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
你是否因為自己做事總是不順而感到焦躁難安,你是否因為自己不斷失敗開始否定自己的價值,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這些表現都表明你已經身陷人生的低谷了。身陷低谷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清楚自己的境況,及時地改變自己走出去。先秦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都曾身陷低谷過,他們也憑藉自己的智慧走出來了。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孔子和孟子是如何走出低谷的。
一、以樂觀的心態面對
孔子在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他經常受到族人的歧視。在他創立儒家學說後,他周遊列國,想要將自己的學說介紹給各諸侯國國君,奈何當時各諸侯國都崇尚法家思想,所以孔子的學說並不被重視。孔子雖然內心難過,但是他沒有因此而頹廢,而是繼續前行到另一個國家宣傳自己的學說,他辦私學,教授了眾多弟子。孔子並沒有因為外界的打擊一蹶不振,他以樂觀的心態面對並且從未放棄自己要做的事,一直在著書教學,所以在後世儒家學派成為官方正統,孔子也被成為「聖人」。
二、心有目標,低谷只是考驗
孟子作為先秦儒家學派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被後世成為「亞聖」,他曾寫下一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他看來,苦難只是鍛鍊人們意志的考驗。一個人只有經過這些磨難的考驗才能夠形成足夠強大的意志,在未來才能有一番成就。正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如果一個人心有目標的話,那麼他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低谷都會把這當成鍛鍊自己的機會,不會被磨難輕易打倒,反而會變得更加強大。
三、抓住時機,厚積薄發
孔子和孟子認為即使身在低谷之中也要不斷地積攢能量。人們陷入低谷時剛好可以反思自己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錯誤。身在低谷中也不能停止自己進步的步伐,要不斷地汲取新知識,這樣在時機到來時才能有能力抓住時機,充分利用好時機。
結語
孔子和孟子都是聖賢之人,他們也曾身在低谷之中,但是他們在低谷中從未放棄過自己,並不覺得自己無法從逆境中脫身,相反,他們能夠平靜地面對人生低谷,在低谷時韜光養晦,發憤著書,最後取得了一番成就,成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所以,我們在身陷低谷的時候要學習他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