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探訪廣州十三行:疫情中批發市場的生存樣本

2020-12-19 環京津網

原標題:【特寫】廣州十三行,疫情中批發市場的生存樣本

圖片來源:吳容

記者| 吳容

編輯| 牙韓翔

等了一個月,伍鵬飛終於回到了自己在廣州十三行的服裝檔口。

廣州作為中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地,以往包括十三行、沙河、白馬、紅棉等批發商圈在元宵左右開工。而受到疫情影響,今年復市時間一再延遲,直到3月5日才先後迎客。

十三行雖是其中較早復市的一個,伍鵬飛覺得還是遲了。

過年後的2-4月是服裝批發的交易旺季,延遲開工和人流量大減,使得春季銷售機會少了三分之一。伍鵬飛年前幾十萬的女裝備貨可能變成賣不動的「壓箱貨」,收不回貨款又意味著無法進新貨,夏季銷售如何開展也成問題。

十三行規模最大的商城新中國大廈復市,進場需進行體溫檢測。圖片來源:吳容

如此連鎖反應,伍鵬飛不敢繼續往下細想。眼下,他和大多數商戶只想爭取減租或免租,而這也成為了開市後遇到最為頭疼的事。

十三行商圈位於廣州荔灣區,短短400米左右的十三行路兩旁,以新中國大廈、誠大時裝廣場和紅遍天大廈為龍頭,遍布了大小几十家商城,商戶超過6000家。

新中國大廈一樓。圖片來源:吳容

其中,新中國大廈最為出名、規模最大,相應的租金也最高。伍鵬飛的檔口位於新中國大廈,他透露,按照面積大小的不同,月租一般從6萬到30萬元不等。

開工之初,新中國大廈並非沒有宣布部分減租、免租政策,但伍鵬飛覺得,政策總體而言比較有限,不同樓層有不同標準。不過,政策針對的是檔主,作為個體商戶很大程度無法享受。

3月4日,新中國大廈微信公號推送租金減免通知。

所謂檔主,指的是承租戶。鍾冬英在十三行一家商鋪諮詢中心工作,根據她的介紹,新中國大廈大部分樓層按照五年合同出租給承租戶,由於一手承租戶租賃時間比較長,往往對外出租謀利,也就產生了二手房東。他們會進行改造,並劃分成密密麻麻的檔口租給商戶們。

「有些檔口其實就是格子店,兩塊磚的大小,不到1平方米,每月租金最少要價6萬。交租方式各有不同,比較輕鬆的是押二付一、押三付一,也聽說過按半年、一年交的。」伍鵬飛說。

新中國大廈內部的「格子店」。圖片來源:吳容

減租、免租政策無法享受,和房東多次商量無果後,伍鵬飛向熟悉的幾家商戶打聽,反饋也基本和他類似,「有的說晚點看看其它房東怎麼處理,有的說找商場管理處諮詢,有的很久不回復微信,打電話也不接。」焦慮的商戶們開始拉微信群討論維權對策,紛紛提出「2月免租、3月4月租金減半」的訴求。

直到3月8日,新中國大廈微信公眾號向全體商戶推送了以」疫情當前,守法奉行」的公告,並表示會協助商戶回到正常經營軌道上。對於存在二手轉租商戶的情況,3月17日,新中國大廈再次出臺了相應政策,稱將優惠方案落實到終端商戶上。

3月17日,新中國大廈再次出臺政策,稱將優惠方案落實到終端商戶上。

截止目前,伍鵬飛了解到,有的商戶已拿到了部分租金退款,有的依舊協商無果。「因為,不僅有二手房東,部分樓層可能有三手房東,通過層層倒手賺差價,這個環節中只要任意一個房東不減租,商戶都無法指望拿到退款。」

事實上,除了租金高企外,傳統服裝批發市場逐漸開始式微。不止十三行,廣州沙河、白馬、紅棉,以及武漢漢正街等批發市場的生意早已不如從前。

上世紀90年代,服裝批發興起。這個行業最初以地攤、大棚經營為代表,慢慢地,商戶們進入商城,統一管理之下也逐步正規化,千禧年後迎來繁榮發展。

十三行商圈在鼎盛時期,人流量可達到數十萬人,每天進出貨物數千噸,通過物流發到全國各地市場。服裝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中國80%服裝來自廣東,廣東服裝80%來自廣州,廣州服裝80%來自十三行」。

新中國大廈旁邊的誠大時裝廣場。圖片來源:吳容

伍鵬飛明顯感覺到批發市場走下坡路是在2014年年底。電商經過10年來發展,在那時迅猛爆發,大家開始網購衣服。最直接影響是線下服裝店。

「而下遊貨不好賣,最終影響的是我們上遊批發市場。」按照伍鵬飛說法,電商至少分流了十三行超過三分之一的客流。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的衝擊,使得批發市場交易價格變得公開透明,讓批發商們失去了盈利空間。

