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前不久,網友「小雅的春天」冒雪來到河南省安陽市文峰區倉巷街,拍攝了一組雪中老街美景,在網上贏得了許多點讚。她自豪地說:「誰不說俺家鄉好,這老城一整治,拍出來的照片太美了,希望這樣的街道越來越多。」
「大力保護古都安陽的文化資源,為市政府點讚。」「將古都歷史文化展示好、保護好。」「倉巷街街區保護與復興工作邁出了打造安陽文化名片的第一步。」這都是市民遊覽倉巷街後,留在來賓意見簿上的話。
有著安陽「南鑼鼓巷」之稱的倉巷街成了新晉「網紅街道」,今年春節期間日均遊客達4萬餘人次。打開微信朋友圈、抖音,市民拍攝的有關倉巷街照片、小視頻持續「霸屏」,倉巷街為啥會變得這樣火?
倉巷街東西長500餘米、寬約5米,因原來位於縣衙糧倉門口,故得名倉門口街,後更名為倉巷街。明清時期,倉巷街兩側為商賈民居雲集之地,建築精美,因而與甜水井街並稱「龍鳳街」。
走進倉巷街,青磚灰瓦的建築,陳舊的木門、磚雕和木雕,仿佛讓人穿越到了明清時期,安陽老城的文化韻味十足。「南錦泰」的傳統糕點、「北錦泰」的醬菜、全盛鄭家粉皮、內黃筲灌腸、張存有燒雞、呂村??面等,記憶中的「老安陽味兒」也可在街中尋得。更有捏糖人兒、泥咕咕等記憶中的「小玩意兒」吸引著市民的目光。
一個個具有安陽特色的文化符號,經口口相傳、網絡發酵,不斷放大傳播。
「這黑白電視我家裡原來也有,還有這個搪瓷杯子、縫紉機,太有時代感了。」在倉巷街6號院的民俗展館,一位市民在看到上世紀90年代家中擺設的老物件時感嘆道。除了位於倉巷街6號院的民俗展館,倉巷街3號院、5號院這兩座院落經修復後也被分別作為安陽市博物館分館、古城變遷展廳對群眾免費開放,便於市民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古都安陽深厚的歷史文化。
去年7月份,倉巷街被確定為河南省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安陽市隨即開展了街區保護與復興工作。「倉巷街街區提質改造一期工程共徵收40餘個院落,徵收面積7000餘平方米,採用『一院一設計、加固改造、修舊如舊』的模式,嚴格遵循歷史文化選擇材質、色調和風格,盡最大可能還原保護建築原貌,恢復歷史文化街區原貌。」文峰區倉巷街保護復興指揮部工作人員周保玉介紹說:「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二期工程正在有序推進中。」(經濟日報 記者 夏先清 通訊員 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