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還說古人迂腐?古人的智慧讓你望塵莫及!

2020-12-10 李氏閒談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思想觀點,蘊含了我國上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雖然其中有很多封建時代的迂腐思想,但也有無數古今通用的人生智慧。先輩們用自己的實踐幫我們進行了驗證,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很多的彎路。《論語~學而篇》主要講述了學而時習之、自省、君子務本、禮等問題。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亂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這句話表面的意思說得是忠孝方面的問題,實際上,對我們看人接物也有著深刻的借鑑意義,它告訴了我們一種看人的基本道理:看人不能看表面,不要只看一個人說什麼,更要看他做什麼,怎麼做。

一個人說自己多仗義,別人遇到問題他就往後躲,無論他說自己多麼高尚,都是一個自私的人;一個人雖然平時話不多,但總是默默的幫助別人,雖然表面看不出這個人的好,但他肯定是個善良的人;一個人嘴上說的跟你關係如何好,遇到問題就找不見人,肯定不會是你真正的朋友。

巧言令色,鮮仁矣。

大家生活中都有感悟,那些總是花言巧語,對所有人無比熱情的人,很多時候並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和善。那些平時不怎麼說話的人,關鍵的時候可能會幫你一把。古人「言之不出,恐躬之不逮也」,正因為怕自己說出來的話無法做到,所以不怎麼說,只要說出來的必定盡全力去做到。那些說得天花亂墜的人,因為說的太多,不說本身就是客套一下,沒有打算去做,即便去做,隨便說出來的大話又有多少能夠真正做到?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每天反省自己,就像我們經常說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生活中,很多人都已經意識到,如果沒有經常反省自己的習慣,會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的問題,即便能夠做到自己想做的,也可能會多走很多彎路。每天反省自己,無論是寫日記還是在頭腦裡思考,可以讓自己及時發現身上的不足,幫助自己不斷改進現有的生活狀態,對實現人生的目標有著極大的幫助。

先王之道,斯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

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做事要懂得的變通,不能做什麼事都一個標準,更不能一刀切。現實中,我們很多人的生活就跟我們寫東西一樣,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是一個處理套路。雖然能夠「一以貫之」是儒家一種很高的境界,但這只是對人生的總體態度而言。現實生活是多種多樣的,只有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才能達到最好的後果。就像你跟健談的人接觸和跟安靜的人接觸方式不能不一樣,對待長輩和對待同齡人也不一樣,做任何事都需要找到最適合的方式。

