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俑是喪葬中明器的一種,是用以陪伴死者的一種象徵。漢代陶俑以其高超的藝術價值和重要的歷史價值著稱於世,是了解漢代社會風貌的重要材料之一。漢俑是中國古代陶俑製作的一個高峰,題材多樣,技藝高超,具有多種時代特點。漢俑的歷史價值不僅體現在對雕塑藝術的影響上,還反映了當時漢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真實面貌和人民的精神狀態。
一、 漢代陶俑概述
1、陶俑的引入與淡出
俑是喪葬中明器的一種,是古代先民為死者製作的殉葬品,用以陪伴死者的一種象徵。奴隸社會時期常有「人殉」的習俗,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陶俑這種文明的方式代替了活人殉葬成為了主流。「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高度發達,奴隸社會的逐步解體,出現了俑殉現象,即用俑代替活人來殉葬。秦獻公元年,秦國首先廢除了人殉制度。」俑殉代替人殉,大大的解放了生產力,對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意義。漢唐時期,俑殉更是進入了一個高峰期,數量之大,水平之高,前所未有。明代時期,由於造紙術的日臻完善,紙質明器開始大量投入使用,較陶俑相比更加的方便快捷,至此,陶俑才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2、陶俑種類劃分
陶俑大體上可以歸為三類:人物俑、動物俑和鎮墓俑。人物俑可分為兵馬俑、儀仗俑、樂舞俑、侍俑和狩獵出行俑五種;動物俑分為家禽俑、家畜俑和猛禽俑三種;鎮墓俑最常見的有武士俑、天王俑和十二生肖俑等。從色彩釉色上,又可分為無色的素釉、上彩的彩釉、施釉的釉陶、釉陶彩繪、鉛釉陶和三彩等。秦代的陶俑以始皇陵最為出名,漢代以楊家灣兵馬俑最為著稱,唐代的十八陵更是體現了唐朝盛世的雄偉氣象。陶俑種類繁多,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社會風貌的精彩縮影,為研究古代社會生活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
3、漢代陶俑的考古發現
漢代陶俑的發現較為普遍,目前全國範圍內在河南、陝西、四川、山東和河北等地均有發現。考古上將其劃分為三個時期:西漢早期(漢朝建立至漢景帝末年)、西漢中晚期(漢武帝時期至更始帝被殺)和東漢時期。西漢早期的陶俑包括陽陵陶俑、楊家灣陶俑、安陵與霸陵陪葬墓陶俑、徐州北洞山與獅子山陶俑等。西漢中晚期陶俑除建國前在西安、洛陽等地出土的外,建國後還出土了山東濟南無影山樂舞、雜技、宴飲陶俑、河南濟源泗澗溝漢墓陶俑、河北邯鄲彭家寨陶俑和河南洛陽西漢墓彩繪陶俑。東漢具有代表性的陶俑有四川成都市天回山東漢崖墓出土的擊鼓說唱俑和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灰陶持鍤男立俑等。西漢陶俑的出土地點多為當時的政治中心——長安、洛陽一帶,而東漢時,陶俑的製作中心開始向四川境內的成都平原轉移,同時,其藝術形態逐漸世俗化,呈現出多種多樣的眾生色彩。
4、漢代陶俑的時代特點
(1)規模大,數量多,出土地點集中。漢代陶俑,目前所知西漢多出土於陝西西安、鹹陽一代漢代帝王陵區、江蘇徐州地區與河南洛陽一帶。東漢時期逐漸向四川發展,多出土於成都平原。這些隨葬陶俑,大多發現於隨葬坑內,包括帝後陵墓和王公大臣陪葬墓兩類。規模大,數量多,具有巨大的考古價值。如陽陵陪葬坑俑,現已發掘2000餘件,總數可能逾萬件。楊家灣漢墓僅為大臣陪葬俑,卻出土了2584件。這些考古發現的地點集中,其原因大多因為關中一帶屬秦漢都城所在,王公貴族等社會地位顯赫的人頗多,為其厚葬提供了有利條件。(2)陶俑多以軍隊的面貌出現,作為其殉葬儀仗的象徵,漢代陶俑多以軍隊形象出現,顯然是受到了秦俑的影響。