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失利,要不要復讀?
最近後臺瘋了,好多好多人圍過來,說沒考好,到底該不該復讀。很多學生志願都還沒填就準備著手復讀了,復讀年年有,但是今年感覺明顯更多。面對這樣的情況,也無法說清好壞,分數線一年比一年高,高分人數暴增.....這些不能說是復讀引起的,但似乎也脫不開一定的關係。
2020年高考成績下來後,就有很多考生陷入了焦慮,最後據報導,在成績過一本、二本、三本線的學生中,分別有5%、22%、42%的學生選擇了復讀。
我說,復讀這件事是因人而異的,的確,有的人復讀一年逆襲上重本,但也有人復讀依舊渾渾噩噩,推脫逃避,不願面對。
考生選擇復讀的原因也有很多:
高分考生,他們多有自己的打算,高考前就有很明確的人生目標,非某大學,某專業不讀。然而,高考或志願填報的失利,導致與夢想失之交臂;
中等生,發揮失常,認為自己復讀一年有提升空間的,希望通過復讀,上一個臺階;
很有潛力的學生,頭腦也非常的聰明,但在高中階段沒把主要精力用在學習上高考失利。
高考後忽然醒悟想要再拼搏一次決定復讀。
差生,希望通過復讀能上個本科。
不要聽信說***家的孩子復讀一年還怎麼樣了,大部分同學復讀效果還是很明顯的,據了解,尤其在縣一級的高中,學校的上線率復讀生佔據了很大一塊。
如果復讀沒效果,也不會這麼多人去選擇復讀了。
@毛毛
高考該不該復讀,每個考生可能都有自己的標準,對於復讀也需要辯證看待,要考慮自身情況進行合理選擇。高考考多少分,這個往往是選擇應不應該復讀的一個因素。
如果高考考的很低,平時自控力也很差,完全沒心思讀書,在高三階段的大小考試中分數幾乎都低於省控線或專科分數線。
這類學生還是不建議複習了。因為復讀不一定能提高很多分數,如果分數過低,複習一年還是考專科,這樣復讀的意義不是太大。
如果考的中等偏上,接近本科或達到一本線但是沒被錄取,建議儘量復讀。這樣的情況下,學生通過復讀,努力一把就可以考取本科甚至考上重點,如果不復讀只能選擇專科,而復讀之後結果截然不同了,所以對於這類考生建議還是要進行復讀。
@蘭藍
從大學的角度來說,畢業於985、211高校和畢業於普通院校,平臺不一樣,在985、211大學,無論從師資力量,科研資源,學習科研氛圍,同學間的層次等等都完勝普通院校的學生;另外,就算是專科和本質之間的差距也是很大的,如果有機會讀本科,肯定不要去讀專科,專科和本科學生的培養模式,思考方法,處理問題的方法都不一樣。
復讀這一年的時間,正常情況下,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比之前那次更高的高考分數,一部分人會考進自己心儀的大學,退一萬步講,就算是沒有考到心儀的大學,可是復讀這一年的時間可以帶給你很多沉澱,可以想像一年的時間,你需要承擔更大的壓力,更加努力的複習備戰,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也是一個很好的沉澱過程,你會變得更加冷靜沉著。
@小花菜
我覺得這個是因人而異的。如果平時成績很好,但因為發揮失常與重本線只相差幾分,這種情況我是建議復讀的,畢竟還年輕。復讀一年雖然辛苦,但盲目將就會後悔一輩子,而且只因幾分之差錯過重本真的十分可惜。
如果是因為實力本來就不行,又或者已經是超常發揮或是正常發揮了,我覺得就不要去復讀了。因為這樣風險太大。未來的變數也非常多。
@好想有隻貓
怎麼說呢,還是不甘心吧。班上很多之前差不多的成績,人家去了好的大學,難道自己就要去一個很普通的學校嗎?也不是偏跟人家比,可明明本可以真的太惱人了。
@擇誠
如果不是翻車,誰願意復讀……既來之,則安之,不困於心,不亂於情,不念過往,不懼將來。
復讀可以讓你多一次高考的機會,讓你有更多的機會進入自己想去的大學,有更多的機會去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復讀,也意味著你要面臨更多更大的壓力,如果這次再次失利怎麼辦?如果還是沒有考上怎麼辦?
