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配套電源工程介紹 可實現多迴路供電

2020-12-13 閩南網

  隨著港珠澳大橋年底具備通車條件的日子臨近,大橋各個配套項目建設也有序推進著。28日,記者從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輸變電站工程的施工現場獲悉,在9月28日實現10千伏開關站投產後,擁有兩路110千伏電源的口岸人工島輸變電站將於11月底竣工投產。

  項目介紹

  110千伏口岸人工島輸變電工程是港珠澳大橋的配套電源工程,位於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西北角的珠海口岸市政配套區,主要承擔對口岸人工島及港珠澳大橋本體工程的供電任務,對於滿足口岸人工島及港珠澳大橋的用電需求、完善國家和粵港澳三地的綜合運輸體系和高速公路網絡提供電力保證、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口岸和大橋均可實現多迴路供電

  據南方電網廣東珠海供電局基建部項目經理劉穎介紹,在供電規劃上,口岸人工島輸變電工程是按照口岸人工島和大橋主體兩部分設置的,主要包括口岸人工島公用變電站、大橋專用變電站,以及一個10千伏開關站。

  「對於口岸和大橋的供電可靠性,珠海供電局是費了心思的。」劉穎表示,首先,是引進了兩路110千伏的電源入島,分別來自220千伏拱北變電站和220千伏吉大變電站,使島內的電源充足而且不單一,同時人工島共用站和大橋專業站之間用1回線路聯絡,形成「吉大站—人工島公用站—大橋專用站—拱北站」網架結構。

  而且,考慮到口岸是一個人流島商業圈,大橋是一個車流集中地,大橋島隧則是運營和觀光地,用電要求都有所不同,因此實行單站專線供電。其中,拱北變電站的電源進入大橋口岸人工島的大橋公用變電站,輸出電壓提升到35千伏,確保了大橋30多公裡的線路電壓穩定;吉大變電站的電源進入大橋口岸人工島的口岸島公用變電站。

  除此之外,為了提高供電可靠性,該局採用「網絡備自投」技術(即當其中一個電站電源出現故障時,通過線路網絡以及自動化設備,自動實現甲站電源轉移到乙站或者乙站電源轉移到甲站),有效解決了故障停電帶來的困擾。

  目前,110千伏人工島變電站土建進入收尾工作,電氣工作已安裝調試完成,配套110千伏線路電纜全部敷設完成、接頭以及附件全部安裝完成,現珠海供電局已組織進場驗收,預計該項目2017年11月中旬可竣工投產。

  口岸人工島變電站效果圖。 珠海供電局提供

  鬧市地下「穿針引線」7200米

  劉穎表示,為確保拱北變電站和吉大變電站引出的110千伏電纜順利上島,珠海供電局穿越夏灣、拱北口岸及吉大鬧市區新建地下管溝6240米,敷設電纜7200米,由於地下管線複雜,地面建築密集,施工難度可謂「地下穿針引線」。

  此外,施工便橋僅有一條65cm×65cm的電纜溝,電纜溝狹小,無法布置常規電纜中間接頭,為了進一步提升港珠澳大橋及人工島的供電可靠性,珠海供電局在不加高改造橋上電纜溝的情況下,採用了先進的「MMJ」電纜頭熔接技術。

  這種技術直接將兩段電纜熔接為一體,免除龐大的電纜接頭設備的介入,佔用空間大大縮小,成功克服了電纜溝空間受限的問題。此外,「MMJ接頭技術」 還具有低電阻、高強度的特點,可經受故障電流衝擊和長期大電流運行的優勢,降低運行風險。