漢在多方面均襲秦制,自然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效法。漢代的兵馬俑具有強烈的儀仗性質,是王公貴族地位權勢的象徵,具有很大的享樂成分。同時,對匈奴的連番作戰和對西域的開通也是導致漢代陶俑在題材上多為兵馬俑的原因。漢代兵馬俑以楊家灣漢墓陪葬坑出土的彩繪陶俑最為精彩,分為騎兵俑和步馬俑。俑身彩畫紅、白、綠、黃、紫等各色服飾,有些人俑還著有黑色鎧甲。馬俑彩畫韉子和轡頭,毛色有黑、紅、紫、白等,有的站立,有的昂頭似在嘶鳴。騎俑呈握韁繩和舉器械的姿態,大部分的馬和騎俑背上都有不同的數字記號。漢代陶俑體型較小,大多為真人的三分之一,但其軀體基本結構及比例大多十分合理,因此俯視時更加生動,極富藝術感染力。(3)塑造吸收楚木俑製作的方法,技藝高超,風格多彩多姿。楚木俑的製作多為模製,統一製作出身體和頭部,然後再對身體衣飾、面部表情進行細部加工。這種製作方式在把握對象真實比例的基礎上,將寫實與寫意相結合——姿勢形體一致卻面貌不同。這種製作方法,既突出了軍隊威嚴整齊之氣氛,又擺脫了呆板之感。(4)漢代陶俑隨葬制度化:漢代陶俑,多出土於帝後與王公大臣陵墓的隨葬坑中,象徵著墓室主人生前的等級與榮耀。雖然按目前文獻記載,漢代並沒有明確的喪葬物品的規定,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發現一些規律。從陶俑的規格來看,大多為人體高度的1/3左右,如陽陵陶俑高60釐米,楊家灣兵馬俑平均高度為56釐米,霸陵立俑高53-57釐米,安陵陶俑高44-46釐米。從埋葬方式來看,大多在墓室周圍,以隨葬坑的形式出現,而墓室內部卻不見大規模的陶俑出現。陽陵、楊家灣、安陵、霸陵都採用這種方法。隨葬坑的分布也有兩種類型:一是在墓室周圍修建俑坑,二是在墓室外圍,挖一環形俑坑帶。這可能也是一種等級、身份的顯示。(5)陶俑題材日趨廣泛:漢代早期陶俑以兵馬俑和侍女俑最為常見,而中晚期後,伴隨著社會發展、喪葬習俗的變化,人們更加注重對日常生活場景的再現。墓室結構多為東西耳室、東西側室和主室構成,耳室一為馬廄,一為倉房,側室則為餐室和客廳,後室是墓主的棺槨所在,完全仿照現實生活在地下重現。因此,涉獵的題材日趨廣泛,不僅有從事各種舞蹈、體育、競技、娛樂的人物,還有各種動物和日常器物。各種題材的陶俑,為研究當時的社會風貌和生活場景提供了珍貴的資料。(6)追求對神韻的塑造:漢代陶俑軀體比例縮小,不如秦俑寫實,但是卻及其注意對神韻的塑造。陶土的粗糙與製作手法的簡潔決定了陶俑寫意的風格,造型簡潔拙樸,氣運流轉生動,具有強烈的衝擊力。如成都天回山擊鼓說唱俑,「他笑臉可掬,額際的皺紋也都堆著笑;他笑口大開,上排牙齒全部暴露出來了;他的笑眼眯縫著,雖小,但感染力很強;至於他高興得右腿平伸,腳掌心向外,五個腳趾對準了觀眾,完全是超出了常態,使人們不但沒有感受到癲狂,而是感受到了興奮。」毫無疑問,匠人對於陶俑神韻的把握細緻入微,極富藝術感染力,匠心獨運的設計展現其技術之高超,造詣之深厚。
5、與秦俑的比較
從功用上來說,漢俑和秦俑都是貴族體現身份象徵的隨葬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風氣與喪葬觀念的反映。但從外部形態、塑造手法和題材內容上均有所不同。(1)外部形態不同:猛武與纖巧。秦俑在總體氣勢上給人以「大」、「真」、「多」的鮮明印象,以真人為模特塑造,因此其身高、形態、表情都十分真實具體。工匠通過對眉、眼、唇、鬍鬚等刻畫,著重表現了戰士們機智、勇敢、猛武剛健的性格特徵,體現了秦軍的威嚴與氣魄。而漢俑僅為真人1/3大小,高者68釐米,矮者僅45釐米左右,但是其軀體基本結構及比例大致符合客觀事實。雕塑者對其適當的藝術處理,使得漢俑體型雖小,但比例適當,纖巧生動,局部的刻畫更加入微,表情的描繪猶有神韻。(2)塑造手法不同:寫實與寫意。秦俑陶塑風格是具體的、寫實的,它是秦朝軍隊的縮影,是一種藝術性的再現,體現了戰士們旺盛的戰鬥精神,給人以威武莊嚴的印象。