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酒文化生生不息傳承了幾千年,隨著對外開放,越來越多的外國酒類開始流入中國市場。不同國家的酒文化在此相遇,交流,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於是八大烈酒就此產生了:威士忌酒、龍舌蘭酒、金酒、朗姆酒、白蘭地酒、伏特酒、白酒、清酒。
什麼是烈酒?
首先烈酒就是高濃度的烈性酒,也叫蒸餾酒,由於蒸餾過程中提取的餾分不同,有時分為「頭曲 」、「二曲 」或「二鍋頭 」等。蒸餾製酒法是酒類製法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也是酒類發展的一大領域。
為什麼人們越來越喜歡喝洋酒了呢?
一、開放性的國際交流社會
洋酒文化已經滲透到了全世界,可能不喜歡喝酒的人不知道烈酒是蒸餾酒,但耳目共染,聽的多了,為了不與時代脫軌自然會去了解。對外開放的政策,讓各國的酒文化得以交流。戰爭也是很大一個原因。其實這些國家早就在上世紀打開了國際市場,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四處徵戰,早已把英國的文化帶到全世界。隨著酒類變得繁多,人們的可選性也就多了起來,每個人都有好奇心,都會去嘗試接觸新鮮事物。
二、飲用場合
酒背後是食譜,食譜背後是文化。中國白酒是獨一無二的烈性餐酒(韓日用於佐餐的燒酒普遍度數低於38度,因此排除),喝酒必配菜,不適合純飲。同是烈酒,伏特加、威士忌和白蘭地等都不是餐酒,而是純享型的飲用酒。中國白酒目前為止依舊是存在於大小宴席下,並不適用於直接飲用的飲酒習慣。在國外的電影與生活裡,人們會拿著一杯威士忌加冰或其他的模式來一邊說話,一邊飲酒以此彰顯高貴。不是因為這個方式過分,而是人們的生活中,這些酒可以扮演著我們國家「咖啡或奶茶」的角色。各種模式下的飲酒,讓喝酒可以高貴或親民。其實只是一種生活方式。
而在中國,無酒不成席已成一種宴請標準,至於生活?還是選擇其他更實惠,更輕鬆的吧。
三、雞尾酒文化
洋酒的可調性非常廣,單單一種酒就可以調製幾十種甚至更多,因為加的材料和使用的手法不一樣,味道和口感非常具有豐富性。而白酒的品評和研發生產體系,不支持調配雞尾酒,導致絕大多數產品本就不適合加入其它物質。我有試過即使是在白酒裡加一小片的檸檬片,白酒的味道也會變臭!曲藥的香味基本上可以讓所有的水果香變臭。隨著時代的更新,夜店文化也開始崛起,相比飯桌上的規規矩矩年輕人更鍾愛夜店嗨皮的氛圍。所以,白酒很難進入酒吧類市場,而在大部分國家,酒吧才是烈性酒的主要消費場所。
四、文化差異
烈酒,通過其核心成分乙醇對神經先揚後抑的刺激,可以給飲用者帶來精神上的獨特感受(興奮、麻木、幻覺……),可以說是以實物方式存在的精神類產品。這樣的東西會出現在很多與精神情緒有關的活動當中,並自然而然的同文化逐漸融為一體,無論是口感習慣、飲用方式還是使用場合,從而成為獨特的文化代表。白酒的香型分類,就不單是產品差異,更是區域文化差異,大部分重度飲用者更習慣飲用當地酒而特別排斥其它香型(無論價格高低),這就是一種基本的歷史傳承和文化習慣。
作為一種個人消費品,白酒的全球普及度,可為中華文化和文明對他國人群的影響力參考,半精神類產品的特性帶來文化傳播的可確定性及穩定性,尤勝於其它大部分商品。個人認為,能真正走向世界的白酒,必定具備包容的文化特徵,從生產環節就要融合全球先進理念,比如竹炭過濾過的白酒,必定會適合更多人的口感要求。日本威士忌能奇蹟般地在全球愛家心中佔據相當地位,就絕對不是「抵制」和「反對」的功勞。
所以並不是說白酒口感方面不好,而是因為白酒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