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魚難釣,除去魚的活性低、覓食不積極外,重要的是魚趨溫的特點,棲息、躲藏在深水處、水草窩裡,基本不四處遊弋,打窩、聚魚有難度,自然難以垂釣。而釣友的問題很有意思,「在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垂釣,到底是「臺釣好、還是傳統釣好」,想要回答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需要從下面幾個點入手,具體如下:
1、臺釣、傳統釣法簡介
2、魚在沒有障礙物的前提下,它的分布、棲息在哪裡?
3、在不同條件、環境下,到底是臺釣效果好,還是傳統釣好?
想要清楚的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知道魚的棲息特點,層層推進,具體如下。
臺釣與傳統釣簡單介紹
臺式釣法:即懸墜釣法,90年代傳入我國,風靡一時。通過鉛皮調節浮漂、鉤餌的狀態,既能釣底,也能釣浮,適用廣泛。浮漂頂漂、黑漂、頓口極具動感,深的釣魚人喜愛,目前是我國釣魚圈子裡的主流玩法。
傳統釣:即相對懸墜釣法而言的一種老式釣法,包括睡鉤釣法、立鉤釣法、張鉤釣法、朝天鉤釣法等,目前仍然活躍在釣魚領域的傳統釣法主要是朝天鉤釣法,配合長竿短線、七星漂,並且在南方水域應用廣泛。
魚沒有障礙物的條件下,冬季的魚棲息在哪裡
如前文所述,冬季的魚為禦寒,常躲藏的深處有障礙物的水底,比如歪到的大樹、亂石等,那麼沒有這些棲息物還會哪些地方呢?
1、首先是凹凸不平、溝壑叢生的水底,這裡沒有其他障礙物。魚喜歡複雜的水底,不喜平整、光滑的水底。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凹凸不平的水底,浮遊生物容易附著,提供可吞食的食物;二是水底溝壑多,魚容易躲藏。
2、其次是深淺交接的水域。冬季水溫隨陽光輻射變化明顯,當陽光輻射弱時,淺水水溫低,魚在深水區棲息;當陽光輻射能力強時,淺水水溫回升,魚可能順著緩坡遊到親水區逗留,所以冬季常用魚在這樣的環境棲息。
3、最後是兩面有堤壩或建築物的水域,如果向陽效果會更好一些。通常這樣的結構,可避風且浮遊生物附著,儘管沒有其他障礙物存在,冬季也常用魚群聚集。
除了上述幾個常見的無障礙物的水域、釣點,還有其他,筆者不一一列舉。另外許多情況下,野外水域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也通選擇上述幾個類似釣點。
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冬季到底是臺釣好,還是傳統釣好
結合上文提出的常見的三個無障礙物的釣點,具體分析冬季到底是臺釣好,還是傳統釣好,不僅需要參考最終的漁獲,還要考慮垂釣難度的高低,具體如下。
1、餌料狀態對魚的吸引力
前文也提到了,冬季魚喜歡棲息在有障礙物的水域,所以在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上述三個水域,也常用魚群聚集。儘管如此,冬季魚活性低,仍然需要餌料刺激魚。臺釣的餌料,尤其是面餌,講究蓬鬆、霧化,當餌料入水後,腥味餌料在水體釋放氣味的同時,餌料不斷霧化、脫落,一是有利於氣味的傳播,而來會有輕微的動感,對魚的吸引力明顯。而傳統釣,通常用活餌,長竿短線配合朝天鉤,朝天鉤鉤柄長,上面焊接鉛墜,著底後鉤餌朝上,凸出水面,魚容易發現,重要的是傳統釣講究逗釣,緩緩提竿落竿,鉤餌慢慢上升、輕輕下沉,類似活躍的小蟲,動感十足,對魚的吸引力也很大。可見臺釣、傳統釣餌料狀態都對魚都有吸引力,但魚情不同,也差別。
比如:野釣實踐證明,當魚群密度大時,臺釣餌料的霧化,魚會越聚越多,爭相搶食,上魚頻率遠大於傳統釣;當魚群密度小時,傳統釣的逗釣對魚的吸引力大於臺釣,所以上魚速度快一些。
2、垂釣方式(走釣)對漁獲的影響
正如前文所說,選擇幾個沒有障礙物,相對魚群密度大點的,但冬季水溫低,魚活性差,可嘗試棲息在水底某位置不遊動,通常打窩聚魚,數量也不會太大。所以通常會多大幾個窩,而臺釣因為裝備繁瑣,加之線組調釣的原因,最多3-4個窩子,而傳統釣有走釣的玩法,可以下打七八個窩子,這樣的的優勢就比較明顯了。
比如:如果臺釣達3個窩子,每個窩子聚魚的時間可能就會出現重疊,會有需等待的空檔。而傳統釣操作便捷,7/8個窩子控制好節奏,可輪流逗留,時刻處於提竿狀態,沒有空檔。
3、臺釣、傳統釣對複雜環境(走水)的適應能力不同
前文也稍微提到,野釣環境複雜,尤其是颳風、走水現象頻繁,相較而言,臺釣的適應能力略微弱一些,傳統釣對複雜水體環境適應強一些。
比如:當流水發生時,臺釣的走漂現象嚴重,儘管通過跑鉛釣法可穩定浮漂,但浮漂的靈敏性比原先降低了不少,基本也是抓死口。而傳統釣的朝天鉤本身都是沉底的,就有穩定浮漂的作用,所以此時流水不大的情況下,幾乎無影響。
寫在後面
通過無對無障礙物水域的分析,不難看出,臺釣、朝天鉤在這種水域條件下垂釣,都有各自的優勢。所以只是簡單的判斷,不結合現場的具體情況,是不準確的。而實際中,釣魚人選擇垂釣方法,除去與魚情、環境因素外,還與個人喜好有關,所以單純的說哪種方法好,也過於片面。
原創:野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