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藏族人心目中的「第二佛陀」,顯密並重的修行法門

2020-12-05 紅塵若鏡

01《紅塵說禪》系列第63篇

這一篇咱們繼續來聊密宗。

密宗的源頭其實在盛唐,當時唐玄宗李隆基開啟的「開元盛世」將整個大唐推向了巔峰,當時的長安不僅是國家的中心,而且還是世界的中心,其地位猶在如今的紐約或者洛杉磯之上。

而唐朝對於文化的態度也是十分開明的,不管是佛教道教甚至是博斯那邊的文化都兼容並包,佛教的十宗最鼎盛的時候也幾乎都出現在這個時期。

當時的「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三位法師就把密宗傳到了東都洛陽,後來又輾轉傳到了日本——就是東密,而另外一支則到了西藏——也就是西密。

其實所謂的「密宗」是和「顯宗」相對而言的,這也是藏傳佛教的兩個組成部分,互為補充。

這一篇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顯密的區別,紅教,花教,最重要是黃教以及被藏族人稱為「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大師,最後再略微提及一下一世班禪和一世達賴——這其實都是他的弟子。

02顯宗和密宗

其實顯宗和密宗是相對而言的,它們都看重「身口意」的修煉方式,但具體法門又有所不同。

也許有朋友問了,如今延續下來的三大宗派中,禪宗講究「戒定慧」,由戒入定,又由定生慧;而淨土宗講究「信念行」,有信仰才有念力,然後才能指導行動;那密宗的「身口意」又是什麼呢?

其實這「身口意」說直白了指的就是你的身體,言語和思想,藏傳佛法認為只有這三點都修行圓滿了,你也就成佛了

不管顯宗還是密宗對於這個根本都是一致的,只是他們強調的方向不同,顯宗比較注重理論,要求信徒多學習佛經,然後按照佛經中的去做,也講究公開的弘揚佛法,這也就是「顯宗」這個名字的由來。

而密宗則認為沒有人傳授指導很難修行,因此他們非常看重上師的引導,並有一套秘密的方式來進行傳承,而且非常看重儀式——比如灌頂,真言,密咒等等,充滿了神秘感,所以才叫做「密宗」。

而要修行密宗,你必須想要找一位上師來供養,而且要對上師絕對服從和信任,否則是無法進行下去的,此外修習密宗還需要許多外物——比如各種香油,燈花,鏡子,醍醐等等,而且還不是隨便找來就行的,比如一定要指定的某種雪山白牛等等,否則就不夠殊勝。

也正因如此,才有「富密宗,窮淨土」的說法,修行淨土宗只要絕對虔誠,然後開口念「南無阿彌陀佛」,直到一心不亂最後就能往生極樂,而密宗就沒那麼容易了,上述的那些準備可都是要真金白銀才行,光是念佛可供養不起上師。

03黃教宗喀巴

而密宗又分為了若干個宗派,比如蓮花生大師創建的寧瑪派,也叫紅教,這個宗派對於戒律不是很看重,甚至提倡男女雙修之類;此外還有薩迦派也叫花教,這個教派強調勇猛無畏,勇於精進,另外還有噶舉派也叫作白教,但是其中影響最大的,還是黃教。

黃教也叫格魯派,它的創造者太有名了,就是藏族人所稱的「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基本上每個黃教的寺廟之中都供奉。

宗喀巴大師生於元朝末年與青海,他出生的地方藏語叫做「宗喀」,故而得名,意思就是宗喀出生的聖人——類似於釋迦摩尼佛的意思就是「釋迦族的聖人」一樣。

宗喀巴僅僅3歲的時候就由第四世活佛若白多傑灌頂加持,入了佛門,7歲的時候送到一座噶舉派的寺廟中進行學習,在此學習了九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來又去西藏拜訪各家高僧,博取眾長。

但是當時不少教派如噶舉,薩嘎派上層都在互相爭鬥,爭權奪利,宗喀巴看到極為痛心,當他38歲的時候就改戴黃色桃形僧帽,表示區別於其他教派,這也就是為什麼被稱為「黃教」了。

而在修行法門上,宗喀巴大師強調顯密並行,而且先顯後密,這個規矩一直流傳到現在,他們一般都從很小的時候就學習顯教的各種理論經典,等到二十多歲理論基礎打牢固之後再開始進行各種密宗的儀式,次第是非常分明的。

所以現在某些修行密宗的朋友毫無基礎,一上來就想著要「醍醐灌頂」成就神通,那只能說是被忽悠了,那個只存在於金庸小說裡面,無崖子一下子就把七十年內力灌輸給毫無根底的虛竹了,學佛法是斷然不可能的。

04達賴和班禪

大家都聽過幾世班禪幾世達賴之類的,只知道他們是藏傳佛法中的活佛,但是對於他們的來歷卻未必清楚——其實這都來自於宗喀巴大師。

宗喀巴大師收了許多弟子,其中最出名的就有八位,而其中兩位更是被後世尊為一世班禪活佛和達賴活佛,分管前藏後藏。

其中一世班禪原名格雷貝桑,如今已經傳到了第十一世,其影響範圍主要在後藏,以日喀則為中心,被認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順便多說一句,達賴喇嘛被看作是觀音菩薩的化身,蒙古可汗是金剛手菩薩的化身,而後來清朝的皇帝則被看做文殊菩薩的化身——從這個角度來說達賴和蒙古汗都是班禪活佛的左右侍從,不過實際情況就又另當別論了。