你適合復讀嗎
想得到答案,先來回答這些問題:
你高考出現重大失誤了嗎?(高考成績低於模擬成績50分及以上)
你的高考成績是三本臨近二本線或二本臨近一本線嗎?你的心理素質強大嗎?
你看著周圍學霸的成績突然眼紅,突然發覺自己的成績根本配不上自己180的智商,深知自己還有很大的潛力沒有發揮出來嗎?
如果這幾個問題中有一道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復讀的確是一種選擇。
你家裡的經濟條件要求你立刻工作嗎?
你發覺自己智商不夠,的確不是學習的料嗎?
你是那種學習比較佛系,不願意下苦功夫的學生嗎?
你現在一提起高考,心裡就會縈繞一股清晰的毛骨悚然感嗎?
你打心底秉持「讀書無用論」,不懂家人為什麼一定要逼你讀書?
前4個問題,如果有任何一道你的答案是肯定,那麼也許你真的不適合復讀。
第5道題,對很多高三生來說,你現在所堅持的這一理論的確還是自己想法青澀的表現,如果你沒有打心底改變這種想法,那勸你也不要浪費時間再讀一年了。
我建議你選擇復讀的原因,更多是因為對某一樣東西的堅定,或是重大的發揮失誤,而非那個模稜兩可的「不甘心」。對於復讀,你一定能要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你需要面對的是什麼。
復讀這一年不同往年,這一年更苦更累更心酸,你已經不在是應屆生,你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你學習的壓力也應該能夠想到,所以,如果你選擇復讀,各個方面的結果你必須要提前想到,提前考慮清楚。
復讀的成本,遠比你想像的更高。
「有期徒刑」1年
這個「有期徒刑」的概念,來自毛坦廠。在眾所周知的「高考工廠」之一毛坦廠中,高三復讀班的數量基本和應屆生的班數持平,那裡沒有娛樂,每一個學生的時間都被作息表拆解的嚴絲合縫,宿舍裡無法手機充電,除了學習,也找不到什麼可做的了。
毛坦廠附近的文具店叫「好運文具」,酒店叫「狀元酒樓」,超市叫「學府超市」,這裡的學生不光時間被拆解,也被這樣無形的壓力包裹,一年題海後,這裡的復讀生人均可提高100分左右。
復讀班的費用多在萬元以上,毛坦廠附近的普通民辦學校,收費高達4.8萬。
這對於很多普通家庭來講已經是筆不小的費用,而選擇以高考作為孩子命運出口而復讀的家庭,大多數也是普通家庭。經濟上的壓力只是一方面,在高四巨大壓力下朝夕相處的親子關係,也會變得更加緊繃。
最大的壓力和傷害來自自己,網友@奇怪的她 說,復讀與其說是身體上的折磨,心理上的折磨更多吧。每次月考過後,名次表就會貼在大門上,進步多少,倒退多少,明明白白圈出來。可是復讀生的心臟好像比應屆生更脆弱,一次倒退,也是一次暴擊,你會一次次地反問自己:讀真的是好選擇嗎?我是不是浪費掉了這1年的時光。
如果你選擇復讀,你就要準備好承受旁人的眼光,準備好慢慢脫離原有的同學圈子,因為當他們都在討論大學話題的時候,你必然覺得難過和疏離;
如果你選擇復讀,你要準備好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比如第二年高考的題,它可能更有難度,或者競爭者更多;
如果你選擇復讀,你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你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和絕望,告訴自己決定高考成敗的不是有沒有復讀,而終究是有沒有努力。
有同學說,復讀時候每天下了晚修,都要一個人在操場流淚,平復一下情緒再回家,小小年紀就承受這些,可能就認證了那句:在那段黑暗無光的歲月裡,恰是你野蠻生長的時期。