秦俑的描繪細膩,強調了對面部表情的刻畫,每個士兵的外貌都被如實的記錄下來,軍隊的形態也如實再現,為研究秦國軍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而漢俑則以寫實為主,兼有寫意的風格,承襲了南方楚文化俑的特徵,在某些細節上處理草率,著重表述意境美。這些俑的形象眉清目秀,身姿輕巧單薄,同秦俑雄渾的氣度截然不同。(3)題材內容:單一與多樣。目前發現的秦俑多為兵馬俑,而漢俑除此之外還有各式的人物俑、動物俑和鎮墓俑。漢俑題材廣泛,涉獵領域豐富,運用「以形寫神」或「以神寫神」的手法,將人物最具代表性的一剎那記錄下來,描繪出人物的精神與個性,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同時東漢時期,陶俑開始關注勞動人民生活,向世俗化方向轉變。雜技俑、歌舞俑、說唱俑的出現,從題材上大大拓寬了以前的單一限制,生活情趣更為濃厚,民間藝術更加燦爛多彩,使時隔千年的現代人依然能夠到這些漢朝人民的淳樸氣息,猶聞其聲,猶觀其容。
二、漢代陶俑的價值及影響
1、美學價值:(1)漢俑藝術風格流變:漢代是中國古代陶俑藝術發展的第二個高峰,從資料上看,種類繁多,除了傳統的男女侍俑外,還有武士俑、騎馬俑、文官俑、武官俑、歌舞伎樂俑、百戲俑等,此外陶畜禽俑在漢代大量出現,如馬、牛、羊、豬、犬、雞、鴨、鳥等。後世所見的各種陶俑在這一時期都已基本出現。西漢前期陶俑的製作明顯繼承了秦代注重細節刻畫、明快洗鍊的寫實風格。如楊家灣漢墓中發現的兵馬俑群,出土時的彩繪陶俑有騎兵和步兵俑等,具有整齊劃一、工藝精良、塑造精美的特點。而陽陵陶俑則生動的反應了「文景之治」時期社會生活崇尚簡樸的風氣。這兩批陶俑都明顯表現出了官府作坊陶俑製作的特徵。西漢中後期,陶俑的製作則完全擺脫了官府手工作坊風格的束縛,呈現出一種新的風貌。陶俑取材更加廣泛,反映追求享樂的各種陶俑以及表示地主階級富有的女婢和家畜形象普遍起來。人物的塑造注重內在神韻的刻畫,人物形象生動活潑,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生活情趣。總體藝術風格粗獷豪放,注重追求簡潔明快的動態美。東漢陶俑藝術在繼承西漢風格的基礎上,又將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種寓巧於拙的藝術風格。東漢對陶俑形象的塑造,不刻意追求形體比例的準確和細節的精雕細琢,而是通過大輪廓剪影式的雕塑形式來表現塑造陶俑的內在神韻。同時,東漢陶俑的題材更加廣泛,逐步趨向世俗化發展。(2)漢俑藝術特點:漢代陶俑具有形式多變、應物象形、氣韻生動和鄉土氣息的特點。它涉獵領域豐富,具有多種題材和類型。同時由於此種藝術範式的普遍性,工匠無意間便可創造出佳品,其具象塑造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漢俑帶有強烈的寫意風格,往往寥寥數筆,便輪廓已出,氣韻靈動,仿佛如在眼前。由於西漢中晚期後逐漸向世俗化演變,因此以民間風貌為題材的陶俑便為其增添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鄉土色彩。(3)擊鼓說唱俑:一提起漢俑,就不得不提起1957年出土於四川成都天回山的東漢擊鼓說唱俑。這件陶俑富含濃鬱的民間氣息與地方風貌,反映的東漢時期高超的雕塑藝術水平,已經成為東漢陶俑的一個標誌性作品。陶俑上戴幘,額前有花飾,袒胸露腹,著褲赤足,左臂環抱一扁鼓,右手舉槌欲擊,作擊鼓說唱表演,神態詼諧,動作誇張,將這位「說唱藝術家」的現場感覺表現的淋漓盡致。它反映出東漢時期塑造藝術的成就,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不僅是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傑出作品,也是中國曲藝藝術發展史上重要的實物資料。(4)對現代雕塑的影響:漢代陶俑重神韻而又高度誇張概括的浪漫主義手法對中國雕塑產生了深遠影響,是中國現代雕塑突破西方雕塑壁壘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漢俑藝術手法簡潔明快,具有強健而旺盛的生命力,是傳統雕塑的一個高峰。漢俑運用獨特的形式語言,憑藉細膩的情感和嫻熟的技術,讓人感受到無法在西洋美術中體會到的東方寫意的單純美。漢俑通過立式和浮雕的形式,不僅傳達了原型的自然美,更傳達了作者本身的內在情緒與心理狀態,這份領悟非技藝能夠彌補,非得作者自己的修身養性,才能達到這個地步。漢俑的美,美在古樸、稚拙,美在大氣、雄渾,美在節奏、韻律,美在率真、自然,它的寫意風格展現了獨特的魅力,無疑是當今雕塑藝術學習的典範。
