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港珠澳大橋年底具備通車條件的日子臨近,大橋各個配套項目建設也有序推進著。28日,記者從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輸變電站工程的施工現場獲悉,在9月28日實現10千伏開關站投產後,擁有兩路110千伏電源的口岸人工島輸變電站將於11月底竣工投產。
項目介紹
110千伏口岸人工島輸變電工程是港珠澳大橋的配套電源工程,位於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西北角的珠海口岸市政配套區,主要承擔對口岸人工島及港珠澳大橋本體工程的供電任務,對於滿足口岸人工島及港珠澳大橋的用電需求、完善國家和粵港澳三地的綜合運輸體系和高速公路網絡提供電力保證、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口岸和大橋均可實現多迴路供電
據南方電網廣東珠海供電局基建部項目經理劉穎介紹,在供電規劃上,口岸人工島輸變電工程是按照口岸人工島和大橋主體兩部分設置的,主要包括口岸人工島公用變電站、大橋專用變電站,以及一個10千伏開關站。
「對於口岸和大橋的供電可靠性,珠海供電局是費了心思的。」劉穎表示,首先,是引進了兩路110千伏的電源入島,分別來自220千伏拱北變電站和220千伏吉大變電站,使島內的電源充足而且不單一,同時人工島共用站和大橋專業站之間用1回線路聯絡,形成「吉大站—人工島公用站—大橋專用站—拱北站」網架結構。
而且,考慮到口岸是一個人流島商業圈,大橋是一個車流集中地,大橋島隧則是運營和觀光地,用電要求都有所不同,因此實行單站專線供電。其中,拱北變電站的電源進入大橋口岸人工島的大橋公用變電站,輸出電壓提升到35千伏,確保了大橋30多公裡的線路電壓穩定;吉大變電站的電源進入大橋口岸人工島的口岸島公用變電站。
除此之外,為了提高供電可靠性,該局採用「網絡備自投」技術(即當其中一個電站電源出現故障時,通過線路網絡以及自動化設備,自動實現甲站電源轉移到乙站或者乙站電源轉移到甲站),有效解決了故障停電帶來的困擾。
目前,110千伏人工島變電站土建進入收尾工作,電氣工作已安裝調試完成,配套110千伏線路電纜全部敷設完成、接頭以及附件全部安裝完成,現珠海供電局已組織進場驗收,預計該項目2017年11月中旬可竣工投產。
口岸人工島變電站效果圖。 珠海供電局提供
鬧市地下「穿針引線」7200米
劉穎表示,為確保拱北變電站和吉大變電站引出的110千伏電纜順利上島,珠海供電局穿越夏灣、拱北口岸及吉大鬧市區新建地下管溝6240米,敷設電纜7200米,由於地下管線複雜,地面建築密集,施工難度可謂「地下穿針引線」。
此外,施工便橋僅有一條65cm×65cm的電纜溝,電纜溝狹小,無法布置常規電纜中間接頭,為了進一步提升港珠澳大橋及人工島的供電可靠性,珠海供電局在不加高改造橋上電纜溝的情況下,採用了先進的「MMJ」電纜頭熔接技術。
這種技術直接將兩段電纜熔接為一體,免除龐大的電纜接頭設備的介入,佔用空間大大縮小,成功克服了電纜溝空間受限的問題。此外,「MMJ接頭技術」 還具有低電阻、高強度的特點,可經受故障電流衝擊和長期大電流運行的優勢,降低運行風險。
截至目前,珠海供電局的電纜已經完成敷設並且為口岸人工島上的10千伏開關站送上了電。
珠海供電局工作人員對110千伏人工島變電站內電氣設備進行安裝調試。 本報記者 陳新年 攝
變電站外立面與港珠澳大橋相呼應
27日,記者在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的變電站施工現場看到,各種來往工地的施工車輛揚起滾滾灰塵,變電站的外牆已經出現了部分玻璃幕牆和有造型的鋁扣板,旁邊10千伏開關站供電的A1至A6號樓的電纜正在建設中;室內的部分變電設備已經開始帶電運行,清潔工人也在開始清潔地面。
劉穎表示,原計劃整個項目於9月底投入使用,但是8月23日來襲的颱風「天鴿」徹底擾亂了施工計劃,「颱風之後,項目部的板房被夷為平地,嚴重影響了施工進度」。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惡劣條件下,10千伏的開關站於9月28日率先投產,為島上各類設施的及時通電提供了有力保障,並且爭取到了運行調試的寶貴時間。
記者還獲悉,根據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整體規劃要求,110千伏人工島輸變電工程建設將對建築物風格進行創新,將建築物外立面設計為幕牆與鋁扣板相配合的形式,注重突出時代感與現代感,整體美觀,線條順直,並且與周邊環境協調一致。記者現場所見,外立面設計時尚新穎,寶藍色線條與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橋相呼應。據透露,該變電站正式投運之後,將採用無人值守模式。