平靜樸素的高中操場,曾釋放了多少學生的壓力
高四,讓自己重新定義自己的可能性,同時也接受自己的不可能性,這可能就是復讀最大的體驗。
復讀的一年,你肯定會遇到壓力
如果選擇了復讀,這兩個字將不再是輕飄飄的紙上談兵,而將具象為時間被分割成無數個小塊又被題目和作業填滿的一整年。
《中國青年報》曾介紹了一位復讀生的日常備考計劃:「每天14節課,作息時間為早上6點20分到晚上10點30分,每周上課六天;封閉式、準軍事化管理;班主任專任專職,全天候督導學生;按入校成績分班,分層次教學;實行周考,月考。周考為單科考試,月考包括學校月考,武漢市統一調考,湖北省八校聯考等。」
除了緊湊的時間安排,自然還有堆積如山的作業。更大的挑戰,則是復讀生相較應屆生所獨有的挫敗感與壓迫感。在這種環境下,復讀生更加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中國社科院心理所教授王極盛曾以北京市4萬名應屆生和復讀生為對象做過調查,結果顯示:復讀生的心理問題比應屆高三生大很多,一半的復讀生有強迫傾向、焦慮傾向。
一天天數日子過完了高四。
哭了無數次,無數次想放棄,無數次數著時間過日子,那個時候,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熬」。每每如此安慰自己:再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只要熬過剩下的日子就好了。當時打定主意,如果還考不好,打死也不會再重來了。
@小歡紫
與辣椒油為伴,認咖啡為友。
感受最大的,就是學來的那些對抗睡眠的偏方。辣椒油是可以拿來抹鼻子的,風油精是可以塗在眼皮底下的,筆頭是可以用來戳大腿的,雀巢咖啡是可以幹吃的。
@擺拍pose
周圍人關注的目光,自己對曾經同學大學生活的羨慕。
有時,打開微信,那些老同學會來問候一兩句,出於好奇問你各種復讀的情況,雖然他們沒有惡意,但是這種問候只能讓自己覺得收到莫名的關注,一句句回復過去,也會覺得很煩。偶爾再打開朋友圈,看到以前的同學到哪裡哪裡旅遊打卡,還有有同學在吐槽四六級的作文題,有人會說周末在宿舍躺屍一天覺得好無聊,有人又秀了一幅最近跟班學的水彩畫……這一切,都與你無關。他們有些煩惱,甚至你也想擁有,但是時候未到。
這時候,人類的悲喜是並不相通的。你哪裡也不能去,只能幹掉桌面上的卷子,然後去食堂給自己加雞腿。
或許,這一年,你需要選擇朋友圈失聯。為了明年你能笑的開心,我想,你的朋友也不會因此埋怨,他們只會為你的堅持點讚!
再次失敗的風險。
這很殘酷,也大有人在。復讀不是定心丸,不是靈丹妙藥,萬一又有什麼不可抗力因素呢?就算覺得自己一定會成功,也不得不考慮這種最糟糕的情況。要想好這樣的結局,自己該何去何從。
政策變化大,各地復讀風險有多大?
高考政策風雲莫測,尤其是最近兩年,高考正處於改革的關鍵期和過渡期,許多政策正在不斷更改和完善。
目前為止,各省市都沒有出臺2020屆高考考生不能復讀的規定,但卻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限制了復讀生的選擇。
比如貴州、雲南、四川等省份已經明確表示:從2020屆高考生開始,省內所有公辦高中不再允許招收復讀生,這意味著這些省份的復讀生只能去民辦高中。
民辦高中的教學質量不敢保證,市面上的複讀機構收費又昂貴,這些都給復讀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同時,不少省份下一屆高考已是新高考模式,各地高考模式不同,2020屆考生復讀,有著劣勢。
新高考背景下,還適合復讀嗎?
