,運回北岸後,又用板車一趟趟人力拉回。砌牆用的土磚坯子要選擇夏季陽光照射最強烈的日子,取當地最硬質的土塊,肩挑車拉到空曠的場地。兌適量的水,借用生產隊大集體的牛,讓牛不停地踩成泥。用磚形木盒模具(兩塊並列),將粘性泥料兩手合取團狀用力砸入模具內,再用弓形繃緊的弦線,從上面切滑,將多餘的泥料卸下。然後,兩手分別託住木盒兩端,有序端到將土沙鋪墊的平地上,成180度用力倒翻泥料後,輕輕取出模具,這樣一趟下來,可造出兩塊土磚。
如此循環往復,一個勞力,一天下來,滿身是泥汗,最多能造上四百塊磚坯左右。造好的也只是溼土坯,要連曬四五天後,隔一點縫隙層層堆碼,待自然通風晾曬成幹坯至少一個月。在農村,當時造三大間的普通土房,像這樣的土磚一般需要約五千塊數量,造土磚的過程十分辛苦,同時,曬磚日子最怕遇上雷雨天氣,要是天氣不好,早早地準備塑料紙,油氈或茅草提前鋪蓋壓實。
那時,農村建房不僅需要土磚充足,屋頂用的又直又粗的桁條,甚至標直的桷子也是緊銷貨。經過多年的籌備,父母在1971年將原來較差的草屋終於拆建,新造成較為寬敞的土木結構瓦房,這在當時算是不錯的房子。
老屋裡,除大哥外,先後兄弟四人出生於此,老屋是我們成長的搖籃。1964年11月,大哥18歲當兵入伍時,我才1周歲、二哥3周歲、兩個弟弟還未出生。大哥當兵五年間,母親不知流過多少思念的淚水?1969年12月,大哥光榮退伍。原本由政府安排在國有企業(馬鋼)工作,母親就是不肯答應,遂在本村小學當老師(如今早已退休)。母親沒上過學不識字,可她特別重視我們的讀書教育,老屋的土牆上曾經掛過一排她自縫的書包(四個兒子上學),每到學期結束時,她最想看到的是一張張嶄新的獎狀貼到牆上。
我上初中時,受哥哥一手好字的影響,有時放學後,時常臨摹大哥、二哥的字,我也練得一手好鋼筆字。後來兄弟五人中鋼筆字寫得最漂亮的還是小弟。不過我還練出了毛筆書法。沒錢買紙時,就用草紙整刀地練後燒掉,母親見狀笑著說:」我還沒見閻王爺,你就燒紙了。」我上高中時,每到過年,自家及鄰居附近一帶的春聯用紅紙,幾乎全送到我家,被我無償承包了,那時老屋地上鋪滿的全是我一手毛筆書寫的春聯。在眾多親友邊取對聯邊讚美聲中,母親總是熱情地招呼,氤氳著濃濃的節日喜慶氣氛!
最讓父母開心的是1980 年的高考,二哥以英語專業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被安徽大學錄取。喜慶盈門,遂在老屋裡辦了升學宴。二哥大學期間,學習更加用功,成績出類拔萃,畢業時,開始分配在銅陵學院(原財專)大學教書。後調銅陵市政府外事辦工作,再調外交部駐外使領館工作,現任中國駐巴西裡約總領館外交官。 其實,最讓我難忘的,還是老屋門前的那棵大梧桐樹,它似乎成了我家的地標。學生時代,回家路上老遠處,只要看到那棵樹,就立馬心馳神往,似乎回到了家。這樹下,夏天炎熱的傍晚,經常一大家12口人,用木製涼床當餐桌一起晚餐,晚上納涼時,幾個侄女時常唱著自己喜歡的曲子,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有幾個上海知青下放在我們生產隊,母親是位好客人,他們也常來這樹下聊天,興致時吹起笛子,那笛聲悠揚,飄散在夏夜的鄉村裡,那優美的意境令人沉醉其中!若遇蚊蟲飛舞,或搖扇驅趕,或燃燒枯葉雜草燻飄嫋嫋炊煙,夜深了,就在樹下搭起簡易帳篷,露宿至後半夜,天涼了才回老屋。
如今,時過境遷,兄弟幾人從老屋紛紛走向外面的世界,均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過著安居樂業,衣食無憂的生活。我在合肥教書,兩個弟弟在北京分別開辦了自己文化傳媒公司。父母辛勞一生,如臘燭燃盡一切,照亮後人。母親於一九八九年農曆五月二十六日病逝,享年65歲;父親在相隔二十八年後,於二0一六年臘月初四病逝,享年93歲。老人均安葬在隔江而望的江南山上。而老屋於2013年5月份,因地方建造「望東長江大橋"引橋工程徵地被拆除。
老屋是我們兄弟五人夢縈魂牽的聖地,父母在時,就是我們共同的家。如今老屋不見了蹤影,父母的遺像也被複製分掛在五個兒子各自的家中膽仰。老人膝下子孫晚輩們已發展到近二十人。可越是年輕的一代,並不知墓裡的老人曾經有過多少苦難史?
又到一年清明節,各處小家,攜妻帶小照例相約去老人墓地焚香叩拜,但願老人不屈的奮鬥精神,永遠潤澤後世代代奮勇向前! (2020 -清明節於家中)
作者簡介:
魏興付,男,1963年5月生,系安徽安慶市望江縣華陽鎮人。曾任望江縣吉成雙語學校初中部語文教師,校刊《青春池》主編。2014年8月應聘加盟合肥八一學校,任初中部語文教師兼班主任(併兼職校網站通訊員),愛好寫作,作品散見於《蜀韻·映山紅》《作家》《當代精英文學》微刊等,輔導學生作文多篇獲獎並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