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小巷現百年藏書樓 陳寅恪張大千是常客(圖)

2020-12-08 搜狐網

  成都春熙路旁小巷裡 有座百年藏書樓 

  走進賁園這座藏書樓,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就像穿越一段幽靜的歷史,探尋一段鮮為人知的傳奇。在我們這座城市,還有多少這樣的建築、這樣的處所,擁有一段與眾不同的歷史,等待我們去發掘,去品味,去回憶。或許是一座年代久遠的建築,一個家族的老宅,一面長滿青苔的城牆,一尊靜默的雕塑。

  我們想要做的,就是找到這些充滿韻味的地理坐標,挖掘它們極具特色的人文故事。親愛的讀者,如果你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人文地理坐標,如果你知道一段隱藏在它們身後的傳奇,那麼請撥打我們的熱線———86612222,讓大家一同分享。

  地理發現檔案———

  建築:賁園

  歷史:近百年

  地址:和平街16號

  故事:曾藏書30萬卷,陳寅恪、顧頡剛、張大千等文化名人是常客。

  大隱隱於市。賁園———一座擁有近百年歷史的私家藏書樓,藏身於成都鬧市,卻鮮有人知道它的傳奇。

  嚴韻嘉已經很久沒有去賁園了。65歲的他,每天還是在青羊區西二巷一間辦公室裡,忙著處理各種公事。這位老人和這座百年藏書樓有著不解之緣。賁園的第一任主人名叫嚴雁峰,嚴韻嘉是他的重孫。

  4月14日上午10時許,天空飄著淅瀝的小雨。嚴韻嘉撐著黑色雨傘,沿竹林巷拐至和平街,沿著16號幽靜的過道步行一段距離後,隔著鐵門,就看見深藏於院子盡頭的賁園。嚴韻嘉向門衛借來鑰匙,打開鐵門,帶記者走進這座藏書樓。

  書庫建在花園中,系楠木結構,高大寬敞,外石,通戶牖,為石庫狀

  ———陶亮生

  百年藏書樓 隱於小巷深處

  和平街距離春熙路僅800米,就在這條長約200米的小巷子深處,有一座很不起眼的灰色建築,淹沒在高樓林立的幽巷中:磚石結構的二層小樓,有些殘破的屋簷和門窗,以及四周生長的雜草,都在提醒人們,這是一座充滿歷史韻味的老宅。

  這就是賁園———民國時期的私家藏書樓,裡面的藏書在四川乃至全國都佔有一席之地。在近百年的歷史中,賁園的藏書規模曾達30萬卷,比寧波的天一閣還要多;這裡還留下了顧頡剛、陳寅恪、張大千等人的身影。

  「我都很久沒來看過了。」嚴韻嘉踱步走進院內,抬頭看了看賁園的二樓,用手摩挲著老宅的磚石,喃喃自語。四五歲時,嚴韻嘉和夥伴們常在附近玩耍。如今,曾經的小孩早已過了花甲之年,如梭時光令他感嘆,唯一沒變的就是賁園,「雜草比以前多了,也更冷清了。」

  賁園兩側,依偎著兩棵二十餘米高的銀杏樹。鬱鬱蔥蔥的綠葉籠罩下,滿是灰塵和雜草的賁園更顯出一種滄桑。經歷了百年風雨,賁園現在早已書去樓空,但它獨特的書香氣息,卻不曾被淹沒。

  賁園是一座石庫狀的建築,長約二十米,寬約十米,整個建築的風格中西合璧、大氣厚重。基座的大象和祥雲的浮雕已經風化,斑駁的青磚灰瓦也越發陳舊。書庫中部的大門為滿月形門洞,上方纏繞著肆意舒展的藤蔓。二樓為西式建築特色的小陽臺,上端有一匾額,用隸書題著「書庫」二字。由於年代久遠,匾額暗淡失色,表面翹起片片漆皮,「書庫」二字雖清晰可辨,但也斑斑駁駁。