隨著港珠澳大橋年底具備通車條件的日子臨近,大橋各個配套項目建設也有序推進著。28日,記者從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輸變電站工程的施工現場獲悉,在9月28日實現10千伏開關站投產後,擁有兩路110千伏電源的口岸人工島輸變電站將於11月底竣工投產。
口岸人工島變電站效果圖。 珠海供電局提供
珠海供電局工作人員對110千伏人工島變電站內電氣設備進行安裝調試。 本報記者 陳新年 攝
項目介紹
110千伏口岸人工島輸變電工程是港珠澳大橋的配套電源工程,位於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西北角的珠海口岸市政配套區,主要承擔對口岸人工島及港珠澳大橋本體工程的供電任務,對於滿足口岸人工島及港珠澳大橋的用電需求、完善國家和粵港澳三地的綜合運輸體系和高速公路網絡提供電力保證、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口岸和大橋均可實現多迴路供電
據南方電網廣東珠海供電局基建部項目經理劉穎介紹,在供電規劃上,口岸人工島輸變電工程是按照口岸人工島和大橋主體兩部分設置的,主要包括口岸人工島公用變電站、大橋專用變電站,以及一個10千伏開關站。
「對於口岸和大橋的供電可靠性,珠海供電局是費了心思的。」劉穎表示,首先,是引進了兩路110千伏的電源入島,分別來自220千伏拱北變電站和220千伏吉大變電站,使島內的電源充足而且不單一,同時人工島共用站和大橋專業站之間用1回線路聯絡,形成「吉大站—人工島公用站—大橋專用站—拱北站」網架結構。
而且,考慮到口岸是一個人流島商業圈,大橋是一個車流集中地,大橋島隧則是運營和觀光地,用電要求都有所不同,因此實行單站專線供電。其中,拱北變電站的電源進入大橋口岸人工島的大橋公用變電站,輸出電壓提升到35千伏,確保了大橋30多公裡的線路電壓穩定;吉大變電站的電源進入大橋口岸人工島的口岸島公用變電站。
除此之外,為了提高供電可靠性,該局採用「網絡備自投」技術(即當其中一個電站電源出現故障時,通過線路網絡以及自動化設備,自動實現甲站電源轉移到乙站或者乙站電源轉移到甲站),有效解決了故障停電帶來的困擾。
目前,110千伏人工島變電站土建進入收尾工作,電氣工作已安裝調試完成,配套110千伏線路電纜全部敷設完成、接頭以及附件全部安裝完成,現珠海供電局已組織進場驗收,預計該項目2017年11月中旬可竣工投產。
鬧市地下「穿針引線」7200米
劉穎表示,為確保拱北變電站和吉大變電站引出的110千伏電纜順利上島,珠海供電局穿越夏灣、拱北口岸及吉大鬧市區新建地下管溝6240米,敷設電纜7200米,由於地下管線複雜,地面建築密集,施工難度可謂「地下穿針引線」。
此外,施工便橋僅有一條65cm×65cm的電纜溝,電纜溝狹小,無法布置常規電纜中間接頭,為了進一步提升港珠澳大橋及人工島的供電可靠性,珠海供電局在不加高改造橋上電纜溝的情況下,採用了先進的「MMJ」電纜頭熔接技術。
這種技術直接將兩段電纜熔接為一體,免除龐大的電纜接頭設備的介入,佔用空間大大縮小,成功克服了電纜溝空間受限的問題。此外,「MMJ接頭技術」 還具有低電阻、高強度的特點,可經受故障電流衝擊和長期大電流運行的優勢,降低運行風險。
截至目前,珠海供電局的電纜已經完成敷設並且為口岸人工島上的10千伏開關站送上了電。
變電站外立面與港珠澳大橋相呼應
27日,記者在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的變電站施工現場看到,各種來往工地的施工車輛揚起滾滾灰塵,變電站的外牆已經出現了部分玻璃幕牆和有造型的鋁扣板,旁邊10千伏開關站供電的A1至A6號樓的電纜正在建設中;室內的部分變電設備已經開始帶電運行,清潔工人也在開始清潔地面。
劉穎表示,原計劃整個項目於9月底投入使用,但是8月23日來襲的颱風「天鴿」徹底擾亂了施工計劃,「颱風之後,項目部的板房被夷為平地,嚴重影響了施工進度」。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惡劣條件下,10千伏的開關站於9月28日率先投產,為島上各類設施的及時通電提供了有力保障,並且爭取到了運行調試的寶貴時間。
記者還獲悉,根據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整體規劃要求,110千伏人工島輸變電工程建設將對建築物風格進行創新,將建築物外立面設計為幕牆與鋁扣板相配合的形式,注重突出時代感與現代感,整體美觀,線條順直,並且與周邊環境協調一致。記者現場所見,外立面設計時尚新穎,寶藍色線條與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橋相呼應。據透露,該變電站正式投運之後,將採用無人值守模式。
責任編輯:朱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