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於潔塵 王聰 胡英華 李凱 姜靜
高淳老街是我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街。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歷史上由於高淳地處安徽與江蘇兩省交界處,這裡的建築既有徽派風格,又有南京本地特色;
棲霞龍潭是南京古鎮之一,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上寶華隆昌寺途中的歇宿地;這裡還有北伐戰爭龍潭戰役的陣亡戰士紀念碑、龍潭會師亭;
浦口明城牆東門外西北的左所大街,曾經是江北地區最為繁華的老街,東南起魚市口,西北至古墨泉邊,是南京現存最長的一條明清歷史老街;
……
不少南京市民對郊區老街的了解和認知並不多,這也使得一些老街,因歷史久遠而日漸「門庭冷落」,甚至陳舊不堪。
《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0-2020)》中,明確了一批需要予以保護的古鎮老街,其中高淳老街、浦口湯泉、龍潭老街、六合瓜埠等悉數上榜。
今年以來,我市加強城市精細化建設管理工作,部署了城市精細化建設管理十項行動。結合這一工作規劃,各區在抓「扮靚」的同時,也積極開展了老街的「重建」工作,對老街歷史文化風貌的保存越來越重視,投入了大量資金對老街予以修繕建設。
昨天,六合瓜埠老街在排水管網建設完畢之後,開始對老街地面進行以「修舊如舊」為基礎的鋪設。散落在古城南京周邊的老街,因修繕整治而煥發出生機。
每條老街 都有自己的「編年史」
南京擁有2600年的建城史,星羅棋布著眾多的古鎮老街。每條老街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印記,一個個舊址遺蹟、一件件往事典故,構成了一部部風採各異的「編年史」。
高淳淳溪鎮宋朝建市,至今已有900餘年。老街始建於明代,形成了一條長800餘米(最初為1135米)的商業街,街道中間用粉紅色胭脂石橫向鋪設,兩邊用青條石縱向圍繞,歷經風吹雨打依然堅固耐用。老街現存有314間店鋪,不僅有乾隆古井等古蹟,還有耶穌教堂遺址等體現特殊歷史印記的建築。
雨花臺區的板橋老街,曾遍布鐵匠鋪、華僑小洋樓,1936年設立的古雄火車站更是讓老南京記憶猶新。板橋河上則坐落著300多歲的文物青石板橋,相傳其前身可追溯至1500年前河上的木板浮橋——板橋地名由來便與它相關。板橋人文薈萃,李白、楊萬裡、陸遊等歷代文人墨客都曾遊歷於此。老街上的華興村是南京近代有名的僑鄉、民國歸國華僑投資興業之地。如今,當年華興農業股份的洋房式辦公樓已成文物。
六合瓜埠古鎮是南京首批評出的千年古鎮之一。瓜埠始建於東漢元初六年,和鎮江西津古渡、揚州瓜州古渡並稱「三大古渡』。古鎮因渡口而興,戰時兵家必爭、和平時商貿繁榮。這裡還緊鄰瓜埠地質公園,風貌獨特。瓜埠老街上有巡檢司、建築群和瓜埠渡口3處文物古蹟,不少建築的修建時間已超過200年,部分房屋目前已無人居住。
棲霞邁皋橋老街有100多年的歷史,在地方志中,清嘉慶年間即有「邁皋橋」地名。民國時期,南京城北郊修建了第一條通衢大道和燕路,連接和平門(即神策門)至燕子磯,邁皋橋老街就是其中的一段。當時,老街是城北唯一的馬路,能通汽車,也留下很多名人足跡,陶行知、馮玉祥都在這裡生活工作過。
老街的故事還有很多。
棲霞堯化老街位處曾經的姚坊門遺址。姚坊門是明城牆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門之一,清光緒29年,英國人修京滬鐵路時將姚坊門誤譯為堯化門,此名沿用至今。
浦口東門老街的左所大街上,東門染坊曾染出聞名遐邇的「京青」布,被鄭和下西洋攜帶出國,讓外國人見識了中國傳統工藝的博大精深。
江寧湖熟古鎮歷史上是個繁華的市鎮,被譽為「小南京」,鎮上姚東老街整條街均由明清民宅構成。這裡有4株康熙年間種下的銀杏,樹齡均超過300年。
《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0—2020)》中,確定了11片歷史文化街區、22片歷史風貌區、10片一般歷史地段、3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0個重要古鎮古村、9個一般古鎮古村。市規劃局有關人士昨天表示,這一保護規劃旨在通過對全市古鎮名村、老街老巷進行細緻梳理,推動各區加強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並藉此發揚光大。在修繕建設方面力求「修舊如舊」,恢復功能的同時保持外貌不變,而不是毫無歷史依據的重新建一個鎮、一條街,這也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基本要求。
振興老街 再現風貌「煥發新生」