這些下遊批發商的商業模式主要是「炒貨」。包括十三行在內的批發市場,部分商戶通常沒有工廠資源,他們通過「炒貨」,從一個更低價的批發商手中買貨,再倒賣給下家批發商。

但電商打擊了這種賺錢方式。過去淘寶店主會從批發市場進貨,現在他們紛紛跨過批發商,和工廠直接對接下單,導致十三行商戶利潤又被壓縮。

十三行路旁物流點。圖片來源:吳容

同時,傳統批發市場自身模式特點,放在現在也使得其發展變得舉步維艱。

從事服裝買手工作的黃小琴表示,批發市場早年選址一般在城市核心地段或者靠近交通樞紐。比如,十三行所處的荔灣區是廣州的老城區,也是曾經的核心商圈。而白馬、天馬、流花服裝廣場等靠近廣州火車站、汽車總站。這些年來地價普遍上漲,核心地帶租金更是漲得厲害,黃小琴形容為「賣衫不如炒鋪」。

而同質化問題也頗為嚴重。

黃小琴熟悉的十三行和沙河市場,兩者服裝定位中低端,款式同質化更為明顯,互相仿版、設計原創氛圍很差。

比如一款一字肩女上衣成為爆款後,廠家和商家一窩蜂跟進。商家們只能不停降價競爭、打價格戰,等到這件爆款利潤價值被壓榨得差不多之後,又轉向新的爆款,就逐漸變成了惡性循環。

十三行服裝通過物流發往全國各地。圖片來源:吳容

面對困境,商戶們並非沒有考慮過轉型,最直接的路徑是「觸電」,但並不容易。「做電商找死,不做電商等死」成為了他們常掛在嘴邊的話。

伍鵬飛觀察,十三行商戶現狀有幾種:一部分商戶儘管生意不如從前,但由於未被逼到絕境,所以仍是僥倖得過;一部分嘗試起「一件代發」業務,過往在十三行拿貨都要5-10件起批;另一部分商戶在轉型上心有餘力不足。

如果商戶依賴抖音等直播賣貨,要把直播號做成企業號運營,事實上成本並不小。首先要向平臺交納一部分費用,直播時加產品連結、吸粉、刷流量、刷廣告等,通通也要花錢,平臺也會根據銷售額抽成。

「一般來講,沒有前期兩到三年的鋪墊和投入,直播很難做起來,一些商戶沒堅持下去,中途就放棄了。」伍鵬飛說。

商戶們正在打包發貨。圖片來源:吳容

而相比杭州四季青批發市場的轉型,十三行還是沒有把握住直播紅利。

「如果說網紅孵化帶貨,十三行很明顯打不過杭州那邊。」黃小琴對界面新聞說,「杭州網紅經濟在2017年左右已成規模,你會發現很多大家叫得出名字的網紅都來自江浙滬一帶,如果不想簡單地跟熱點,而是造熱點,是需要依賴網紅,即便不是頭部網紅,也要是腰部的。」

「而且在網批市場的打造,廣州這邊並不多。」據黃小琴的了解,在杭州,四季青以原有市場為基礎,打造了一系列線下網批市場如四季星座、四季青電商基地、九堡新四季青市場等。在當地政策、網紅孵化和直播帶動下,四季青線下批發業務與線上批發的比重已變成4:6,2015年該比例為6:4。

十三行網批市場打造不及杭州四季青。圖片來源:吳容

遭遇疫情影響,四季青同樣推遲了開市時間,3月10日一開市,更多主播和檔口店員參與到直播行列之中,通過線上渠道消化春裝庫存。四季青商戶林煜盛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上周六,淘寶直播專門開了個四季青檔口主播專場,聽說當天至少有五十名新主播加入。」

作為源頭產地復甦計劃之一,廣州十三行商會也將聯合阿里1688平臺在3月28日推出「十三行直播專場」,宣稱平臺上線零門檻,讓商家不用開網店,就可以把展廳搬到線上。據阿里巴巴的數據,2月以來,阿里1688平臺的「商 直播」入駐的商家同期增長了87%。

不過目前這些都仍然只是嘗試階段,對於伍鵬飛這樣的個體商戶而言,他們最希望看到的還是生意恢復如初,然後再思考著轉型的方向。

在清朝,廣州作為唯一通商口岸,十三行以「洋貨行」享譽海外,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來此經商。百年後,十三行又成為了中國服裝批發市場中重要的一部分,但發展至今陷入迷茫,十三行未來走向如何成為大家關心的問題。

