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源於古代,隨著現代科學技術之發展,許多高科技直接介入,使這項古老的活動,發生很大的變化。突出地體現在:漁具更新換代口。以前我國釣具長期處於「竹木棉麻」時代,近些年已經換代,由破璃鋼到碳纖竿,尼綸線到碳素線,玉米秸稈漂到孔雀翎等。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許多現代化的釣具由進口變為國產,不僅滿足國內眾多約翁之所需,更有大量出國釣技日臻成熟。
野釣,就是走出養魚池到野塘、河川、溪流、水庫、湖泊去垂釣。垂釣野外,垂釣大自然。在這些「野水」之 間,大都是林水相依,山水為伴,環境開闊,空氣清新,最適宜休閒娛樂,現在最時尚的休閒方式,就是到大自然 中去。既觀賞風光,呼吸新鮮空氣,又能在這些「野水」中釣魚,樂趣無窮,不僅休閒娛樂,更能健體強身。野釣,不同於池釣。池釣,小水面,魚多,易釣;野釣,大水域,魚稀少,難釣。池釣樂,野釣更樂。池釣,魚費高 於市場價格;野釣,不花魚費,釣趣無比。所以參加野釣者逐漸增多。野釣,只要垂釣得法,仍可做到魚兒滿簍。
釣紅浮萍下面的要領
紅浮萍,無根無莖,漂浮於水面,以芽孢繁殖。自立夏左右開始,繁殖加快,在平均溫度達22攝氏度以上時,一棵浮萍一晝夜可繁殖500多粒。紅浮萍是卿魚、鯿魚、草魚、鯉魚的好餌料。尤其是鯽魚,夏日最喜歡在紅浮萍下面「避暑」。這時,在這種水域中釣鯽魚,沉底釣已不適應,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紅浮萍下面點釣鯽魚。
1.釣具:用長3.6~4.5米的短軟竿;線長3米即夠;用3~4號的小鉤。浮漂用單子大浮漂即可,饊子鵝毛梗或泡沫浮漂亦時。但浮漂的浮力要大於餌鉤在水中的浮力。大浮漂豎於水面,魚鉤只在水面下5~10釐米處;饊子浮漂只在下沉2粒時,其浮力就可與餌鉤的下沉力平衡。
2.釣餌:米飯粒、紅蚯蚓、麵包蟲、蛆、蠶立粉均可。
3.釣法:在有浮萍的水域垂釣時,如果聽到「叭、叭」的鯽魚吸咬浮萍的咂嘴聲,並看見有些浮萍在這種聲音中一動一動的,就說明鯽魚正在上浮水面咬食浮萍。野釣者可找「叭」聲多、浮萍動蕩較明顯的地方和在浮萍與浮萍間的空隙處下鉤。若無空隙處,可用稻草做成圈,將圈甩入水中,用竿尖挑出圈中的紅浮萍,稍等片刻,就可以下鉤。鯽魚看見釣餌,以為是寄生於浮萍上的小蟲,或被風吹入水中的陸上食物,會很快搶而食之。
這時,只見浮漂上下頻頻顫動,但不可提鉤,這是鯽魚在試食。待其將浮漂拉入水中後,則迅速提竿將鯽魚釣出水面。為使鯽魚快出水,竿要短要硬,線不可太長,否則,釣到大鯽魚時不能將其立即出水,或在水錶掙扎,或順水拖至身邊,都會弄出響聲,把浮在水面的鯽魚驚走。在一兩個釣點釣到幾條鯽魚後,其他鯽魚會遊走,要補撒點誘倆,隔一會回來再釣。這時,必須再找釣點下釣。用這種方法垂釣,以釣鯽魚為主。但在有鯿魚、草魚等其他魚類的水域,它們也會上鉤。
釣水浮蓮下面的方法
在一些自然水域重或岸邊,水面上覆蓋一片綠色的植物,叫水浮蓮。大片的水浮蓮在光合作用下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所以,水面上氧的濃度高。由於水面被覆蓋水溫偏低,增加了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使鯽魚增強了活力,使浮遊生物繁殖較慢,水面覆蓋層又阻隔了從空中吹落的餌料,所以,鯽魚食物匱乏,常常處於飢餓、半飢餓狀態,造成鯽魚生長緩慢和消瘦。這就給野釣者釣鯽魚提供了有利條件。
(1) 釣點:在長有水浮蓮的水域中釣鯽魚,關鍵是要選好釣點。如何選擇釣點呢?一是水浮蓮中有空隙的孔洞,是最佳釣點,但洞中應無水浮蓮的根莖,水底乾淨,餌鉤必須落到水底,才能釣到鯽魚。二是在水浮蓮的邊緣處未長水浮蓮的明水區,也是好釣點。
(2) 釣具:魚竿宜用手竿、手車竿,硬調,竿長在5. 4米以內。魚線宜用0.1~0.15毫米強拉力的細線,應短於竿身,下釣時才能準確地放入洞內。魚鉤宜用進口的4~5號鉤。鉛墜宜小而重。浮漂宜用「七星漂」3~7粒。
(3) 釣餌:誘館以藥米、麝香米、酒米為佳。這些誘餌能很快地在水中擴散對鯽魚有誘惑作用。鯽魚的視覺很差,但聽覺和嗅覺卻很靈敏,這些誘餌能在昏暗的水中將嗅覺靈敏的鯽魚誘來。由於這些誘餌顆粒小可以增加擴散面,也使鯽魚一下子吃不光,久留不遊走。釣餌以紅蚯蚓、小蝦、蛆等葷餌唱主角。素餌以蠶豆粉、飯粒、麵食等為好。素餌還可以對付小雜魚的幹擾,因小雜魚類對素餌不感興趣。
(4) 釣法:宜走動釣。用誘餌餵窩多餵幾個,來回反覆下鉤,當某個窩子釣上幾條鯽魚之後,浮漂無反應,無魚上鉤時,應補撒誘餌。到其他窩子下鉤之後,再回來釣這個窩子。當浮漂徐徐上冒或下沉時,便是提竿機會。若是鯽魚,便一氣呵成,把它從「魚間」拉到人間。若是鯉魚、草魚等上了鉤,不能採取一般在明水域遛魚的方法,也要一下子把魚頭拉出孔洞,要緊握魚竿,不能讓大魚東逃西竄,纏住水浮蓮脫鉤。待魚精疲力竭時,才把它拉出水面橫躺在水浮蓮上,然後憑藉光滑的魚身將其拖上岸來。那麼今天關於垂釣的分享就先到這裡了,喜歡垂釣的朋友可以一起分享一下自己垂釣的經驗~喜歡這篇文章的不要忘記點個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