你一定要看好,如果復讀,明年的自己是否趕上了改革的下一屆。
明年,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開始高考改革,考生將參加新的考試評價體系。
通常情況下,發揮失常或未能考上心儀學校的考生可以選擇復讀。而今年的考生是傳統高考模式下的最後一屆考生,假如他們選擇復讀,將面臨一個全新的考試評價體系。這種情況下,復讀是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新高考改革對有意向選擇復讀的考生來說,是風險,還是機會?
有關專家建議,2021年高考考試形式變化非常大,考生復讀將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所以復讀一定要非常謹慎。
全新選考模式下考生復讀需全面考慮
如果選擇復讀,考生首先面臨的就是選科。新高考將不再文理分科,語數外之外的三科需要選科,且考試由3科一張卷變成3科三張卷,分數不再是單純的卷面分,而是要跟一起選一門學科的人去排隊,即所謂的「等級賦分」……
有人認為,新高考選科為考生提供了更多個性化的選擇,可以允許避開弱勢科目,對有些學生是有利因素。在中國高教學會《高校招生章程評價》課題組組長張藝執看來,這種情況確實對部分有明顯偏科傾向的學生有利,但偏科畢竟是少數情況,並不適用於所有學生。
在選科帶來變動問題上,精華學校校長廖中揚提供了另外一個視角。他認為,選科對今年選擇復讀的考生來說並沒有影響。「今年文科考文綜的學生,明年照樣選史地政就好;考理綜的學生明年選理化生就好,沒什麼區別。」
但張藝執認為,總體上講,新高考對2020年考生來說是陌生的。以往復讀生的優勢在於考過一次之後,按照原來模式再操作一遍,就會輕車熟路;但明年考查模式是全新的,這時復讀生就沒有什麼優勢可言,甚至困難要更多一些。「其他同學是從高一開始在新模式下適應了三年,而復讀生只有一年的適應過程。」
新的錄取方式並非意味著選擇收窄
與選科模式相對應,高校在錄取方式上也有較大的變革。目前,北京、天津、山東、海南、浙江、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多個省市已經公布了高校招生專業(類)選考科目要求,高校的部分專業設置了必選科目,考生選考科目中須包含這些必選科目方可報考該專業。
這衍生出了一套全新的志願填報模式。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一名班主任張宇庭(化名)總結這種變化:學生原來填報志願是優先考慮學校再考慮專業,而新高考後對專業選擇的優先度更高,更強調學生願意學什麼專業。「學生選的科目,基本上就決定了他們能選的專業的範圍,然後再去考慮學校。」
有考生不免疑惑:由原來的文科理科兩種分類變成「3+3」模式下20種分類,如果選擇了某一種,其他選項對應可報考的專業就與自己無關了,這是否意味著可選擇的高校及專業範圍變窄了呢?這是否成為選擇復讀的一個不利因素呢?
