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
《紅高粱》劇照
原作者莫言
鞏俐
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後,他的小說成了影視劇改編的熱門。在山東衛視買下《紅高粱》的版權後,該劇一連串發布了導演鄭曉龍籤約拍攝,周迅出演女一號九兒的消息。眼下,曾創作了《中國地》、《沂蒙》等知名作品的女編劇趙冬苓正在為《紅高粱》閉關創作。接受渤海早報記者電話連線時,趙冬苓稱劇本已進入收尾階段。回顧經典電影版的同時,趙冬苓將劇版《紅高粱》的全新看點一一道來。她表示:「莫言先生在原著中表達的精神——張揚人的個性、野性,追求灑脫不羈,這方面電視劇將努力保留。」
兩代名導對陣
鄭曉龍接棒張藝謀
發表於1986年的《紅高粱》是莫言的成名作,作品描寫了抗日戰爭期間,「我」的祖先在高密東北鄉轟轟烈烈、英勇悲壯的人生故事,當時這部作品在文壇引起極大轟動。1988年,據此改編、由張藝謀執導的影片《紅高粱》在第38屆柏林電影節為國人捧回第一座金熊獎。而在籌備《紅高粱》時,片子涉及相關民俗問題,張藝謀把莫言拉進劇組一起聊本子。對於這段和張藝謀的合作經歷,莫言曾回憶:「改編我的作品愛怎麼改,怎麼改,我對張藝謀沒有任何要求。我說我不是魯迅,也不是茅盾,改編他們的作品要忠於原著,改編莫言的作品愛怎麼改,怎麼改。」
2012年年底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傳來,諾獎加冕的光環下,莫言的作品不僅賣到脫銷,代表作改編權的歸屬也成為矚目焦點,最終劇版《紅高粱》的出品資格由山東衛視獲得。在上個月《紅高粱》的座談會上,導演鄭曉龍最終與劇方籤約。這位曾打造了《北京人在紐約》、《編輯部的故事》、《甄嬛傳》等眾多知名作品的導演是圈中的常青樹。不過,首次與莫言謀面,他也是有壓力的。有張藝謀的電影版珠玉在前,能否將《紅高粱》成功改編為長篇電視劇,他心裡也沒底。好在愛人王小平是原人民出版社的編輯,與莫言相識,她和鄭曉龍說:「莫言不是一個特較真的人,你們作品怎麼做,他不會跟你說這個不成、那個不成的,他會放開手腳讓你做。」真正讓鄭曉龍吃下定心丸的是交到他手中的故事大綱。被業內稱為「快手」的女編劇趙冬苓接替莫言之女管笑笑擔任劇本創作,在故事大綱獲得了莫言的肯定後,她馬上投入到40集劇本的創作中去。趙冬苓稱:「鄭曉龍執導的電視劇和電影是不可比的,首先在表達形式上他們不是一個話語體系,電影的長度在100分鐘,它表達了意向、自由的精神,表達人物的個性就好了,電視劇利用長篇幅,去表達人物世界、完整的人物關係、完整的故事。」另外劇版的故事容量有了擴充,鄭曉龍的工作量也不低於張藝謀。
改編中趙冬苓深切地體會到,雖然很多方面都難以達到完全忠實原著,但有一點在電視劇和電影中是「相通」的,「莫言先生在原著中表達的精神——張揚人的個性、野性,追求灑脫不羈,這點是我們努力保留的,希望從精神上能符合原著 。」
靈魂人物「九兒」
江南女子挑戰山東大妞兒
繼公布導演、編劇名單後,《紅高粱》的劇方隨後透露周迅將出演九兒。當年22歲的鞏俐憑藉一張清秀的面孔讓九兒一角深深烙進觀眾的心坎裡,和地地道道的山東大妞兒鞏俐相比,表演上充滿靈性的周迅江南女子的氣息能否撐起這部戲?儘管很多觀眾稱心目中的九兒應該像鞏俐般高高大大,但周迅對自己很有信心:「從演員的角度講,我是去演一個角色,什麼樣的載體不重要。」趙冬苓又是如何看待鞏俐和周迅的這場隔空PK?她告訴渤海早報記者:「周迅看了故事大綱和劇本之後,表示很喜歡,我也不知道誰會演九兒,所以是按照腦子裡的九兒去寫的。」