  賁園牆體有50餘釐米厚,屋簷下修有腰簷。書庫四周都開有小巧精緻的方形窗戶,所有窗戶都裝有隔水板,二樓窗戶上還設有氣窗,這都是考慮得很細緻的防潮防曬措施。

  雖然從未進入過賁園,但嚴韻嘉說起它卻是如數家珍。當年嚴家前抵和平街,後到桂王橋西街,嚴府原址為三國時期蜀國大將趙雲的府邸,又名子龍塘。府內有三個大花園,翠綠的竹林環繞四圍。賁園還有一層地下室,是為讓書庫恆溫而挖的。陶亮生(民國時期教育學家)曾這樣描繪過賁園:「書庫建在花園中,系楠木結構,高大寬敞,外石,通戶牖,為石庫狀,周圍種植銀杏、幽篁,冬暖夏涼,清新雅潔。」

  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

  ———黃宗羲

  藏書為樂 十載建成賁園

  算起來,嚴韻嘉是賁園主人的重孫。對於近百年前的歷史,這位65歲的老人很多都沒有經歷過,只能向大他12歲的大哥請教。

  賁園的主人是陝西渭南人嚴雁峰。清雍正年間入川,他開拓鹽業致富,儲文獻,弘揚儒學,終成藏書大家。嚴雁峰曾就讀於尊經書院(四川大學前身),所學甚廣。甲午戰爭即將爆發之時,他正在北京準備參加科舉考試,買了一大堆圖書後返回四川。

  路過西安時,聽說有人準備出賣1000多部書籍,嚴雁峰毫不猶豫地花錢全部買下。此後,他再未踏入官場半步,而是潛心收藏古書,並以此為樂。到了晚年,他甚至變賣自己經營多年的鹽業,用所得的數萬元巨款購書。

  數年時間,嚴雁峰的藏書就高達115000多卷,為了更好地保存這些書籍,他把書運到大慈寺一帶暫存之後,買下和平街的景勳樓,將其改造為賁園。之所以用賁園這個名字,就是取了「賁」字「氣勢旺盛、高起來」的意思。

  賁園是按照皇家檔案館皇史宓設計的,修建時間長達十載,一直到1924年才落成。當時賁園四周銀杏參天,花木掩映。書庫四壁有通氣孔,使庫內空氣流通,板壁上加一層鐵皮,不讓溼氣侵入。書箱和書櫃都採用上等楠木、檀木和香樟做成,十分精緻。

  嚴雁峰去世後,其子嚴谷聲花了兩年時間,請人徹底整理書目。對於書籍的保護,他也花費了很大的心血。據嚴韻嘉的大哥嚴韻謨回憶,當時祖父僱了三個人,專門看守書庫裡的書籍。家人如想進入書庫,必須得到嚴谷聲的同意。

  賁園對蟲蛀、水漚、黴爛、發脆、脫頁斷線等都有完備的預防設施。每年春天,嚴谷聲都會僱人翻書,具體工作就是坐在書庫內不停地翻動書頁。翻書是為避免蟲蛀和溼氣的浸潤,避免書頁生黴、發脆。嚴谷聲專門請文盲來翻書,因為他們不識字,不會停下來看書,只顧翻。

  雖歷經戰亂,屢遭橫禍,亦不屈不撓,寧舍萬金,不棄一卷

  ———嚴谷聲墓志銘

  寧舍萬金 不棄一卷

  今年清明節前,嚴韻嘉和大哥把祖父的墳遷到銀杏園,並刻上他們撰寫的墓志銘。其中有一句話,道出了書庫兩代主人的藏書精神:「雖歷經戰亂,屢遭橫禍,亦不屈不撓,寧舍萬金,不棄一卷。」

  嚴家父子窮畢生精力,傾萬貫家產,矢志搜集古籍文獻。近至成都,遠至北京、南京、天津,乃至日本的書商,一旦有了珍貴的善本、孤本,都千方百計聯繫賁園,把書送來。

  凡藏書者,無不以收藏孤本和善本為榮耀,而賁園所藏的許多善本一向為藏家所羨慕。《夢溪筆談》是北宋時沈括的名著。民國時,人們知曉的最佳版本是宋朝的宋乾道本,但這個版本有一定的缺失。到了明朝時期,出現了內容更為完備的馬元調本,歷代收藏家皆苦覓而難見蹤影。這本海內珍本即為賁園所收藏,共計30卷。

