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句說話:「商場如戰場。」這似乎是個恰當的比喻:做生意很少是沒有競爭的,有競爭就有勝敗,勝者賺錢,敗者賠本,要勝出就要講究策略;此外,除非是小本家庭生意,否則必須考慮如何運用手下員工,才可以在競爭上勝出,那就應該和打仗時的調兵遣將差不多了。
在戰場上的策略叫「兵法」,中國古代典籍中講兵法最有名的是《孫子兵法》;說「最有名」,而非「最有名之一」,是完全符合事實的,因為《孫子兵法》不但是中國自古至今的一部名著,到現在更是舉世聞名,尤其是在商業世界,尤其是商業世界中的管理階層,不知道有《論語》或《孟子》的大有人在,但未聽過《孫子兵法》的,相信是少數——假如你說"Sun Tzu",他們一時未必想起,但只要你說"The Art of War" (《孫子兵法》最流行的英文譯名) ,他們之中大多聽過、不少甚至仔細讀過。
在商業上應用《孫子兵法》,其實不是新鮮的事,早在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就記錄過戰國時的商人白圭運用《孫子兵法》來「治生產」。然而,到了近現代,把《孫子兵法》的古老智慧在商業上發揚光大的,被世人公認是一個日本商人。《孫子兵法》其實在唐代才開始流傳到日本被人秘密收藏,民間很少看得到此書。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開始有人把《孫子兵法》應用到商業中,最廣為人知且最成功的的則是有著「經營之神」之稱的企業家松下幸之助,他早年曾經酷愛閱讀《孫子兵法》並深入領會其中的智慧和謀略,他曾經聲稱他的企業的成功有賴於在這部古老典籍裡面學到的智慧。《孫子兵法》後來流傳到了西方仍然頗有影響力,被不少西方商界企業家們讀過,在西方有人曾經列出的二十四本商界精英必讀之書目錄中《孫子兵法》就在其中。
今天,我們對《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的生平可說幾乎一無所知,《史記》中對他的記載極其簡略,而且大多是傳說;因此,要了解孫子的思想,就只能靠解讀這本他唯一留存後世的著作。孫子寫的這部雖然是兵法,但那不表示他好戰,〈謀攻〉篇說:「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那多少反映出他認為不打仗比打仗好,是不得已而用兵;因此,將他兵書裡的策略應用到商場,是否適合,那是可堪斟酌的。
例如孫子說的「兵者,詭道也」(〈始計〉)和「兵以詐立」(〈軍爭〉) ,這「詭」和「詐」是在已決定開戰的前提下才是必要的——不得已而用兵,因此也是不得已而詭詐。商業競爭始終不同於「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始計〉) ,商場有沒有戰場這種不得已而「用兵」的情況呢?那是頗成疑問的。然而,那些讀了《孫子兵法》的商人恐怕以為在商場上詭詐和不擇手段是理所當然的,卻未必會留意孫子也有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始計〉 )這樣的話。
無論如何,《孫子兵法》裡的確有不少實用的原則,例如「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謀攻〉)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謀攻〉)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始計〉) 、「避實而擊虛」(〈虛實〉)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軍爭〉) 、和「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始計〉) 。不過,跟任何原則一樣,應用起來則存乎一心,那是判斷力的問題,只是熟讀《孫子兵法》是不夠的,而這一點,孫子當然很清楚:「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