對此,記者諮詢的多位專業人士均給出了否定答案。他們的理由是,對於選考科目為生物、地理和政治的這部分考生,可選擇範圍確實窄了,但這樣選科的只是極少數學生。高校設置選考科目時,很多原來理科專業要求選考物理,很多原來文科專業都要求選考歷史。這樣一來,如果考生選考科目中包含這兩個科目,幾乎大部分學校專業都能填報。
此外,精華學校校長廖中揚指出,實際上高校目前大部分專業沒有必選科目的限制。這就是說,原來有些限制理/文科生的專業,文/理科生也能報了。因此對大多數考生來講,明年可以報考的範圍更大。
等級賦分降低區分度 批次合併改變復讀心態
「卷面分不是最終成績,而是要跟選同一門學科的學生去排隊。」新高考改革後,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個科目設等級性考試,成績按等級賦分。簡單來說,就是對考生的卷面成績進行等級劃分,而後依據考生卷面成績排名所在的等級區間,賦予其對應等級的分數。
等級賦分會導致科目最高分與最低分之間的分差縮小。傳統高考中,最高分100分,最低分0分,每一科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間差100分。而新高考下,根據等級賦分的原則,每科最低分數是40分,最高分數是100分,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間的差距是60分。這意味著區分度有所降低,也會影響到同一分數段的競爭激烈程度。
廖中揚認為,區分度一下降,靠優勢學科拉高分數的可能性就低了,這時對考生來說最關鍵的是補短板。同時他認為:「對於成績偏後的學生來說,跟前面差距沒那麼大,這對他們來說反而是機會。」
新高考還有另外一個大的變動,就是批次合併。張宇庭分析,批次合併之後,本來在一二批次分數線邊緣的學校之間的界限沒有那麼清晰了。以前很多復讀生心態是想通過復讀上一本院校,而明年這個界限消失,對這類考生來說,復讀就沒有太大意義了。
廖中揚認為,批次取消,學校之間的差異仍是客觀存在的。對復讀生來講,就需要更加去考慮學校的質量,而不是僅僅考慮批次。
也有人認為真心想要復讀的話,也可以考慮
2021年新高考對復讀生的影響,可以從考試科目、難度和招生三方面來考慮。
新政考試科目改革:語、數、外三科必考;物理、歷史二選一;化學、生物、政治、地理四選二。新政給應屆高考生多了選擇。而對於往屆生來說,理科就選原來的六科,語數外理化生;文科就選語數外史地政。因此,復讀生完全可以選擇原來的科目參加考試。
科目難度變化主要體現在數學上。數學不分文理科,考試範圍在原理科基礎上刪除算法框圖、三視圖、命題、選講內容。因此,對於理科復讀生來說,內容範圍變小了,難度也可能會降低,理科復讀生有優勢。
雖然高考發生了調改,但是獲取高分依舊是關鍵。如果還想再試一次,新政不是攔路虎,還可以備戰繼續考。
復讀,最需要想明白這些
高分復讀
根據往年數據統計,不少復讀生並非「沒有考上大學」,而是「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這類考生分數往往並不低。作為一名高中班主任,張宇庭不贊成高分復讀。「很多孩子認為自己這一年沒學好或者發揮失常了,但他無法保證明年就不失常。」張宇庭認為,能有好的第一學歷當然很好,但是並不是說一定要把自己未來命運都系在兩天的考試中,這是有風險的。人生的路很長,可以從其他角度做更多規劃。
文科生復讀
新高考模式下,文理科數學不分卷,這樣一來,數學卷和之前的理科生數學卷相比難度要下降,但是跟原來的文科數學卷相比難度會提升。理科學得好的人,在難度有所下降的數學卷子上有優勢。這種情況下,張宇庭建議,文科考生儘量不選擇復讀。
專家提醒
如果要選擇復讀,考生要衡量自己的意志品質,是否足夠堅強、能否吃苦耐勞、有沒有足夠的心理壓力承受力。沒有強大的心理耐受能力的家長和考生儘量不要選擇復讀。 ——張藝執
希望每個考生和家長都能有長遠的規劃。孩子們自身一般缺少規劃意識,那麼家長需要發現孩子的天分和弱點,該順應的順應,該規避的規避,這對家長來說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廖中揚
最後:
復讀,不是失敗者的選擇。復讀,是讓你重新書寫答案的機會。
這一年,你需要去涅槃的自己。不僅僅是分數上的改變,還是自己性格上、觀念裡的東西在變化。自己已經開始學著去獨當一面,去收拾爛攤子,去對自己負責,去爭取什麼。有些人即便復讀失敗,也不曾說過後悔,低谷的自己使勁往上爬,狼狽但是值得。
有哲人說:「一種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所以,在此勸你慎重。
如果已經做了選擇,請不要再躊躇猶豫、患得患失,沒有一種選擇是天生正確或者錯誤的,但你能通過自己來證明這個選擇的性質。
你只能選擇一個方向,也只能看到這個方向的風景,唯一的出路是向前走。別人的意見只能是參考,希望你遵從自己的內心,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選擇權要把握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