  截至目前,珠海供電局的電纜已經完成敷設並且為口岸人工島上的10千伏開關站送上了電。

  珠海供電局工作人員對110千伏人工島變電站內電氣設備進行安裝調試。 本報記者 陳新年 攝

  變電站外立面與港珠澳大橋相呼應

  27日,記者在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的變電站施工現場看到,各種來往工地的施工車輛揚起滾滾灰塵,變電站的外牆已經出現了部分玻璃幕牆和有造型的鋁扣板,旁邊10千伏開關站供電的A1至A6號樓的電纜正在建設中;室內的部分變電設備已經開始帶電運行,清潔工人也在開始清潔地面。

  劉穎表示,原計劃整個項目於9月底投入使用,但是8月23日來襲的颱風「天鴿」徹底擾亂了施工計劃,「颱風之後,項目部的板房被夷為平地,嚴重影響了施工進度」。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惡劣條件下,10千伏的開關站於9月28日率先投產,為島上各類設施的及時通電提供了有力保障,並且爭取到了運行調試的寶貴時間。

  記者還獲悉,根據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整體規劃要求,110千伏人工島輸變電工程建設將對建築物風格進行創新,將建築物外立面設計為幕牆與鋁扣板相配合的形式,注重突出時代感與現代感,整體美觀,線條順直,並且與周邊環境協調一致。記者現場所見,外立面設計時尚新穎,寶藍色線條與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橋相呼應。據透露,該變電站正式投運之後,將採用無人值守模式。

  隨著港珠澳大橋年底具備通車條件的日子臨近,大橋各個配套項目建設也有序推進著。28日,記者從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輸變電站工程的施工現場獲悉,在9月28日實現10千伏開關站投產後,擁有兩路110千伏電源的口岸人工島輸變電站將於11月底竣工投產。

  口岸人工島變電站效果圖。 珠海供電局提供

  珠海供電局工作人員對110千伏人工島變電站內電氣設備進行安裝調試。 本報記者 陳新年 攝

  項目介紹

  110千伏口岸人工島輸變電工程是港珠澳大橋的配套電源工程,位於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西北角的珠海口岸市政配套區,主要承擔對口岸人工島及港珠澳大橋本體工程的供電任務,對於滿足口岸人工島及港珠澳大橋的用電需求、完善國家和粵港澳三地的綜合運輸體系和高速公路網絡提供電力保證、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口岸和大橋均可實現多迴路供電

  據南方電網廣東珠海供電局基建部項目經理劉穎介紹,在供電規劃上,口岸人工島輸變電工程是按照口岸人工島和大橋主體兩部分設置的,主要包括口岸人工島公用變電站、大橋專用變電站,以及一個10千伏開關站。

  「對於口岸和大橋的供電可靠性,珠海供電局是費了心思的。」劉穎表示,首先,是引進了兩路110千伏的電源入島,分別來自220千伏拱北變電站和220千伏吉大變電站,使島內的電源充足而且不單一,同時人工島共用站和大橋專業站之間用1回線路聯絡,形成「吉大站—人工島公用站—大橋專用站—拱北站」網架結構。

  而且,考慮到口岸是一個人流島商業圈,大橋是一個車流集中地,大橋島隧則是運營和觀光地,用電要求都有所不同,因此實行單站專線供電。其中,拱北變電站的電源進入大橋口岸人工島的大橋公用變電站,輸出電壓提升到35千伏,確保了大橋30多公裡的線路電壓穩定;吉大變電站的電源進入大橋口岸人工島的口岸島公用變電站。

  除此之外,為了提高供電可靠性,該局採用「網絡備自投」技術(即當其中一個電站電源出現故障時,通過線路網絡以及自動化設備,自動實現甲站電源轉移到乙站或者乙站電源轉移到甲站),有效解決了故障停電帶來的困擾。

  目前,110千伏人工島變電站土建進入收尾工作,電氣工作已安裝調試完成,配套110千伏線路電纜全部敷設完成、接頭以及附件全部安裝完成,現珠海供電局已組織進場驗收,預計該項目2017年11月中旬可竣工投產。

