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7月24日發布了對歌唱類選拔節目實施總量控制、分散播出的調控措施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又下發了《關於進一步規範歌唱類選拔節目的通知》。《通知》中要求各衛視對參賽選手、導師等做好把關和引導,杜絕「煽情作秀」;提高原創節目比重,對引進境外的節目模式要嚴格管理和調控。」
新華網消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7月26日召集九家衛視召開了內部工作會議並對內公布了歌唱類選拔節目的最終調控結果,除了對數量、播出時段進行調控外,還在以「特急」的規格下發給所有衛視《關於進一步規範歌唱類選拔節目的通知》中,重申歌唱選拔類節目要堅持少而精的原則,不能一哄而上、跟風模仿,今年各臺一律不再投入製作新的歌唱類選拔節目。對於已製作、準備開播的節目將推遲至第四季度播出。同時總局也要求各衛視對參賽選手、導師等做好把關和引導,針對引進國外節目模式的現象,總局要求衛視提高原創節目比重,對引進境外的節目模式要嚴格管理和調控。
導師、評委要專業 選手避免煽情作秀
隨著歌唱類節目的蜂擁而至,導師也成為目前電視圈的一項熱門職業,導師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一個節目的收視率,關注度甚至超越了選手。在總局通知的第三條中就對導師提出了特別的要求:「導師評委要加強點評的專業性和針對性,加重歌曲演唱和歌曲欣賞的基本知識講解,避免誇張作秀、互相惡搞以及不文明言談舉止,不能喧賓奪主,刻意製造噱頭和看點,使節目成為名人明星宣揚自我的舞臺。」總局還要求節目要儘可能地為愛好唱歌的普通群眾提供展示才藝和精神風貌的機會,避免博眼球煽情作秀、誇張搞怪或渲染悲切情緒。
對此,《中國好聲音》宣傳總監陸偉表示贊同,總局要求杜絕「煽情作秀」四個字很明確,「真實是真人秀節目的生命」,而好聲音裡所講述的學員故事都是和他的音樂夢想、音樂經歷相關的,在節目錄製過程中也確保了臺上沒有人能控制或煽動。
限制版權引進 鼓勵自主原創
目前國內歌唱類選拔節目大都引進國外版權,《美國偶像》、《The voice》、《X Factor》三大目前全球最火的唱歌選秀節目今年就一起來到中國。對於海外版權的大量引進,總局提出要加強衛視的自主創新能力,對原創節目給予支持鼓勵,對引進國外節目模式將嚴格調控,「各播出機構要從資金、人員、機制上扶持節目研發創新工作,提高原創節目比重,對於上星綜合頻道原創節目,總局將予以優先備案,在各類評比評獎中給予傾斜。」
此條被業內人士認為是最關鍵的一條。「10檔節目9檔有國外血統。」業內人士介紹,這種局面不僅限於音樂選秀類節目而且已經「擴散」到了整個電視節目的製作中。引進版權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不但能迅速推出精品節目,而且能提高整個團隊的製作水平,「從短期來看,引進版權是對原創節目的一個打壓,但長遠來說,等於是培訓了一代人,而這代人跟隨著海外版權的先進理念慢慢成長起來,才有可能在成長之後做原創節目,這代人才是將來中國節目的主流。」天津衛視頻道副總監王屹表示。江蘇衛視總編室副主任劉原也認為,「跟海外版權方接洽的時候,才能直接跟國外的優秀團隊保持業務上的溝通,這其實是電視節目國際化的趨勢。」多年做引進海外版權工作的世熙傳媒公司總裁劉熙晨則認為,引進版權如同改革開放,「現在中國的電視節目的確處於最粗放的初級階段,唯一的辦法就是積攢經驗。」
版權引進浪費嚴重 原創水平亟待跟上
不過,在這個「最粗放的初級階段」,引進之後的弊端已經非常明顯。一位從事電視節目製作多年的資深電視人介紹,三年前,國內電視人開始走進坎城電視節,尋覓適合中國的節目版權,但花出去的錢不少,實際掙回來的只是鳳毛麟角。「僅有《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少數節目賺到錢而已。你上網搜一下,收視率在0.5以下的引進版權節目,我覺得都算是不成功的。」不成功的原因在於水土不服:《X Factor》(也就是《中國最強音》的原版)2011年被遼寧衛視以《激情唱響》引進前,已經賣到了全世界近80個國家,在每個國家幾乎都能擠進收視榜前三,但遼寧衛視播出時,無論反響還是收視率都不盡如人意。今年轉手到湖南衛視後,節目仍然起色不大;2011年,東方衛視的《我心唱響》引進自荷蘭節目《Sing It》,節目口號是「說不出的話,唱出來」,但實際操作節目組採訪時,荷蘭原版中,隨便找來個普通人都能歌善舞,但在中國人的情感表達過於含蓄,情緒很難被激發出來,26期合同到期後,節目停播;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老公看你的》、《完美暗戀》、《明天就出發》、《最高檔》等節目中。
此外,版權引進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於人。《中國夢之聲》12強直播前夜,得知《夢之聲》節目組有意增設「逆襲戰」時,《美國偶像》節目模式方Fremantle Media公司(以下簡稱美方)工作人員大發雷霆。美方的理由很簡單:「逆襲會讓賽制變得更為複雜,會拖慢整體節奏,也會降低決賽之路的緊張感。」此外,對於唯一一位42強學員鄧小坤進入逆襲環節的資格,美方同樣表示無法理解:「有的學員在奇蹟之路階段就沒有通過,都能回來逆襲,這是為什麼?」不過中方卻不這麼認為。實際上,在逆襲戰之前,《夢之聲》已經有過明顯的改動。比如用「偶像學員」代替原版中往往能引發熱議和追捧的「好萊塢周」環節。「原版的『好萊塢周』更加像是歐美劇院的專業面試,但是我們的學員們本身音樂素養和經歷參差不齊,有的人完全靠本能在唱歌。偶像學員的想法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節目聯合總導演戴鍾偉介紹。
《美國偶像》與《中國夢之聲》的博弈只是引進版權本土化的一個縮影,劉熙晨介紹,國外版權方一般不喜歡讓中國同行做太多改動。「國外不了解中國市場,他們擔心修改會影響核心。但隨著版權購買的增加,國外電視人也覺得中國同行運營能力增強,矛盾就少很多。」劉熙晨覺得,目前對引進版權節目模式在多數時還是全程「COPY」,他認為真正形成節目本土化,甚至創造出屬於中國獨有的節目模式,要花上五至八年時間。《好聲音》宣傳總監陸偉對此表示認同,「但如果我們的製作水平不能和國際一流水平接軌的話,再好的創意做出來也是不倫不類的。還沒有學會爬就學跑,就算以後會走路了,根基也是不對的。」(文/記者 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