「會像北京動批那樣搬遷去周邊城市,還是會進行改造升級拿到網際網路船票?這都是未知數。」伍鵬飛還在懷念著,那個數十萬操著不同口音的批發商在此穿梭流動、屬於十三行的黃金年代。

相關焦點

  • 廣州十三行,疫情中批發市場的生存樣本
    記者| 吳容編輯| 牙韓翔等了一個月,伍鵬飛終於回到了自己在廣州十三行的服裝檔口。廣州作為中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地,以往包括十三行、沙河、白馬、紅棉等批發商圈在元宵左右開工。而受到疫情影響,今年復市時間一再延遲,直到3月5日才先後迎客。十三行雖是其中較早復市的一個,伍鵬飛覺得還是遲了。
  • 「特寫」廣州十三行,疫情中批發市場的生存樣本
    記者| 吳容編輯| 牙韓翔等了一個月,伍鵬飛終於回到了自己在廣州十三行的服裝檔口。廣州作為中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地,以往包括十三行、沙河、白馬、紅棉等批發商圈在元宵左右開工。「因為,不僅有二手房東,部分樓層可能有三手房東,通過層層倒手賺差價,這個環節中只要任意一個房東不減租,商戶都無法指望拿到退款。」事實上,除了租金高企外,傳統服裝批發市場逐漸開始式微。不止十三行,廣州沙河、白馬、紅棉,以及武漢漢正街等批發市場的生意早已不如從前。上世紀90年代,服裝批發興起。
  • 廣州十三行,批發市場怎麼活下去
    廣州作為中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地,以往包括十三行、沙河、白馬、紅棉等批發商圈在元宵左右開工。而受到疫情影響,今年復市時間一再延遲,直到3月5日才先後迎客。十三行雖是其中較早復市的一個,伍鵬飛覺得還是遲了。過年後的2-4月是服裝批發的交易旺季,延遲開工和人流量大減,使得春季銷售機會少了三分之一。
  • 【特寫】廣州十三行,批發市場怎麼活下去
    記者| 吳容編輯| 牙韓翔等了一個月,伍鵬飛終於回到了自己在廣州十三行的服裝檔口。廣州作為中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地,以往包括十三行、沙河、白馬、紅棉等批發商圈在元宵左右開工。而受到疫情影響,今年復市時間一再延遲,直到3月5日才先後迎客。
  • 走起,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
    大家好,三姑六婆大家好,我在外面很開心......哎呀忍不住唱起歌來了QAQ,今天,小博帶大家一起走進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帶上手機出發咯!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位於廣州市荔灣區十三行路,一般簡稱為「十三行」。
  • 廣州服裝批發市場「直播」促轉型
    新華社記者 胡林果 攝 新華社廣州3月22日電(記者胡林果、周穎)廣州十三行路又響起推車拉貨聲,服裝市場新中國大廈外排起了隊,商場內店員戴著口罩對著手機屏幕進行直播……21日,記者探訪復工後的廣州批發市場十三行商圈。 進門前需驗身份證、查看穗康碼、測量體溫,檢驗制度給新中國大廈這座批發市場上了一道安全「保險」。
  • 廣州十三行,批發市場覆蓋的地方,是現代商業的先驅
    說起地名廣州十三行,外賓和廣州似乎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只要你在網上看到十三行的介紹,尤其是視頻,幾乎都是關於廣州的服裝批發市場。有一次,一個外地的朋友談起廣州十三行時驚訝不已:他眼中的十三行等於服裝批發市場。
  • 廣州服裝批發市場「直播」促線上轉型之路
    新華社廣州3月22日電(記者胡林果、周穎)廣州十三行路又響起推車拉貨聲,服裝市場新中國大廈外排起了隊,商場內店員戴著口罩對著手機屏幕進行直播……21日,記者探訪復工後的廣州批發市場十三行商圈。廣州十三行商圈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20世紀90年代末,十三行舊址周邊逐漸興起服裝批發生意。作為廣州十三行商圈目前主要經營場所之一,新中國大廈是全國聞名的女裝批發市場。疫情之前這裡門庭若市,旺季時期每日人流量可達10萬人;受到疫情影響,儘管已正式復工,但訂單量和人流量跟以往相比還有差距。
  • 揭秘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它將走向何方?
    如果不是行內人,來到廣州荔灣區的十三行可能會撲一個空。下午三點是一個分界線,這之前和之後的十三行,猶如兩個不同的世界。  下午三點差不多是批發市場歇業的時間,新中國大廈、紅遍天、十三行網批莫不如是。  在這之前你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外來客,甚至還有外國面孔。
  • 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上演「搶衣大戰」,旺季來了?!
    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正在上演著「搶衣大戰」 幾十號人黑壓壓圍在一個十幾平方米的檔口前,等待日常上新、拿貨。他們大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線上線下的零售商,一家家掃貨,之後或寄或直接帶回店裡。
  • 微商潛入廣州十三行 傳統批發市場再轉型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微信的強勢崛起,移動電商來勢洶洶,微商群體在傳統批發市場中的火熱,著實令「我夥呆」。儘管否定與認可的聲音交錯而來,但不容否認的是,專業市場的微商化卻一日千裡,連十三行檔口的小妹們都已經在用手機做生意了。  為什麼要做微商?  餘銀英就是毛松柏所說的開啟微商模式的實體店老闆。