  鬧市地下「穿針引線」7200米

  劉穎表示,為確保拱北變電站和吉大變電站引出的110千伏電纜順利上島,珠海供電局穿越夏灣、拱北口岸及吉大鬧市區新建地下管溝6240米,敷設電纜7200米,由於地下管線複雜,地面建築密集,施工難度可謂「地下穿針引線」。

  此外,施工便橋僅有一條65cm×65cm的電纜溝,電纜溝狹小,無法布置常規電纜中間接頭,為了進一步提升港珠澳大橋及人工島的供電可靠性,珠海供電局在不加高改造橋上電纜溝的情況下,採用了先進的「MMJ」電纜頭熔接技術。

  這種技術直接將兩段電纜熔接為一體,免除龐大的電纜接頭設備的介入,佔用空間大大縮小,成功克服了電纜溝空間受限的問題。此外,「MMJ接頭技術」 還具有低電阻、高強度的特點,可經受故障電流衝擊和長期大電流運行的優勢,降低運行風險。

  截至目前,珠海供電局的電纜已經完成敷設並且為口岸人工島上的10千伏開關站送上了電。

  變電站外立面與港珠澳大橋相呼應

  27日,記者在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的變電站施工現場看到,各種來往工地的施工車輛揚起滾滾灰塵,變電站的外牆已經出現了部分玻璃幕牆和有造型的鋁扣板,旁邊10千伏開關站供電的A1至A6號樓的電纜正在建設中;室內的部分變電設備已經開始帶電運行,清潔工人也在開始清潔地面。

  劉穎表示,原計劃整個項目於9月底投入使用,但是8月23日來襲的颱風「天鴿」徹底擾亂了施工計劃,「颱風之後,項目部的板房被夷為平地,嚴重影響了施工進度」。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惡劣條件下,10千伏的開關站於9月28日率先投產,為島上各類設施的及時通電提供了有力保障,並且爭取到了運行調試的寶貴時間。

  記者還獲悉,根據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整體規劃要求,110千伏人工島輸變電工程建設將對建築物風格進行創新,將建築物外立面設計為幕牆與鋁扣板相配合的形式,注重突出時代感與現代感,整體美觀,線條順直,並且與周邊環境協調一致。記者現場所見,外立面設計時尚新穎,寶藍色線條與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橋相呼應。據透露,該變電站正式投運之後,將採用無人值守模式。

