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XX俠」,腦海裡立刻湧現出無數超級英雄形象,蜘蛛俠、蝙蝠俠、鋼鐵俠…而媽咪俠則是兼備蜘蛛俠、蝙蝠俠、鋼鐵俠的特點,便成為最威猛的超級英雄。母親,難道不是天底下最偉大的人嗎?
媽咪俠有如蜘蛛織網般的堅持,有如蝙蝠夜行般的熬夜,有如鋼鐵身軀般的剛強,事實上,媽咪俠的這些「超能力」是在中年婦女面對的生活困局中練就。「上有老,下有小」,並不是中年男人的專利,當中年婦女,特別是寡婦,身處在上下擠壓、進退兩難的環境中,實屬不易,冷淡自知。
聚焦中年婦女,描繪艱難處境,展現堅強風範,呼籲社會關愛,這種類型片不勝枚舉,最成功的範例當屬《女人四十》。《媽咪俠》的故事模式與《女人四十》大同小異,都是用老中青三代的代溝與麻煩帶來的矛盾製造戲劇衝突,從而,演繹出絕對主角中年婦女的成長。這種成長源於心態變化,這種心態變化大體可以理解為不得已而為之,簡單說來,苦中作樂。
《媽咪俠》和《女人四十》都將零碎的瑣事拼湊在一起,讓鏡頭感變得更加接地氣,感覺就是在絮叨家長裡短,在觀看左鄰右舍。其實,它們都有一個亙古不變的核心主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進一步地說,即代溝引發的思想鬥爭。倘若這類影片能夠闡述盡透,稍顯精良,很容易引起共鳴,發人深省,被帶入到影片之中,感受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的相似故事。《女人四十》無出其右,《媽咪俠》稍遜一籌,但在爛片當道的今天,已顯業界良心。
《媽咪俠》取材該片導演高志森親戚家的真人真事,儘管有些極致,卻體現出「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高志森作為香港影壇數一數二的名導,拍過《合家歡》,參與製作過《天水圍的日與夜》,對刻畫大家庭的文藝片比較擅長,加之他請來曾江、邵音音、馮寶寶這些老戲骨,年輕一代也是舞臺劇演員,影片整體表現力較強,張弛有度,收放自如。
影片採用金字塔狀的發展結構,由老一代的審美疲勞和積怨成恨引發「老牛吃嫩草」的愛情觀摩擦,造成「孩子到底是不是親生」的養育觀紛爭,再到中一代的欺騙和噩耗,然後,下沉到青一代的手機控、電腦控造成孤獨、自閉、與世隔絕的當代社會現狀。從點發散的脈絡,讓影片關注的問題更多,寫實性更強。
不過,文藝片容易讓人看得昏昏沉沉,《媽咪俠》本身又存在「老齡化」的問題,因而,想要吸引眼球,並非易如反掌。要知道,如果《女人四十》不是橫掃當年的金像獎,也很難出人頭地,一部經典影片恐怕就此香消玉殞。回過頭來看,《媽咪俠》結尾那場用一個長鏡頭拍下來的馮寶寶表情特寫戲實在太精彩,堪比戴安·琳恩在《不忠》中的那場表情特寫戲。可以說,馮寶寶的這場戲把《媽咪俠》拉高了一個臺階。
《媽咪俠》一定不是所有人都愛,甚至喜歡這部影片的人少之又少,或許,拍出來就只為給每位媽媽靜靜觀賞,別無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