對於後期的創作,趙冬苓稱不會照著周迅創作角色,「她也想突破自己,誰願意演一個之前演過的人物呢?」至於外界將鞏俐和周迅放在一起比較,在趙冬苓看來,所謂的山東大妞不見得人高馬大。「大膽地說一句,鞏俐走上國際被稱為巨星,其實她演《紅高粱》的時候還是個大學生,臉龐非常青澀,這點和電影也很符合,《紅高粱》中九兒的角色特別的清純。但電視劇裡面的九兒完全不是這樣,她敢愛敢恨,做了很多大膽的事情。人物性格、命運和經歷複雜得多,更需要演員的爆發力。我相信周迅的演技和外形都不是問題,演員的內心和表演功底,她對角色的熱愛是最重要的。
和影片一樣,電視劇的故事主要圍繞九兒和餘佔鰲展開,趙冬苓介紹:「電視劇有40集,40分鐘一集的話,整部戲要1600分鐘,莫言先生原作有6、7個故事,字數上看30多萬字不算少,但很多東西沒辦法用到電視劇中,所以要擴充增加主要人物的故事。和電影不同的是,這次故事的著重點從餘佔鰲身上挪到了九兒身上,以九兒的命運為主線去構建我們的故事。」之所以如此安排,趙冬苓稱:「市場是一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九兒的人物架構是最早定好的,勢必要以她為故事和人物關係的中心點。從她出嫁以前講起,大量的故事圍繞她構建了大量人物關係。」
九兒的人選公布後,誰能成為姜文之後餘佔鰲的扮演者,成了觀眾心中最大的問號。據傳不少新生代知名男星正在猛練肌肉,報名參加《紅高粱》的試鏡。眼下,趙冬苓筆下的餘佔鰲已成型,從中不難看出扮演者的年紀要比姜文年輕一個等級,「他特別富有生命力,劇本還描寫了青年時期他的成長、發展的道路,從靠力氣吃飯的精壯青年變成土匪、他和九兒的愛恨情仇、他如何走上抗日的道路……劇中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劇本改編異同
最終九兒還是犧牲了
莫言筆下的高密是一片充滿生機的土地,茂密的高粱地、黃黃的土地、充滿血性的漢子、一壇壇烈酒,電影《紅高粱》的景象定格在「50後」、「60後」一代人的腦海中。莫言筆下的高粱地生根在山東高密東北鄉,電視劇和電影的取景地一樣選在高密。寫劇本前趙冬苓專程跑去當地採風,「東北鄉這個地方是經過藝術化的,《紅高粱》莫言是照著高密的人寫的。這次採風給我的收穫很大,和當地人包括莫言的親屬聊天、交談,給我很多認識和啟發。熟悉當年事情的人少了,莫言是聽當年的老人說的,我是跟著莫言出生的鄉鎮上的農民去的現場。」
此前在《紅高粱》座談會上,莫言曾坦言希望改編能吸引現在的觀眾。趙冬苓稱,經典的場景和結局,觀眾依然能在劇中看到,「結局九兒一樣是犧牲了,餘佔鰲去打仗,送餅時她叫鬼子打死了。這點忠實於原著,但又不會像電影那樣處理得很簡單,我們會做更多的文章。」
談到劇版中餘佔鰲和鄉民的抗日故事,趙冬苓表示:「抗日的篇幅在整部劇中佔的比例不會太大,大概有20%吧。在這塊創作時我放慢了速度,寫得比較慎重。主要是反覆地想怎麼去寫,這群活得風風火火的人如何抗日的,把這部分作為他們人生中最輝煌的部分處理。我希望扎紮實實地寫出來,起碼做到核心故事不雷人。讓觀眾覺得,這群人合乎情理地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到此這個故事也就結束了。」影片中,新娘的大紅嫁衣、紅色的高粱地,向人們炫耀著這片土地上旺盛的生命力。對於電視劇的色調,趙冬苓也留了個懸念:「這需要導演來定,按我們的拍法不會像電影那樣野。依我個人的愛好,希望電視劇拍得賞心悅目一些。就劇本我和導演做了很多溝通,相信鄭導在這方面會處理得更好。」(渤海早報記者 崔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