責任編輯:朱惠娥

相關焦點

  • 解密港珠澳大橋歷史性亮燈:無人值守,採用高科技熔接技術
    備受矚目的港珠澳大橋今晚迎來歷史性的時刻。伴隨著橋體亮燈儀式上的一聲聲「倒數」,整個港珠澳大橋瞬間化身成宛巨型「火龍」, 燃亮了暗夜裡的伶仃洋面,這也標誌著港珠澳大橋正式具備了通車條件。此次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亮燈,標誌著全線供電照明系統施工圓滿完成,至此主體工程的施工任務基本完成,基本具備通車條件,下一步將全力推進交通工程設施設備系統的整體聯調聯試,抓緊完善項目驗收等各項程序。記者獲悉,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夜景燈光今後將採用日常和假期雙模式,日常模式返璞歸真,以白色為主色調呈現大橋本色;節假日則通過變色LED燈實現五彩繽紛的變色效果。
  • 港珠澳大橋進入「下半場」 「超級工程」力爭實現「世界級運營」
    新華社廣州10月26日電 題:港珠澳大橋進入「下半場」 「超級工程」力爭實現「世界級運營」新華社記者 周強 王攀24日港珠澳大橋全線通車運營後,這個「超級工程」「由建轉營」進入「下半場」。
  •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_2020年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資料下載...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實踐與體會》的報告。 專2017年6月8日,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全線貫通在即。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它的美麗、雄偉世人有目共睹,但在實現這份美麗的過程中,那些辛酸和勵志的故事,卻鮮為人知,10月6日東南衛視《中國正在說》節目上,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先生,向全國觀眾講述了這項超級工程背後的故事。
  • 港珠澳大橋主體合龍 用鋼量可建60座艾菲爾鐵塔
    港珠澳大橋似長虹臥波,蛟龍出水,在雲捲雲舒的海天之間,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被英國《衛報》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港珠澳大橋昨日迎來歷史性時刻,昨天上午10時許,全長約23公裡的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宣告成功合龍。橋梁的成功合龍,將為明年底大橋具備通車條件這一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介紹,港珠澳大橋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 大橋助力區域一體化:港珠澳大橋建成、伶仃洋大橋開工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可將香港到珠海的交通時間由現實水路1小時以上、陸路3小時以上,縮短至30分鐘以內,從而形成粵港澳三地「一小時經濟生活圈」。另外,13.4公裡的珠海連接線銜接珠海公路口岸與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延長線,將港珠澳大橋納入國家高速公路網絡網,讓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整個中國的經濟血脈變得更加暢通。
  • 港珠澳大橋通行「全攻略」發布
    新華社發    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發布了《港珠澳大橋通行指南》,對大橋路線、車輛通行、三地口岸通關、通行收費、安全保障、配套服務等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    口岸穿梭巴士為主要交通工具    港珠澳大橋可通行車輛包括:跨境巴士、穿梭巴士、跨境計程車、貨運車輛、跨境私家車等。
  • 港珠澳大橋「強筋健骨」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其技術成果已經在秦山核電站海水冷卻迴路系統、國家「西氣東輸」工程用天然氣管道彎管、杭州灣跨海大橋鋼管樁等重大基礎防腐工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次,碰到的是一個「硬骨頭」,對金屬所科研人員提出了新的挑戰。 「普通鋼板來這個地方,當天就會生鏽。經過普通防鏽漆處理,大概防鏽時間也就是半年到一年。」時任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程管理部副部長景強說。
  • 港珠澳大橋工程:一位設計師的自述
    港珠澳大橋一共4個人工島,2個在海中,2個在岸邊。海中島由我們建設,採用設計施工總承包模式。海中島用來連接海上的橋梁和海底的隧道,在大橋工期計劃的關鍵路徑上,為此我們研發了「深插鋼圓筒」技術進行築島,來確保大橋能夠按時通車。
  • 乘船出海覽大橋 一橋飛架粵港澳——港澳臺媒體關注港珠澳大橋帶來...
    (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2017年的最後一天,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供電照明系統施工順利完成並全線亮燈。歷經6年籌備、8年建設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的主體工程如期具備通車條件,符合工期計劃目標。港澳臺媒體評價說,作為橫跨粵港澳的「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不僅讓三地進入「一小時生活圈」,加速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也將助力形成旅遊新形態,製造觀光新景點。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 為港珠澳大橋「痴狂」15年
    孟凡超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從2004年介入港珠澳大橋可行性研究至今,長達15年的耕耘與澆築,是參與到港珠澳大橋時間最長的設計者之一。
