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古代不管是買東西還是賣東西,都跟現在不一樣,當時是沒有人民幣這種東西的,大家手裡拿的都是銀子,這是市面上的流通貨幣,當然富貴人家有時候也會拿出銀票,但也都是以白銀為基準單位的,所以這白銀可以說是古代的通用貨幣,那麼這一兩白銀到底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
從電視劇上或許可以看出,有時候一個人吃完飯,小二就會說三兩銀子,五兩銀子的,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情節,編劇們或許也不會因為一句話去查查看歷史上到底一兩銀子值多少錢,也就僅供娛樂一下。其實真要細緻的算下來,這一兩銀子是值不少錢的。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大興改革之風,那時一年的國庫收入才200多萬兩,這還是整個大明的財政收入。
當然由於歷史上的朝代更迭,也導致了各朝各代的白銀價值都不一樣。我們從比較輝煌的唐宋明清比較一下就能大概知道,這一兩銀子到底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為了能夠更形象的說明,在此統一換算成現在大米的價格。畢竟大米從古到今都是社會的必需品,讓人能夠更直觀的看出一兩銀子的價格所在。
先從我們的大唐盛世說起,當時的白銀總量還很少,所以價值也比較高,一兩銀子能夠折合成一貫銅錢,也就是1000文錢,而一鬥米在唐朝的時候僅有5文錢,也就是說1000文錢能買200鬥大米, 而10鬥大米才能稱為一石,200鬥的話就是20石。在唐朝,1石按59公斤算,20石的話就是1180公斤,也就是說一兩銀子能夠買1180公斤大米。現在的大米價格一般在3元一公斤左右,那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差不多是人民幣3540元左右的樣子。
再說大宋,由於大宋朝的經濟高度發展,所以對白銀的需求量也就相應的增大,但由於白銀總量實在是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貨幣的價值也就相應的降了下來,在當時,一兩白銀差不多是2000文錢的樣子,而一鬥大米能賣到30文錢,也就是說一兩銀子能買到66鬥大米,10鬥為1石,那麼一兩銀子能買到6.6石大米,宋朝1石大約是66公斤,那麼6.6石也就是435.6公斤,按3元一公斤大米計算,一兩銀子也就相當於1306元左右。
到了明朝的時候,一兩銀子已經只能買到2石大米了,而當時的1石是94.4公斤,2石也就是188.8公斤,按現在的大米價格折算,也就差不多是566.4元人民幣。所以說劉姥姥去大觀園轉了一圈,就拿到了20兩銀子,那也是上萬塊啊,哪有不高興的道理。
而在清朝的時候,由於大量外國銀幣的湧入,使得中國的銀兩也大面積縮水,一斤大米也就是10文錢的樣子,那麼一兩銀子也就能買100斤大米,折算一下的話,也就差不多是150塊錢。
通過以上也能看出,其實電視劇中吃頓飯動不動就幾十兩銀子,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就是在最便宜的清朝,十兩銀子也是1500元人民幣,現在又有幾人吃頓平常便飯需要花費1500元的,這可是普通人家消費不起的。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宋史》、《明史》等記載,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