而一世達賴原名根敦朱巴,是宗喀巴最小的徒弟,主管前藏,以布達拉宮為傳教中心。

這裡多說一句,無論達賴還是班禪都是採取非常特殊的活佛轉世制度,藏傳佛法中認為「活佛」是不停在人間轉動的,類似於轉法輪一樣,因此每位活佛在圓寂前都會根據種種「徵兆」和「啟示」,來確定活佛轉世的方向和地點,然後再派人沿著一定方向尋找被認為是活佛化身的「轉世靈童」。

05紅塵說

以上就是藏傳佛教的種種簡介,我們重點了解了宗喀巴大師和黃教——其實這和最早的佛門十宗之一的密宗已經差別很大,但如今喇嘛教還是很盛行的,每年去西藏朝聖的人數不勝數。

最後紅塵君再多說一句,不管是班禪還是達賴都要清朝皇帝冊封,所以也都是政教合一,至於這是否合理我就不方便多說了,我只能說宗教就是宗教,引導信徒的精神世界和淨化世人靈魂中的五毒七苦就好,最好還是不要幹涉政治。

相關焦點

  • 葬佔密宗之格魯派及其「顯密貫通」法
    從以上引言中我們還會知道《密宗道次第廣論》的原名為「大金剛持道之次第」,又在該書第二十二卷中可得到更全的書名「大金剛持道次第開顯一切密要論」。從這些一目了然的書名中我們可推測該書的大概內容。總之,《密宗道次第廣論》或《大金剛持道次第開顯一切密要論》,是宗喀巴大師於1406年創作的一部大乘佛教密宗修行次第的論著。  至於《密宗道次第廣論》的要義,土觀·卻吉尼瑪在他的《土觀宗派源流》中寫道:「能顯明四續四部圓滿道體的大著《金剛持道次第論》。」由此得知,宗喀巴大師在他的大著《密宗道次第廣論》中主要論述了密宗四續(即事續、行續、瑜伽續和無上瑜伽續)。
  • 宗喀巴大師對藏傳佛教所做的貢獻
    >以因明的邏輯了解中觀以戒律為根本修行密法今年是宗喀巴大師圓寂600年,作為一個宗喀巴大師的弟子,想跟大家分享宗喀巴大師是什麼人、他如何修法,以及如何弘揚格魯派。有很多修密的人,覺得戒律是一種折磨,修密法得自在,衣服穿得佛裡佛氣,說話神神叨叨,行為亂七八糟。所以當時修顯宗戒的人對密法有很大意見,但反過來修密的人又看不起顯宗的出家戒,於是找個藉口,大吃大喝,娶三四個老婆,結果就亂了。宗喀巴大師提出,修任何法,無論大乘小乘,顯宗密宗,戒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是佛法的根本。戒律從因果中發展而來,沒有戒律,就沒有規矩。
  • 文殊菩薩化身宗喀巴---鄧來送
    宗喀巴3歲時,噶瑪噶舉派黑帽系第四世活佛若白多吉從西藏到北京路過西寧,見他器宇不凡,即為授近事戒。7歲時在甲瓊寺從西寧當地著名喇嘛頓珠仁欽正式出家,受沙彌戒,法名「善慧名稱禪」,命名洛桑扎巴。頓珠仁欽是安多藏族,在衛藏地方較有名氣。宗喀巴跟隨頓珠仁欽學習10年,在佛學上打下了堅實基礎。17歲這年,遵循藏族地區到衛藏去深造的傳統和朝拜藏傳佛教聖地拉薩,宗喀巴奉師命結伴進藏。
  • 宗喀巴宗教改革,西藏活佛的由來
    此時噶當、寧瑪、薩迦等教派已充分發展而呈頹廢之態,格魯派以宗教改革為旗幟,得到廣大人民群眾以及西藏上層貴族封建主的支持在很短的一個歷史時期後全面取代了其它教派的地位,成為藏族社會長期佔統治地位的教派。格魯派的始祖宗喀巴,集藏傳佛教顯、密二宗之大成,一生強調大乘戒律、會通顯密,素來有「第二佛祖」之譽。
  • 什麼是密法?現今密法雖流行,但懂密法真義者極少
    在有些人否認佛陀密法教義的同時,也有些人為了世間成就而誤用它們;許多人困惑於結合顯與密的修行,誤以為顯與密相互牴觸。在《略品赫魯嘎密續法根》中佛陀說:永勿捨棄無上瑜伽,領悟其中不可思議甚深義,此乃佛法至極之心要。
  • 佛陀對文殊菩薩的回答 就是對圓覺法門的開示
    在上一章,文殊菩薩首先向佛陀提出,禪修者如何才能在與外物一接觸時,就生起內心的清淨。要如何修行,才不會墮入對佛法的邪見之中呢?佛陀在聽了文殊菩薩提出的問題以後,感到非常高興。立即回答文殊菩薩,有無上的圓覺法門,能夠讓禪修者當下就生起清淨心。
  • 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其中藏語系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歷經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位代表性的關鍵人物,分別是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蓮花生和寂護等人在與苯教的鬥爭中提倡顯密雙運,奠定了吐蕃佛教的思想基礎,規定了藏傳佛教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阿底峽針對顯與密或止和觀,提出了修道的次第;宗喀巴集前人學說與各宗派觀點之大成,結束了幾百年以來的學術爭論,解決了止與觀,或觀與行之間的矛盾,建立了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體系。