  此外,賁園還藏有孤本宋版《淮南子》《淳化閣雙鉤字帖》,顧炎武的手稿,以及曾國藩的來往信札及用兵的山川地圖。

  到了上世紀40年代,賁園所藏書籍已達30萬卷,經、史、子、集四部皆備。其中,善本(含孤本、手抄本)逾5萬卷,自刻書籍木板3萬多片,全國兩千八百餘縣縣誌具備無遺,居當時國內私人藏書之冠。

  據嚴谷聲的墓志銘記載,抗戰勝利後,孫科要求嚴谷聲將藏書作價兩百萬元出讓,並許諾讓他出任國史館顧問,美國哈佛大學也出價五十萬美金收買嚴氏全部藏書,日本文祿堂也以高價收購地方志及四川城鎮戶口簿籍,但均遭嚴谷聲拒絕。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通過邵力子致函嚴谷聲,對他收藏和整理古籍的事業表示敬重。1950年,嚴谷聲將這些保存完好的典籍悉數捐贈給國家,由四川省圖書館妥善收藏。

  雖然有著輝煌的過去,但賁園主人的後代們和藏書再無後緣。嚴韻嘉的大哥嚴韻謨退休前在四川大學教授電子課程,現定居北京。二哥嚴韻柯則在西安的輸變電站工作,而他的三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也無一人繼承祖父的藏書工作。

  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滄桑,如今的賁園早已是物是人非。只有那靜靜躺在省圖書館倉庫裡的30萬卷書籍,證明賁園曾經的輝煌。

  無爵自尊,不官亦貴。異書滿堂,其富莫京

  ———于右任

  藏書樓裡 那些名人的身影

  讓嚴韻嘉自豪的,除了賁園的藏書,還有當年來過賁園的名人。

  30萬卷豐富的藏書,使得賁園成為當時人們進行學術交流的寶地。許多文化名人都到賁園來找尋資料,汲取知識。據嚴谷聲的墓志銘記載,當年張大千、章士釗、顧頡剛、陳寅恪等人,都是賁園的常客。

  著名書畫家張大千是嚴谷聲的摯友。1935年,嚴谷聲與張大千在北京相識。這時,嚴谷聲收購了不少書籍,還有許多古代名畫和文物,兩人因此建立了深厚友誼。

  「七· 七」事變後,張大千來到成都,隨行的有家眷、弟子及僕人多達40餘人。嚴谷聲連夜騰出20多間房屋接待他們,還把讀書的小客廳安排為張大千的畫室,甚至為他做了張楠木畫案。張大千的《西園雅集園》《楊妃戲貓圖》等作品均是在賁園完成的。賁園也是張大千從敦煌臨摹壁畫歸來整理寫生、加工素材的主要場所。

  書法大家于右任和嚴谷聲也是摯交,他和張大千一起長住賁園。葉聖陶、張寒杉、謝無量等名流,都是賁園的常客。

  嚴家大院曾經住了一百多口人,賁園的藏書高達30萬卷。如今,古雅的宅第被一道鐵門隔開,只有參天的銀杏樹陪伴著它。和平街上的居民們只知道這是一座老舊的建築,很少有人了解那段遠去的歷史。

  4月14日,當我們準備離開時,小雨已經停了。嚴韻嘉收起雨傘,鎖上鐵門。走出16號大院之前,他回頭看了一眼鐵門內的賁園,不知道自己下一次來是什麼時候。成都商報記者 梁凡 攝影 徐群冠一  

