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看到了六力學校官方平臺公布的小升初錄取信息。意外的是,一直被看好的六力學校,這次居然出現241個空餘學位,這可真是個「新鮮事兒」!
近幾年來,武清的私立學校一直都是香餑餑。按照往年的慣例,武清地區約有45%的家庭會選擇私立學校,學位一位難求。
六力學校去年在武清第一年招生,小編本不看好這所新學校,但是去年招生的結果是六力的小學、初中、高中學生爆滿。據說2019年通過中考進入六力高中的學生,中考成績最低的是420分的藝術生,大多進入六力的學生,中考成績在480-530分。落戶武清一年整,六力學校也是踏踏實實,在武清家長圈中口碑並不差。
搖號前,小編一直關注武清當地的網絡媒體對四大私立校的搖號預測,六力的人氣指數低於雍陽,但是與英華相差無幾。
今年武清區小升初民辦校的報名人數大概有近5000人,佔全區小升初人數(大概11000人)近一半。英華報名人數558人,招生240人,錄取率43.01%;雍陽報名3893人,招生540人,錄取率13.87%。
這意味著,有318名報考英華的學生和3353名報考雍陽的學生無法如願進入填報的學校,也就是說,武清至少有3671名報考私立學校的學生不得不被分配到片區上學。
作為一名「吃瓜」小編,對今年小升初搖號有自己的一點看法,對於武清搖號搖出的這件「新鮮事」兒,也想發表一下自己的拙見。
搖號政策一出,基於個人興趣,我便開始研究「公民同招」這個新名詞。顧名思義,「公民同招」就是公辦學校和私立學校一同招生,以維護良好的招生秩序和教育生態。
天津市不同的區有不同的公民同招政策。
比如,河西區可以填報3所公立校和3所私立校,按照不同順序填寫志願。學校首先從第一志願填報該校的學生開始錄取,如果第一志願的學生錄取完畢,招生名額未滿,可以從第二志願填報該校的學生中繼續錄取,第二志願仍未錄滿,則從第三志願填報該校的學生中進行錄取。對於學校來說,每個志願錄取後仍有剩餘計劃的,按照志願順序依次錄取,最大限度地給到有意向的學生被錄取的機會。對於學生來說,填報多個志願,有更多選擇教育資源的機會,進入適合自己的學校。
和平區小學畢業生公辦初中志願必須填滿,民辦初中數量不限,學校同樣按照學生的志願填報順序進行錄取;
南開區的學生可以填報1-6所學校,也採用志願錄取的方式;
河北區的學生可以從公辦和私立校中選3所學校,填報志願進行錄取;
紅橋區的學生可以選1所,也可以選2所,進行志願填報。
不過武清區的政策有所不同,只允許學生選擇1所私立學校,如果沒被這所學校搖上,那就只能到片區上學。相比其他幾個區,武清區的政策把「選擇權」變成了「賭運氣」。
就好比高考的時候,第一志願上不了北京大學,可以在第二志願選天津工業大學,或者在第三志願選擇天津農學院。總不至於第一志願沒考上,就不能上大學,而是只能被逼著不情願地去上個高職吧!被剝奪了選擇權的孩子,是不幸的。
(截圖自騰訊新聞)
話說回來,民辦學校是國家教育資源的有力補充,也是中國教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教育公平的前提是為家長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讓家長擁有更多對教育資源的選擇權。作為一位關注教育民生的知識青年,武清搖號的這波操作有待商榷。
很多選擇私立學校的家庭,看重的除了私立學校的教育資源、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管理方式,還有更實際的需求。今年報名英華的,84%是外省返津人員;報名六力的,74%是外省返津人員。這樣的家庭有很多需要學校提供住宿,必須選擇寄宿制學校。
如果這些家長沒有選擇教育資源的權利
他們的孩子誰來照顧?
小升初搖號揺出了「新鮮事兒」,六力有了二百多個空餘學位;如果那三千多個沒揺中英華、雍陽而又亟需上寄宿制學校的孩子卻不能上六力,那可真是武清區的一件「怪事兒」了。
來源:武清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