「重建」老街,最重要的是恢復老街昔日風採。
2016年,高淳老街被評為第一批「江蘇省歷史文化街區」,高淳區亦啟動了老街「提檔升級」工程。工程對老街7.6公頃的核心區進行打造修繕,既保證核心區的建築風貌,又提升古建築的安全性能、改善古建築的使用質量。老街東段則進行延伸擴容,增加老街景區的體量。
其中,僅整治修繕核心區排水、管線、建築等,即斥資5000萬元。而對老街實施外延擴容、環境整治項目如小河沿民國風情街徵收建設、渡船口環境整治等,更將投入4.5億元。此外,在新建擴建高淳非遺展示館等兩個景點,及新建停車場、旅遊廁所等,總投資亦近2000萬元。
既要展現歷史風貌,又要增加更現代化、更宜居的設施配套和管養保護,這是「重建」老街的又一要素。
邁皋橋老街以前汙水橫流、垃圾遍地,現在一排排民國建築十分漂亮,還有無線網全覆蓋,是一條民國風貌的智能化街區。髒亂的老街菜場已遷入民國風格建築內,街上有停車區,街旁河水清澈,很多居民在此散步休憩。
邁皋橋老街整治工程將於年底完成,老街每50米就定點一人進行精細化管理。建築都是按照一幢一景打造,並恢復了梧桐印記、六角亭、十裡長溝等歷史人文景觀。曉莊社區書記任寅釗介紹,老街的建設從河道清淤、城市遊園、休閒巷道、杆線下地、道路重整、民國建築等6方面依次展開。街上還設了3個信息崗亭,市民可以查詢周邊交通、餐飲等信息,還能撥打2分鐘應急電話。新安裝的井蓋,則可以實時監測地下汙水漫溢情況,並預警到後臺及維護人員手機上。
在堯化老街,新堯新城工程部經理李永俠介紹,堯化老街拓寬改造內容包括道路、排水、路燈、交通、停車場、加寬人行道及綠化等工程,明年還將在老街北側建一座3萬多平方米的休閒健身公園。
「重建」老街,還應將品牌「效應」轉換為「效益」。
六合雄州街道全面展開的瓜埠老街建設工程,修繕總長度為815米。瓜埠中心社區書記餘德才介紹,瓜埠老街改造完成後,街道將充分挖掘這裡的歷史文化資源,將其發展成為南京獨具特色的旅遊古鎮,集商業、娛樂、文化休閒、家庭旅館等現代服務功能為一體。
高淳漆橋老街居民以孔姓為主,九成以上居民是孔子的後裔,是世界上僅次於曲阜的孔子後裔居住地。漆橋老街先後啟動了兩輪修繕。漆橋鎮人大主席劉五伢介紹,老街的修繕基本還原了原住民的生活場景,保持古樸風貌,同時改善水電氣網等基礎設施。老街將依託國際慢城、遊子山國家森林公園等景區的輻射效應,挖掘「江南孔家第一村」的特色優勢,與遊子山景區聯動打造「儒文化區」,讓老街成為展示城市歷史文化的「名片」。
「重建」老街
專家提醒「研究歷史」
老街的「重建」並非簡單地打造一些仿古建築,而應挖掘歷史文化內涵,使得最終呈現出的「全新老街」,其建築風格、人文景觀保持原有的特性。對此,南京工業大學建築學院黨委書記、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郭華瑜教授指出:「透徹研究老街的歷史沿革、對老街的歷史文化價值進行充分評估,然後還應有控制地規劃,對老街的建設打造一定要慎之又慎。」
郭華瑜介紹,目前她的團隊正對高淳老街的8處歷史建築進行修繕建設。這些舊址遺蹟,有的已破敗不堪、有的則面目全非,更有的只剩地基。為此,團隊人員多次走訪高淳檔案館和地方志辦公室尋找建築資料,還尋訪多個高淳當地的文史學者進行調查。之後,還要實地探測建築所在地塊的地界及地下情況,務必做到按照老街原有的建築肌理進行建設,對建築的界面、節點、材料、顏色等細節都要反覆考慮、尋找古建築歷史依據,方可確定方案。
在「重建」老街的過程中,有些地區出現了一窩蜂上馬、忽視歷史沿革探究的情況,極易造成揚州的建築公司按照揚州風格建、蘇州公司則按照蘇州風格建等情況。以高淳老街為例,這裡昔日地處安徽和南京的交界處,老街建築風格既有徽派色彩,又有南京特色,如不探究老街的歷史倉促上馬,不僅無法恢復老街原貌,還會落得個「四不像」。
郭教授的建議得到了業界專家的一致認同。江蘇省建築材料研究設計院民用建築設計院院長史亦彬介紹,他的團隊負責了邁皋橋老街的總設計規劃。2016年初,團隊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查閱老街歷史、研究留存建築、走訪居民,最終選定民國風貌。
史亦彬說,之前老街計劃打造成「明清風格」,但經對老街歷史進行深入調研,發現明清風格並不適用於此。邁皋橋老街在民國時是一條經濟發達、繁榮熱鬧的街巷,聚集著一批民族工業企業,其中一家天津人開的「天津磚瓦廠」是當時國內頗具規模的現代化磚窯廠。
為此,最終確定的規劃中,邁皋橋老街沿街的二三層樓,外立面採用青磚、紅磚,材料上多用石材、大窗框,牆上精緻的線腳,都突顯民國味道。史亦彬說,「梧桐印記」是他印象比較深的一處景觀,老街上的梧桐樹都有數十年的樹齡,整治時曾一度想把它們移走。但後來發現,一株梧桐樹下擺幾條木凳,圍出一塊空地,讓居民休憩聊天,更能體現老街式「慢生活」的韻味,又保留了原有的大樹,這樣的規劃才更接地氣、更符合老街打造的初衷。
本報通訊員 趙玲 王忞 童海劍
對此深度報導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