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改名黃山市的原因比較複雜,主要還是為了整合資源,發展黃山旅遊業。
說到徽州與黃山,很多人很快能想到徽州專區、徽州地區、縣級黃山市、地級黃山市、黃山區、黃山風景區等地名。
雖然都能耳熟能詳,但真正能弄明白的人不多。如果搞清了這幾個地名的變遷,那麼徽州改名黃山的考量就清楚了。
從廣義上講,凡是有徽文化的地方(皖南、贛東北)都可以稱為徽州。但從狹義上講,古代徽州指的就是一府六縣。
一府為徽州府,六縣為休寧、歙(shè)縣、祁門、績溪、黟縣、婺源。
古代徽州與宣州相鄰,黃山就是兩州的界山,位於徽州歙縣、休寧縣和宣州太平縣之間,景區為太平和歙縣共有。
黃山市下轄三區四縣,即屯溪區、黃山區、徽州區及歙縣、休寧縣、黟縣和祁門縣。
從南宋開始,黃山的管理部門就設在歙縣,一直到清末。現在黃山區的湯口鎮,曾經就叫黃山鄉,過去一直屬歙縣。
現在的徽州區,過去也屬歙縣,屯溪區則在過去一直屬於休寧縣。在宋代以前,徽州的名稱為歙州,下轄一府六縣。
宋徽宗時期,歙州改名為徽州,其區劃一直未變,持續了800多年。
在國民政府時期,婺源曾兩次脫離徽州,被劃入了江西。1949年初,徽州故地歙縣成立了徽州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徽州專區,新中國成立後,皖北、皖南行署被設立,皖南行署包括宣城、池州、徽州專區及蕪湖。
1952年,皖南、皖北行署合併成安徽省。在之後的幾十年裡,安徽省的行政區劃一直在變化調整中,此處不再詳述。
到了80年代,安徽南部增設徽州地區,類似於地級市,管轄範圍要比古徽州大的多,新增了石臺、太平和旌德三縣。
區委所在地為縣級屯溪市。當時政府決定統籌發展黃山旅遊業,先將歙縣的黃山鄉改名為湯口鎮,並將劃給太平縣。
接著又將太平縣改名為縣級黃山市,這樣一來,決心發展旅遊業的縣級黃山市得到不少實惠,而徽州地委卻拿不到。
省裡的很多決定直接越過徽州地委下到縣級黃山市,這樣就使地委和省委產生分歧,進而給旅遊管理帶來混亂局面。
要想發展旅遊業,就必須要解決現存的矛盾,怎麼辦呢?只能進行區劃改革。1987年,縣級黃山市和屯溪市被撤銷。
同時設立地級黃山市取代徽州地區,縣級黃山市改名黃山區,屯溪市改名為屯溪區,歙縣四鎮三鄉劃出成立徽州區。
原屬徽州地區的旌德、績溪兩縣劃歸宣城,石臺縣則劃歸給池州。從面積上講,地級黃山市的面積要小於徽州地區。
徽州從此便銷聲匿跡,只留下了名不副實的黃山市徽州區。地級黃山市僅包括古徽州的四個縣、屯溪區和黃山區了。
現在的黃山區就是過去的太平縣,該縣設立於唐代,古時歸宣州管轄,不在古徽州六縣之中,但屬於徽文化範圍內。
近年來,有人提出想要恢復徽州地區,以便更好地展現皖南文化特色。從操作性來講,可能比較困難,不那麼現實。
試想一下,要想成立徽州地區,首先要撤銷徽州區,還得要劃回績溪和婺源,婺源已經是江西名片,江西豈能同意?
劃回績溪可能還有希望,徽文化的核心有不少在績溪。話雖如此,但更改區劃涉及的問題很多,牽一髮就會動全身。
現階段來講這個問題,還有些為時尚早,不具備可操作性。
綜上,要理解徽州改名黃山這一過程,就必須要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主要是基於有效管理和發展旅遊來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