相關焦點

  • 張大千書信中的《溪岸圖》
    1936年夏在北平「春華樓」飯店,拜張大千為師,「茀存」即大千師所賜字號。1955年蕭允中響應國家支援西北建設的號召,移居寧夏靈武縣梧桐樹鄉,曾任靈武市書畫家協會主席、寧夏文史研究館館員等職。  其父蕭靜亭是琉璃廠「吉珍齋」古玩店經理,也是書畫鑑定家張大千、劉九庵的好友。他除了在北平推銷張大千的畫作,還經常陪同大千賞畫、聽戲。
  • 古越藏書樓:中國封建藏書樓時代的終結
    原標題:古越藏書樓:中國封建藏書樓時代的終結  據文獻中記載,中國最早私人藏書樓始於北魏,在此後的1000多年中,相繼出現過幾千座藏書樓,其中有一定影響的達1000多座。中國藏書樓的規模、歷史和功績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獨具特色的,它們對於中國古代典籍的收藏、保護、乃至古文獻的研究、校勘、刊布發行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百年一修 走進「蛻變中」的嘉業藏書樓
    日前,走進南潯古鎮景區的嘉業藏書樓
  • 張大千故居:遺世獨立的南方「佳人」
    張大千偶爾植樹,故居門口的一棵大樹就是張大千當年親手所種。    大千故居建成於張大千新婚不久之時。張大千先生是一位全能畫家,無論是山水科,花鳥科,還是人物科,他都信手拈來。而在人物科中,大千先生一輩子畫得最好、畫得最多,並且樂此不疲的,當屬美人圖。古今中外的美人他都喜歡畫,而且都能畫,而他本人的一生也從不缺美人,曾四度娶妻。成都的這所故居,便是他與成都俏佳人徐雯波結為連理後的新居。
  • 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亮相上圖!去看看四百年來,字裡行間的東西方...
    上海圖書館首次以館藏外文文獻為對象的主題展覽 「文明互鑑: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藏珍稀文獻展」今天拉開帷幕,這也是上海圖書館連續16年推出的年度館藏精品文獻展,展覽通過徐家匯藏書樓收藏的104種珍稀文獻展示中西文化交流歷史與內涵,以「文明互鑑」為視角,展現「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的歷史進程;體現近代上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
  • 命運岌岌可危 誰來拯救中國藏書樓?
    據史料記載,中華大地曾有過數以千計的藏書樓,隨著歲月變遷,世事滄桑,除少數幸運兒外,現留存於世寥若晨星的藏書樓命運大都岌岌可危,有的因城建規劃需要拆遷,有的因無錢修繕處於瀕危,也有的被挪作它用或屢遭變故不知身世幾何,……我們為曾擁有燦爛的藏書文化而自豪,卻不得不為藏書樓的現狀而羞顏。
  • 百年皇家藏書樓病危告急 寧波文瀾閣開始大修
    正門塵封多年,外牆上標的是「文瀾茶閣」,門前被改建成停車場;二樓,曾經以《四庫全書》而聞名的藏書庫房內只留下了幾隻黑漆書櫥
  • 專家提出拯救中國藏書樓 弘揚優秀藏書文化
    專家提出拯救中國藏書樓
  • 他是歷代兩江總督中藏書最多的一位,晚年專門修了藏書樓
    歷代兩江總督都是有大才能的人,而這其中有一位人,在任兩江總督這個位置上沒有給人留下特別的印象,但是卻在藏書方面,成了歷任兩江總督最多的一位。他是誰呢?他就是梁章鉅(1775—1849年),這個人是清代經世派名臣,曾兼署兩江總督。他學識淵博,著作等身,在著書、刻書、藏書方面的貢獻非常突出。
  • 上圖講座上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與市民見面
    熱鬧繁華的徐家匯商圈一角,佇立著一座白色小樓——徐家匯藏書樓。昨天在氣象博物館舉行的「文明互鑑: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掠影」講座上,慕名而來的人們穿越時空,通過徐家匯藏書樓的珍藏史料與百年前的古人「交流」:早在100多年前,上海的先賢們已經開始翻譯歐洲幾何學和美術著作,中國第一本百科全書也已出現;外國人眼中的孔子像,加入了他們的諸多主觀想像……上海之所以成為上海,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百年最關鍵。
  • 《中國藏書樓》出版
    本報北京1月6日電國家圖書館、中國圖書館學會、遼寧出版集團共同主辦的「《中國藏書樓》出版座談會」今天在國圖舉行。任繼愈、李學勤、來新夏、白化文、安平秋、蕭東發等一批首都文化名人和姜德明、田濤、宋平生等當代藏書家濟濟一堂,針對《中國藏書樓》一書的出版展開座談。
  • 《倥傯的鄉愁·張大千》成都特展受熱捧
    《倥傯的鄉愁·張大千》成都特展受熱捧  【解說】正在成都博物館新館一樓舉行的特展——「倥傯的鄉愁·張大千」,自開展以來好評如潮,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30萬人到場參觀。作品背後折射出的大千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策展人孫凱先生致力於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拳拳赤子之心令無數觀眾為之感動。