  • 佛陀以人身降世的殊勝意義
    ▲稽首頂禮釋迦文佛,需要佛子淨戒自律,奉經敬師每一位清信佛子,都知道這樣一個常識,吾人所歸敬信仰的釋迦文佛,是在人世間成佛的。有東土小釋迦之稱的智者大師,和有第二佛陀美譽的至尊宗喀巴大師,也是在人世間度化眾生的。
  • 在佛陀的心目中,佛經、佛法也會有大乘、小乘之分嗎
    那麼在佛陀的心目中難道也會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嗎?在佛陀的心目中:法唯方便,無乘之別。《法華經——方便品》: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在佛陀的心目中只有所需救度的眾生不同,而不會有法的大乘、小乘之別。學了小乘佛經的人說小乘佛法才是正宗的佛法;學過大乘佛經的人說大乘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法。排他護已是眾生的本能。普通人的智慧有虧,精力有限,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佛陀一樣精熟八萬四千陀羅尼門。
  • 宗喀巴大師的文殊情結
    宗喀巴從3歲開始就由鄰近的一位高僧頓珠仁欽培養,他精心培育宗喀巴一直到他16歲離開家鄉前往衛藏地區。他對宗喀巴的教育中,含有許多有關文殊信仰的教導,如宗喀巴自3歲安住在頓珠仁欽上師身旁時,上師一邊教他閱讀經典,同時取了密法名號,進行了各種密法灌頂和一些簡單的密教修法,特別是遵照上師的指示念修「阿惹巴扎那」(文殊心咒)很多遍,可以說從小就結下了將文殊名號銘記在心的緣分。
  • 紀念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圓寂600周年
    對於教理,他總結大小乘、顯密一切教誡理論,而自成一家之言。他一方面有囊括大典、網羅眾家的氣度,一方面又以深刻謹嚴的態度執擇佛教各宗的見地,以中觀為正宗,以月稱為依止。他對於戒律,能矯正舊派佛教的流弊。他所創的格魯派至今為我國藏地第一大教派。藏語系統的佛教徒,大多崇奉他為教主。
  • 藝術生的修行捷徑——塑佛像的微妙法門
    所以智慧必須有個形象來表達,所以佛陀很會包裝佛法,也很會弘揚佛法,即使佛陀不在世了,佛法也能傳承上萬年,這是本事哦。佛陀就相當於開了一個公司,還是個連鎖公司,這公司厲害啊,三千年了呀,佛陀都已經不再管這個公司了,照樣運轉正常,所以想做生意的一定好好學佛,那這太厲害了,這個經商的技巧太厲害了。佛教的智慧無形無相,怎麼叫人認識、怎麼接觸學習呢?
  • 佛陀到底是什麼概念?
    三世多傑羌佛的成就是最頂尖的,所展顯的顯密和五明智慧、證量的實際證明材料在佛法界中,也是沒有哪一個聖德能與之相提並論的。佛陀規定以「顯密俱通,五明具足」為衡量佛法成就高低的標準,但是,自佛史至今,真正完整、全面展顯「顯密圓通,妙諳五明」的只有頂聖如來三世多傑羌佛!
  • 宗喀巴大師圓寂日——燃燈日前夜,普通藏族人家的紀念儀式
    東古多傑和拉姆是客居成都的甘孜藏族人。昨天的時候,多傑打電話,說讓我今天去他家裡,因為在「燃燈日」前夜要供燈紀念宗喀巴大師,還要熬「那突粥」供奉大師。我有點恍惚:上個月,也就是農曆十月二十五的時候,宗喀巴大師誕生地塔爾寺舉行了隆重的「宗喀巴大師圓寂600周年的紀念法會」,也就是「燃燈日」活動。當時塔爾寺的報春花競相開放,成為一大奇觀。怎麼又迎來了一個「燃燈日」?我知道今年的藏曆閏正月,但由於塔爾寺在藏曆九月二十五舉行了「燃燈日」紀念活動,就以為藏曆是把閏月計算在內,燃燈日已經過了。
  • 蓮師的顯密「書單」
    這部共計108章,記錄了蓮花生大師的殊勝誕生、精進修行、調伏外道、弘揚佛法、隨類教化、降妖伏魔、興建桑耶、譯經傳法、培養法才、伏藏法教、傳承法脈、囑託授記、去往淨土等事跡和功德的傳記,詳細而忠實的記錄了寧瑪派初期的歷史,保存了蓮師留給後人的諸多珍稀修行竅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