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問到在用的音樂 App 時,
現在的大家一般都只會給出兩個答案:
網易雲、QQ 音樂。
這兩款音樂app,互為競爭對手多年。
雖然各自優勢不同,
但是都牢牢把握住自己用戶的心。
就網易雲而言,
它一直以「情懷」「有歸屬感」吸引了大批用戶,
而網易雲歌曲的評論區,
由於裝載了太多人的情緒和故事,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也是一個「吸引點」。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不同的人對同一首歌的共鳴點也有差異。
用網易雲聽歌,點開評論區已經屬於本能行為。
聽歌的人偶爾靈光一閃寫出金句,
看評論的人被金句感動並點讚,
而高頻的互動又吸引那些有創作能力的人繼續創作。
這個過程有點抱團取暖的意思,
解決的是人最根本的心理需求——「孤獨感」。
用戶在網易雲中有了情緒的出口,
這也是網易雲當時區別於其它音樂app的原因之一。
【 網易雲怎麼利用這些評論?】
早在2017年,網易雲就看準了這一「用戶痛點」,
網易雲和杭港地鐵合作發起了活動《看見音樂的力量》,
他們從四億網易雲音樂樂評中提取點讚數最高的5000條,
再人工篩選出來85條評論印在海報上。
篩選出來的用戶原創樂評,確實句句戳中人心。
評論節選
1、我喜歡我望向別處時你落在我身上的目光;
2、你那麼孤獨,卻說一個人真好;
3、當你覺得孤獨無助時,想一想還有十幾億的細胞只為了你一個人而活;
4、一個人久了,煮個餃子看見兩個粘在一起的也要給它分開!
5、我從未擁有過你一秒鐘,心裡卻失去過你千萬次;
6、校服是我和她唯一穿過的情侶裝,畢業照是我和她唯一的合影。
這樣一場讓用戶有著極大參與感的營銷活動
當時在社交網絡上廣泛刷屏出圈。
杭州本地用戶爭先去跟自己喜歡的評論合影打卡,
外地的用戶在網上大呼「什麼時候在我的城市也搞一個?」
知乎上關於「最觸動的熱評是什麼」的問題,
在當時也是被各個知乎er爭先搶答。
【 網易雲怎麼變網抑雲了?】
網易雲的評論區一直是大家分享感受的平臺,
不少網友金句頻出,不少還能被小編當作寫文素材。
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評論區開始跑偏。
有些人為了搶個「熱評」的名頭,開始故意拉人眼球。
甚至有些人拿「抑鬱」當做賣點,去搶熱評。
無論是什麼歌曲,總能被強行「抑鬱」
任何曲調的歌,都能被創作出一些深夜傷痛文學。
隨便一首民謠都能成為了抑鬱的重災區。
評論風格大概是這樣:
於是,網易雲被玩梗的網友「改名」了。
網易雲變成了 「網抑雲」
隨著「網抑雲」的逐漸破圈,
網絡上玩梗的網友也越來越多。
網友教授如何對付「網抑雲」被網友輪了幾萬轉。
抖音、B站玩網抑雲梗的up住也不計其數。
播放點擊量都極高。
當一個熱點開始火爆之後,
總會出現不同的聲音。
很快,就有網友也圍繞著「網抑雲」這個梗開始爭吵。
一方認為自己只是在玩梗,
另一方覺得是對真的有「抑鬱」情緒的人的傷害。
網友的爭論也使得這個話題不斷升溫,
當圍繞一個品牌出現一個「熱點」時,
對品牌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
如果順利接下這個「熱點」並消化,
也是給品牌賺了一次宣傳流量。
【 網易雲怎麼對抗網抑雲?】
坐不住的網易雲終於回應了!
網易雲推出了「雲村評論治癒計劃」
這個計劃中有一個新功能,
在一首歌的評論區,對著一個評論雙指合攏,
就可以給評論者送去一個抱抱,
被抱抱的評論者也可以收到抱抱提醒。
好像真的就是兩個人擁抱了一下,
短暫地互相安慰,片刻地互相溫暖,
然後說了聲再見。
不得不說,這是對近期的"網抑雲"事件最好的回應。
沒有跟著流行去玩搞笑梗,
而是直接表達:「我們相信每一種情緒都是真的」
從用戶角度來說,
這種帶情感的交互體驗不僅形式新穎,
還能讓用戶覺得自己的情緒得到了尊敬。
從品牌角度來說,
此舉不僅可以消滅由於「網抑雲」帶來的負面影響,
贏得了一波用戶的好感,
還借了這波流量告訴大家,
「網易雲永遠都是那個走心的網易雲」。
小編作為網易雲的老用戶,
也曾在夜晚被網易雲的音樂治癒過,
我們把平時不敢說的話打在網易雲的評論裡,
目的是想把自己的那份感情找到寄託的地方。
既然「抱抱」功能已經上線了,
希望大家以後在想「笑笑」之前,
可以想到「每一種情緒都是真的」。
願網易雲能成為大家的「網愈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