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小年盤點南北方過小年的不同 小年節日由來及習俗介紹

2020-12-19 安徽門戶網站

明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民諺有云:「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由於全國各地風俗不同,故而小年的時間也不盡相同,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

小年節日由來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漢族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漢族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宋代的範成大在他的《祭灶詩》中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可以說,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古代漢族人民有關祭灶的風俗習慣。當然,這只是漢族民間的傳說而已,是不足為信的。

相關焦點

  • 小年的來歷由來起源簡短介紹 小年風俗習俗南北方有何不同
    小年節日由來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漢族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 南北方過小年有什麼不同區別 南北方小年時間為什麼差一天
    明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民諺有云:「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由於全國各地風俗不同,故而小年的時間也不盡相同,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
  • 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南北方小年習俗差異及小年微信文案
    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每年這時候,南方和北方的小夥伴就要關於小年的時間進行一次激烈的討論——小年北小年南是哪一天?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民俗,傳統佳節在不同地區也略有區別,一起來看看南北方小年差一天的原因、小年的由來,以及小年微信朋友圈的文案吧!
  • 小年的由來及傳說故事 小年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2019年小年是哪一天?2019年1月28日臘月二十三是北方人的小年,而南方人小年是臘月二十四,為什麼南北方小年夜只差一天?小年夜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小編整理小年夜來源及傳說故事,過小年有哪些傳統習俗?小年夜節日由來及傳說故事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
  • 北方小年南方小年時間是同一天嗎 南北方小年習俗有什麼區別不同
    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小年呀!「小年」這天該幹啥?傳統「小年」與「祭灶」息息相關。  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由此而來,也衍生處小年眾多的習俗。祭灶吃糖瓜  「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裡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 「小年北小年南」是什麼意思?南北小年的由來和習俗,很少人知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中國長江以北地區老百姓,開始忙碌準備過小年,可是南方人卻要明天臘月二十四過小年。於是中國小年就有「小年北小年南」的習俗,這是何意呢?北方小年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所謂「小年北小年南」是指南方過一個小年,北方也過一個小年。南方和北方的小年不同一天,北方是農曆臘月二十三,而南方是農曆臘月二十四。
  • 小年的由來是什麼?關於小年的來歷及傳說故事、傳統習俗
    2019年小年是哪一天?2019年1月28日臘月二十三是北方人的小年,而南方人小年是臘月二十四,為什麼南北方小年夜只差一天?小年夜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小編整理小年夜來源及傳說故事,過小年有哪些傳統習俗?
  • 南方和北方的小年差一天的原因 小年習俗差異2020小年微信文案
    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每年這時候,南方和北方的小夥伴就要關於小年的時間進行一次激烈的討論——小年北小年南是哪一天?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民俗,傳統佳節在不同地區也略有區別,一起來看看南北方小年差一天的原因、小年的由來,以及小年微信朋友圈的文案吧!
  • 小年來歷由來傳說故事 小年祭灶習俗有什麼講究?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月8日電(記者 上官雲)「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每當這首「過年謠」唱起,就意味著傳統的「小年」到了,人們開始做糖瓜、祭灶,忙忙碌碌打掃屋子,準備過年的各種吃食……  》》過小年吃什麼傳統食物有什麼習俗  》》2018小年是哪一天幾月幾日什麼時候小年來歷由來傳說故事
  • 2017小年祝福語簡訊大全 小年的由來及習俗有哪些?
    小年便是民間祭祀灶王爺的節日。過小年時,人們都有祭灶王、掃塵土、貼窗花等習俗。   2017年的小年是哪一天   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2017年小年時間則是:2017年小年為1月20日,農曆臘月二十三,星期五。
  • 2018年小年是哪一天 狗年小年有哪些習俗禁忌南北方差異
    2018年小年是哪一天?2018小年是2月8日。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 過小年,為什麼南北方不是在同一天過,而且習俗上還存在差異?
    雖然說小年只是一個節日,但是在我國這個節日存在著差異,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臘月二十日是南方小年,有的地方在這一天湯圓,而有的地方是吃餃子。小年為什麼同一個節日,南北方會存在著差異呢?01歷史淵源在清朝雍中期之前,官民們都是在臘月二十四進行祭灶過小年。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族會在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宮中祀神並進行祭灶。後來貴族和宦官也進行效仿,在臘月二十三進行祭灶,於是就出現了官家和百姓家不在同一天過小年的差別,因此北方會比南方提前一天過小年。
  • 你家的小年是哪天?同鄉不同俗的小年,的確很不同
    昨日寫了篇有關小年的文章,筆墨著重於南北方過小年的差異,在過小年的時間上,最初只知道南方小年是臘月二十四,而北方則是臘月二十三,但很多南方朋友給我留言,明確的告訴我,南方各地過小年的時間,還有著很多不同。
  • 2018小年是哪一天,小年的習俗和來歷,小年節日文化,小年飲食
    小年 2018年2月8日 農曆臘月廿三 星期四 距離小年還有3天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為漢族傳統節日祭灶節,民間又稱「交年」、「小年下」、「小年」。這天晚上家家戶戶均行「祭灶神」的儀式,送灶王升天。祭灶神為商周時代五祀之一,初為夏祭,後改為臘祭。古稱「炎帝於火而死為灶」。
  • 2020小年是哪一天幾月幾日?過小年的傳統習俗介紹
    民間把每個農曆的臘月二十三日稱為「過小年」,也同時稱為小年、小年節。過小年雖然不是過年但卻是在預示著新年即將到來,也是十分重要傳統節日。那麼2020小年是哪一天幾月幾日?以及過小年的傳統習俗介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2020過小年是哪天幾月幾日?
  • 小年是哪天過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小年夜習俗盤點
    為什麼南北的小年相差一天小年源於上古時期人們對火的崇拜,在殷商時期的「五祀」和西周的「七祀」中,「祀灶」都是重要內容。魏晉之後,作為「祀灶」對象的灶神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小年作為節日基本成型。然而到了清朝,為了節省開支,皇帝會在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神的時候,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
  • 小年習俗有哪些?南方小年習俗和北方小年習俗盤點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小年習俗1、祭灶王  古時臘月二十三日,宮庭用黃羊祭灶,這種祭灶禮儀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
  • 小年至,年味濃!你對小年的習俗了解多少?
    今日小年,「小年」不小。小年就是為除夕作準備的,這一天正式拉開過年的序幕,是除夕新春的預演,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年貨,所以人們也有「小年,大年之序曲,春節之開端」的說法。小年至,年味濃!此時的你在幹什麼呢?
  • 「小年」是什麼時候?「小年」的由來及習俗,這些知識你知道嗎
    「小年」是什麼時候其實「小年」,並非是一個特定的節日,在民間有句俗話叫「官三民四船五」,之前百姓家過小年都是臘月二十四,但是官家過小年會提前一天也就是臘月二十三「祭灶王」,後來百姓們也隨之效仿,把小年改成了「臘月二十三」。
  • 南北方過小年,為何相差一天?
    農曆臘月二十三,我國北方稱為「小年」,而南方地區則錯後一天,在臘月二十四迎來「小年」。民俗專家表示,這源於我國古代「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但不論哪天過「小年」,所有中國人都正式準備過年了。  天津市民俗專家、專欄作家由國慶解釋說,在中國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而水上人家則在臘月二十五迎來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