  • 走進南潯—嘉業藏書樓遊記
    先來介紹一下藏書樓嘉業堂藏書樓,隔溪與小蓮莊毗鄰,是劉鏞孫劉承幹於1920年所建,因清帝溥儀所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而得名。嘉業堂藏書樓,規模宏大,藏書豐富,原書樓與園林合為一體,以收藏古籍聞名,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私家藏書樓之一,系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解放後,原書樓主人捐贈給浙江圖書館,現為公共圖書館和旅遊景點。
  • 「倥傯的鄉愁」成都特展 張大千先生「魂歸故裡」
    人民網成都7月26日電 「我完成了先父臨終前的重託:太老師——張大千先生終於魂歸故裡!」7月22日,四川成都博物館新館內,捧著大千先生多年的畫稿,背負著一代宗師對故鄉眷戀的重託,61歲的臺灣孫凱先生激動地說。 孫凱的父親孫雲生是張大千的弟子,孫凱與大千先生一同生活了八年,體會到「太老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真摯的熱愛和對故鄉深切的懷念。
  • 大風堂(成都)今日揭幕,張大千張善子部分真跡首度曝光
    由四川誠義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與天津張善子、張大千藝術研究會聯合舉辦的《紀念大風堂建立九十一周年暨(成都)揭幕儀式》今天上午在成都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川、臺灣和海外部分大風堂弟子,張善子、張麗誠、張文修、張大千昆仲四人的後代,北京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董必武研究會(籌)美國北美畫院成都市文聯、內江張大千紀念館代表等參加了揭幕儀式。
  • 近60幅張大千作品在成都杜甫草堂展出
    中新網成都4月28日電 (霍潺 伊西科)漫步在古木參天的千年詩聖草堂庭院,欣賞著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難得一見的水墨書畫,這個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成都人可以在杜甫草堂享受一次豐富的文化大餐。  今天下午, 由四川省文物局、成都市文化局主辦,四川省博物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承辦,川內八家博物館聯辦的「回眸張大千」作品展在成都市杜甫草堂博物館書畫美術館隆重開幕。
  • 紅樓公共藏書樓 昔日老影院 今天藏書樓
    今年4月試運營至今已接受圖書5.8萬冊紅樓公共藏書樓 昔日老影院 今天藏書樓對很多工作生活在北京的讀者來說,位於西城區西四的紅樓電影院承載著太多關於電影的美好文化記憶。在今年世界讀書日,紅樓公共藏書樓正式開啟入藏模式,一個季度過去,今年7月23日,其正式敞開大門,歡迎每一位讀者在其中享受閱讀的快樂。說到書店或者閱讀複合空間,讀者朋友都很熟悉了。那麼何為公共藏書樓呢?
  • 被稱學術神話的陳寅恪,學識有多廣,從他的藏書就能看出
    在學界陳寅恪被稱為「學術神話」,「教授之教授」,莫說是現在人對他頂禮膜拜了,就算是當時的很多大拿對他也是十分敬佩。同學兼好友吳宓曾評價說「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中國最博學之人,梁啓超則評價他說「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攻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 聽韋力說說那些藏書家與藏書樓的事兒
    日前,久負盛名的藏書家韋力再次來到浙南訪書會友,並在溫州舉辦了講座 ,名為「多少藏書家具在,姓名不逐暮雲空——藏書家和藏書樓的故事」,樂清日報全媒體記者參加了活動並聽了講座。
  • 天一閣:中國古代藏書樓的典範
    從石室金匱到寺院藏書,從官立書院、私家藏書樓到公共圖書館,幾經更替,歷史嬗變。現如今,作為真實意義上的藏書樓已所剩無幾,而寧波的天一閣則歷盡滄桑,以其特有的意志力保存了下來。此外,範欽注意對藏書的保護。藏書樓的命名及其建築形制均寓「以水制火」之意,有強烈的防火意識,同時採用芸香闢蠹、英石吸潮、曝書去溼等手段和措施來防蟲防潮,天一閣的藏書至今還徹新如初。   範欽的藏書理念也不同於一般的藏書家唯宋版是珍,而是厚古及今、經世致用。他從實踐出發,收集各類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