  • 港珠澳大橋全程長度是多少? 帶你看港珠澳大橋有多牛
    港珠澳大橋全程長度是多少? 帶你看港珠澳大橋有多牛時間:2018-10-25 14:47   來源:趣味百曉僧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港珠澳大橋全程長度是多少? 帶你看港珠澳大橋有多牛 港珠澳大橋是基建橋、交通橋,但更是同心橋。
  • 港珠澳大橋如期具備通車條件 自駕港澳遊不再是夢
    港珠澳大橋如期具備通車條件  自駕港澳遊將不再是夢   2017年最後一天,港珠澳大橋發生了一件大事兒!大橋主體工程供電照明系統施工順利完成並全線亮燈了。這意味著這座歷經6年籌備、8年建設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主體工程如期具備通車條件,符合工期計劃目標。
  • ...港珠澳大橋 面子工程 陸橋 成環 英吉利海峽隧道-中國新聞-東方網
    原標題:連車都不通,港珠澳大橋就是個「面子工程」?  自2009年12月正式動工的港珠澳大橋,連接香港、珠海、澳門,設計全長約55公裡,集橋梁、隧道、人工島和配套附屬設施於一體。近8年時間以來,工作人員克服了一系列工程、技術、地質難點,項目進展非常順利。  目前,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正式貫通。
  • 港珠澳大橋為何被稱為「新的世界七大奇蹟」?
    大橋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是世界上最為繁忙的航道之一,為了保證港珠澳大橋不影響伶仃洋海域正常通航,大橋主體工程項目採用橋、島、隧組合,其中6.7公裡的隧道是由33個沉管管節組成,可滿足30萬噸級遊輪通航。
  • 跨越伶仃洋的奇蹟——港珠澳大橋
    導語:2018年2月6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已順利完成交工驗收,這意味著大橋已經具備通車試運營條件,離開通運營已經不遠了!幾日前,學姐有幸在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的帶領下,親自登上了港珠澳大橋,一睹其奪目的風採,深深被其震撼,至今仍對大橋念念不忘。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的防水工程的施工工藝介紹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廣東賽力克建築技術工程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摘 要: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西人工島隧道外包防水設計為噴塗聚脲防水塗料關鍵詞:廣州防水堵漏公司排名-專業防水公司,優選賽力克1、工程概況 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特大型橋梁隧道結合工程,橫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西岸著陸點為珠海拱北和澳門明珠,東岸著陸點為香港大嶼山西北的散石灣。
  • 《港珠澳大橋通行指南》發布 對大橋路線、車輛通行等方面進行詳細...
    新華社發據新華社電 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發布了《港珠澳大橋通行指南》,對大橋路線、車輛通行、三地口岸通關、通行收費、安全保障、配套服務等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三地口岸為港珠澳大橋的旅客提供多樣的出入境交通換乘方式。——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處於大嶼山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之內。旅客可在珠海或澳門口岸辦理出境手續後,乘搭口岸穿梭巴士前往香港口岸,完成入境手續後轉乘各種本地公共運輸工具前往香港各區。此外,旅客也可使用跨境巴士、跨境計程車或跨境私家車,從珠海或澳門經大橋直接前往香港。
  • 港珠澳大橋首批拯救及養護設備交車
    新華社記者梁旭攝  新華社廣州電(記者周強、荊淮僑、劉白雲)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首批45臺拯救及養護設備10日正式交付使用。首批設備實現了百分百國產化,體現出中國製造在工程機械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  此次交付的45臺拯救及養護設備,包括洗掃車、隨車吊、防撞車等一批工程車輛,接下來將展開車輛駕駛人員的綜合培訓和演練。中鐵建股份公司副總經濟師郝趁義介紹,這批車輛是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對標香港青馬大橋等優質營運養護項目引入的高品質、實用、耐用型的專用設備,可謂為港珠澳大橋「量身定製」。  2017年12月,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面向全球公開招標主體工程第一批拯救及養護設備。
  • 尖端工程科技打造世界橋梁奇蹟——港珠澳大橋科技攻關記
    7月7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正式貫通。這也意味著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實現了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港珠澳大橋集橋、島、隧為一體,全長55公裡,其中海底隧道6.7公裡,是中國乃至當今世界規模最大、標準最高、最具挑戰性的跨海橋梁工程,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  記者近日隨科技部調研了解到,港珠澳大橋建設在關鍵技術、關鍵裝備、關鍵材料領域取得全面突破,確保大橋順利建設的同時,取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 港珠澳大橋將實現珠海澳門與香港陸路對接 (1/7)
    港珠澳大橋將實現珠海澳門與香港陸路對接 "← →"翻頁 8月23日,「新時代·新平臺·新機遇」——「一帶一路」走進粵港澳大灣區大型網絡主題採訪團來到港珠澳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