2、歷史價值:(1)體現兩漢社會風貌——政治、經濟、文化的完全展現。自春秋戰國到秦代,中國一直處於動蕩之中,群雄割據,戰爭不斷,百姓顛沛流離。直至西漢初年,中國社會終於結束了長期的戰爭狀態,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經濟得到恢復。漢朝統治者奉行的「無為而治」政策和休養生息、重農抑末的主張,促使國家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繁榮和武帝時期的昌盛。強大的經濟後盾為厚葬提供了可能性,同時也為大規模的陶俑製作提供了可能性。兩漢時期的俑,是在秦俑的影響之下發展起來的。秦俑是君主主義中央集權體制下的產物,是表現統治者威嚴的主要象徵。因此,西漢早期的俑多以兵馬俑為題材,表現統治者高貴的身份與崇高的榮耀。漢俑與秦俑相比體型較小,這也是漢代崇尚簡約的風氣所致。「文景之治」後的陶俑題材逐漸廣泛,引入了眾多表現享樂生活的雜技宴樂俑,體現了漢王朝的強大、貴族生前的窮奢極欲和死後厚葬的風氣。東漢時期的陶俑逐漸世俗化,開始關注社會的各個階層,是研究當時社會的風貌的重要材料。這個時期的陶俑氣韻生動,神情自然,體現了人民隨和的心理狀態、淳樸的社會風氣與自然的生活氛圍,極富情趣與生命力。從藝術角度來看,它不僅刻畫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更是昭示了歷代人們對於美的理解,通過歷代陶俑,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各個時代雕塑藝術發展的水平和時代審美風尚的演變。(2)支持漢俑厚葬的內部原因:「視死如生」的人生理念。漢代人崇尚「視死如生」的人生理念,認為死亡不過是到了另外的世界,因此吃的、用的、住的也要和生前一樣,生前享受什麼,死後也要享受什麼。漢墓結構多為東西耳室、東西側室和主室構成,耳室一為馬廄,一為倉房,側室則為餐室和客廳,後室是墓主的棺槨所在,完全仿照現實生活在地下重現。因此陶俑作為生者侍奉死者的替代品,自然被漢人廣為使用。漢墓出土的陶器中,不僅有陶俑,還有大量的陶罐、陶壺、陶盆陶灶甚至陶房屋、陶豬圈,一切與生前相同。這種「視死如生」的人生理念促成了厚葬的社會風氣,也促進了漢俑藝術的豐富多彩。漢朝皇帝常常將國家收入的1/3用於陵墓建設,其厚葬風俗的盛行可見一斑。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崇信節儉的漢文帝陵墓中也會隨葬大批的陶俑。(3)兵馬俑軍陣的發掘:進一步完善古代軍事研究。目前漢代兵馬俑中比較著名的是楊家灣兵馬俑和徐州獅子山兵馬俑。楊家灣兵馬俑布陣嚴整,表明漢代已採用騎兵、步兵、車兵相互配合作戰的戰術。楊家灣陶俑坑分為南北兩組排列,形成前後兩條線的兵力。這種排列有利於陣勢的隨時轉換,充分發揮了各個兵種機動作戰的優勢,與秦代軍陣組合十分相似。兵馬俑軍陣的發掘,完善了漢代軍陣布置排列、軍事理論、兵種組合以及武器裝備等資料,對古代軍事的研究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漢代陶俑別具一格,題材廣泛,靈韻生動,風格多彩多姿。雖與秦俑相比,不如其雄渾、大氣,但卻將以楚木俑為基礎的寫意風格表現的淋漓盡致。漢俑出土量大且集中,為研究漢朝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是中華歷史中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