  • 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的幾個常見問題
    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的幾個常見問題 2011-07-28 13:31:31 來源:網上輕紡城 對初涉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的新人來說
  • 如今以批發市場聞名的廣州十三行,在歷史中居然是盛名一時的商幫
    說起廣州十三行,做服裝零售的沒有不知道這個地方的。基本南邊地區的零售女裝都是從十三行進的貨,可以說十三行是全國數一數二的服裝批發市場。但其實,十三行曾經是連接清政府和外國商人的中介角色,一度代表清政府行使清朝外交、稅務、治安、民政等事務於一身的權利。要知道我國歷史上一直都是「士農工商」的排位順序,商人是被看不起的,能做到這個份上的商人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1986年廣州的老照片,圖5顯示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
    廣州中的數字是東湖新村。是廣州東山區和香港開發商共同打造的住宅區,總面積5.7萬平方米。的廣州是廣交會的現場。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成立於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行。廣州中的數字是海珠橋。海珠橋是海珠區和越秀區穿過珠江水系的江通道,他是廣州最早的中軸線構件之一,中國的第一座鋼結構開閉式橋梁,也是南北城市重要的交通通道。的廣州圖為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十三行從20世紀代初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服裝商圈,每天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去購物。
  • 廣州十三行:線上直播線下批發,拉單衝量「雙十一」
    廣州是中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地,城中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服裝商圈,擁有深厚歷史的十三行商圈便是其中之一。10月底,廣州十三行的多名服裝商鋪老闆對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說,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年初生意確實不大好做。
  • 批發商被拋棄 廣州十三行服裝市場生死劫
    國內最大最集中的服裝批發基地,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在本月初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租戶抗議行動。小檔主們拉起的橫幅上顯示,2平米不到的鋪面,月租金已高達17萬。    針對十三行批發市場小業主的生存狀況,南都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調查。與其他零售業態相比,批發行業的轉型升級速度似乎更慢一些。隨機採訪的20個小檔口,僅3家同時經營網店。羅蘭貝格管理諮詢公司高級合伙人任國強向南都記者表示,目前很多廠商和品牌商都在藉助網際網路自建品牌銷售體系,大流通的生態格局留給批發商的空間越來越小。
  • 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拿貨指南
    十三行一批市場依託全亞洲最大的布料輔料市場------中大及其周邊市場。特點70%為韓式款式的服裝,20%為歐美款式的服裝,剩下10%為其他款式的服裝。拿貨門檻1~3樓單款貨(同色同碼)5~10件即可批發價格買到。批發價格分為打包價和拿貨價。拿貨指的是單款貨1~5件。打包是指5~10件以上。拿貨價比打包價貴10%左右。當然每個店主的報價是各不相同的。
  • 廣州服裝批發市場大全及進貨技巧
    網絡批發是其中一條出路,除此以外,更多的還是喜歡到市場親自去拿貨,因為心裡比較踏實,但是對於一些外地客戶來說,對廣州不甚了解,所以在廣州批發市場拿貨難免會茫然無措,於是了解廣州各大批發市場成為了他們的首要準備功課,廣州服裝批發市場
  • 探訪上海最大蔬菜批發市場:「今天的貨太多了」
    探訪上海最大蔬菜批發市場,供應充足。 張亨偉 攝 (抗擊新型肺炎)探訪上海最大蔬菜批發市場:「今天的貨太多了」中新網上海1月29日電 (記者 張亨偉)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還在持續,除了部分醫療物資出現緊缺外,農副產品是否緊張也是民眾十分關注的問題。
  • 廣州服裝批發市場
    今天帶大家逛一下廣州服裝批發市場,號稱廣州「東大門」的apm。這個市場的位置有著很大的優勢,廣州火車站附近,周圍都是服裝城—紅棉、白馬、壹馬等。apm就是模仿韓國的,拋去以往對服裝市場的認識,裡面不再是擁擠的過道,窄小的檔口。這裡面滿滿高級感,最不像批發市場的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