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逛博物館的時候,我都懷疑自己的語文知識都還給老師了。簋(guǐ)、鬲(lì)、卣(yǒu)、罍(léi)……這些平時用不到的生僻字,不認識也就算了;但「灰緞地平針繡一路連科團花繡片」這樣的,明明我每個字都認識,為什麼讀下來依舊一頭霧水啊!所以,這些寶貝的名字,為啥動不動就這麼長呢?
讀文物的名字,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來感受下:「清光緒紅色綢繡金雙喜萬字地五彩雲蝠鶴八團龍鳳紋女棉袍」
......想明白怎麼斷句了嗎?
「殷墟婦好墓出土葉脈紋銅鏡」,這個還算簡單。
「彩緞地盤金鋪絨繡高山流水扇套」,求放過!我知道我肯定斷錯句了。
文物取名的背後,大有學問
有的文物,本身就有名字。比如《清明上河圖》、《九霄環佩》,自帶博古通今氣場。這叫「自名」,也就是物品本身有題記或銘文,提到了它叫什麼,這個一般在青銅器和書畫上比較多。比如司母戊鼎是司母戊鼎刻有「司母戊」的銘文;
虢季子白盤的銘文開頭就有「虢季子白乍寳盤[bǎo pán]」;
皿方罍(léi),因器口銘文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yí)」而得名。
平復帖,是因為它開頭寫的「彥先羸瘵[léi zhài],恐難平復」;
沈周的廬山高圖,沈周在落款的第一句是「廬山高,高乎哉」。
其它名字不詳的文物都需要重新進行命名,也叫「他名」。當然,定名也不是隨性子亂定。為了便於文物管理和編目,有著一套嚴格的法則。要求「觀其名而知其貌」,取名要能正確反映文物的特徵,還要具備檢索功能。方便通過朝代、關鍵字來搜索。所以格式一般為「時間+質地+通稱」。時間自然就是文物所屬的年代,質地為文物的材質,而通稱則是從史書的禮樂志、輿服志或者其他文獻中總結出來的名稱。
但是,如果都這麼簡單的話,那文物就會迎來大型撞名現場。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文物取名也要避免雷同。於是,更細節的特徵也要加在名字裡。織繡類文物的特徵定名,往往從質地、工藝、紋飾內容三個方面考量。
了解了這個規則,斷句就容易多了:
紅色綢/繡金雙喜萬字地/五彩雲蝠鶴八團龍鳳紋/女棉袍(質地/綢料上的紋飾/衣服紋飾/通稱)
有時候加入了紋飾特徵還不夠,製作工藝也會被加進去。比如清同治/藍綢地/平金五彩繡/海水江崖九團龍/獸皮裡長袍,其中的「平金五彩繡」指的是一種刺繡工藝。
灰緞地/平針繡/一路連科/團花繡片,其中「一路連科」是因為白鷺與「路」諧音,又繡有一叢「連棵」的荷花,故名「一路連科」,這是紋飾。
瓷器也是遵循著「觀其名而知其貌」的標準來定名的。瓷器特徵,同樣也是包含了釉色、工藝、紋飾等方面。比如這件:清光緒/淡黃地/粉彩/海水江崖桃蝠紋/花口花盆。
在給瓷器定名的時候,有時會碰到多種花紋在一件文物上共存的情況。就像下面這件瓷碗,仔細看,碗的內壁有刻劃的魚藻紋,而外壁則刻著蓮瓣紋。所以這件瓷碗在定名的時候,把內壁與外壁的花紋均指了出來,它就叫:定窯/白釉/刻劃花/內魚藻/外蓮瓣紋/溫碗(窯口/釉色/紋飾所用的工藝/內壁紋飾/外壁紋飾/器形)。
如果遇到造型千變萬化的器物,還得往命名格式裡面加入器型特徵和形制。比如:清乾隆鎏金銅嵌寶番蓮紋海棠式活環耳水仙盆,其命名格式就是時間+工藝+質地+工藝+紋飾+器型+形制+通稱。
於是乎,文物的名字就被這麼懟得越來越長......
當然,在給文物定名的時候,並不是一定非得恪守「死」標準。不然,遇到乾隆這樣亂來的甲方,只一件瓶子上,光釉彩就有17種,同時周身施有10種紋飾並12幅開光吉祥圖案,取名字的人也很絕望啊!你能怎麼辦?
最終,這個被稱為「瓷母」的瓶子取名為「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取這麼個不講究的名字也是被乾隆給逼的。
名字長的厲害,名字短的珍貴
雖然名字長看上去很厲害的樣子,不過文物中其實最珍貴的往往是名字短的。比如戰國水晶杯、四羊方尊、東漢銅奔馬、虢季子白盤等等。
還有的名字短則短矣,念還是不好念的。光看名字就知道,是國寶本寶了。比如銅黿(yuán)、伯梁其盨(xǔ)、婦好三聯甗(yǎn)、古父己卣(yǒu)。
名字短意味著是孤品,不存在競爭對手,也因此往往是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文物的名字短,是因為它獨一無二。名字長,是因為我們不想讓任何一個寶貝,都變成「無名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