相關焦點

  • 《論語》中的古人智慧對現代企業管理的指導意義-序
    《論語》中的古人智慧對現代企業管理的指導意義-序出世修心 入世憂民 我看到的論語故事-12學而篇(十二)從立意要寫一點關於《論語》對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工作的指導意義和實例的東西,到現在已經很久了。到了讀大學的時候,經常翻看《論語》,發現很多的事情,尤其是人生中遇到的疑難雜症,孔老夫子早都已經做過研究和開示,看完覺得心裏面很多的問題豁然明朗。於是一方面慨嘆於前人的智慧,一方面有感於老夫子的「好古不作」,一心只想鑽研領會。再到後來,自己不斷地去將現實生活中的實例與《論語》中的理論去比對,也可以說是略有感悟。
  • 《論語·學而篇》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說[yuè]:同「悅」,內心的歡悅。 ▲遠:遠方。包含空間和時間,通過書籍與古人對話交友。▲朋:志同道合為朋。 ▲樂[lè]:快樂。「悅」和「樂」,是謙謙君子之道。【學而思】本章作為《論語》開篇首章,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歷來有各種解讀,就不一一敘述了,談一談自己的理解。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看似簡短的幾個字,卻包含了人生自我修煉的三大要素:「學、時、習」,「學」是學習,學知識、學禮儀、學做人、學做事。 「習」是見習,實踐。
  • 論語新解:「學而篇」三句格言,蘊含儒家教育理念、格物致知思想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是《論語》的開端。而《論語》殊不簡單,是儒家思想的精華。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從更深遠的層次,結合每個人的人生閱歷,去儘可能地展開無窮無盡的想像力,充分理解。畢竟,聖人之言,怎麼深刻解讀,都不過份。
  • 品讀《論語》中古人智慧,體會儒家經典思想含義
    品讀《論語》中古人智慧,體會儒家經典含義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為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是用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古人對論語的推崇之極。
  • 不可小覷的古人智慧
    不可小覷的古人智慧風光 歷史留下的,都是人類智慧思想的結晶,我們所說的古人是指那些偉大的思想家,他們的思想也許超越了時代,或者時間的限制,成為人們品行作為的定理,大家所要學的古人的東西,是好的品性和思想
  • 國學經典之論語,學而篇 之七,言而有信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說明《論語》在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在中國歷史上,《論語》一書被那些主球理想人格並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的讀書人是奉為經典。從古至今,它對普通百姓的思想和文化起到潛移默化的改良作用。甚至影響到普通人的言行舉止。
  • 被誤解的「飽暖思淫慾」,如果你知道下一句,方能感悟古人智慧
    俗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可能不像《詩經》、《論語》等典籍那麼高大上,但俗語都是古人千百總結來的智慧,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流傳的過程中就可能失傳,很多俗語我們只記得上半句,不知道下半句,但往往下半句才是整句的精華所在。
  • 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當今再學論語是否還有現實意義?
    當然,《論語》作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內容涉及人類生活的很多方面,包括如何學習,如何做人,如何交友,如何孝順父母等多個方面,還包括為政時如何安民興邦等重要問題。所以,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其實《論語》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對我們現代人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
  • 國學經典之論語,學而第八篇送上 過則勿憚改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說明《論語》在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在中國歷史上,《論語》一書被那些主球理想人格並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的讀書人是奉為經典。從古至今,它對普通百姓的思想和文化起到潛移默化的改良作用。甚至影響到普通人的言行舉止。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以學拉開孔門的大幕,彰顯學在孔門中的位置。設立仁為最高的精神目標,以學問的方式追求至道,創萬世師表,開立學門,大批量地為社會培養人才,敦化社會風氣,有志的君子因之而獲得立身處世行道的理論依據和道義支持,這都是孔子的貢獻,也是《論語》以學而開篇的宗旨。
  • 古人也寫黃段子,說一說不正經的古人
    你印象中的古人是什麼樣的?是正襟危坐,寬袍大袖,不苟言笑,一張嘴就之乎者也嗎?其實不然。人分三六九等,木有花梨紫檀,古人也不例外。古人不正經起來連我們現代人都望塵莫及,有很多古人是非常好玩的,要是穿越到現在做短視頻,估計帶貨能力不次於李某柒。今天來聊聊不正經的古人。首先出場的是一個帝王,大名鼎鼎的商紂王。說到商紂王,很多人的刻板印象就是他是一個暴君。
  • 《論語》- 學而篇
    我想為你分享雙語版《論語》的《學而篇》,雖然高中時也在語文課上學過《論語》,但是當時的理解僅限於字面,隨著年齡和人生經歷的增長,再讀《論語》,又有了新的啟發,我也把學習《論語》的筆記分享給你,希望我們可以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受到梁冬的加持,受到孔子的加持,讓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 《蘭亭集序》古人望塵莫及,70後作家仿寫一篇,是不知天高地厚?
    估計在場的41位名士都想不到,這篇序文後來會成為書法界、文學界的瑰寶,一傳就是1600多年。自晉朝後,它就是王公貴族爭搶的對象,遺憾的是現在不知所蹤。且不說原帖的價值,便是那唐代書法家馮承素的臨摹本,現在都藏於故宮博物院,成為了瑰寶。一篇字數不算太多的駢文,為何有這麼珍貴?
  • 為什麼幾千年前的古人能寫出奇書,而更智慧的現代人還很難參透?
    然後,在這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前後,就流傳下來了許多在後人看來堪稱傳奇的著作,比如題主所說的《周易》,還有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論語》,被後世列為禁書的《商君書》,天下兵法皆出於此的《孫子兵法》,隱世傳奇人物的《鬼谷子》,黃石公的《素數》,大道之源的《道德經》,凡此種種,在現在看來都堪稱是難得一見的奇書,別的不說,最起碼後世這幾千年來也沒有多少能夠與之相比。
  • 《論語·學而篇第一》2.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18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注釋】①《詩》三百:《詩經》中共收詩歌305篇,三百隻是舉其整數而言。②蔽:概括。【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多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 現在的這些東西,都是沿用古人的智慧,看看你家有嗎?
    本篇文章由史家之談獨家發布,歡迎大家翻閱往期內容~現在的這些東西,都是沿用古人的智慧,看看你家有嗎?大家好,這裡是史家之談,小編每天都會為大家奉上更多更有趣的新鮮八卦趣事,如果你也對此感興趣的話,那就動動手指點下關注吧~據傳說看完本篇文章點讚轉發分享後的小夥伴們不僅是走上了人生巔峰,並且迎娶了白富美,還一帆風順,工作順利!
  • 古人的智慧,讓你受用無窮
    究其根本,則是成語裡蘊含的古人的智慧仍然啟迪著當代人。意思是讚揚仲由已經有了一定成就,但還沒到精微之奧的最高境界。後來「登堂入室」一詞就被用來形容學問或技能由淺入深,達到高深的地步;也比喻學藝深得師傳。這個成語蘊含著古人對於不同學習階段理解的智慧。要是把「登堂入室」理解為從大廳進入內室,或是進入人們的家裡,這是欠妥當的。
  • 冰冷的武器,古人的智慧,還有什麼是古人想不到的?
    冰冷的武器,古人的智慧,還有什麼是古人想不到的?這恐怕不見得;再者說將士們戴的頭盔為什麼有的有紅菱,有的沒有紅菱?難道是將軍帶的頭盔才有紅領?士兵戴的頭盔上沒有紅菱?這個好像專家還沒有做出專業的解釋。在這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戰場上的士兵們的頭盔上都有一根類似於避雷針的東西,拿著根針是用來幹什麼的?難道真的是用來避雷的?這恐怕不見得吧,而且為什麼要在打雷的天氣作戰?
  • 都說古人要學四書五經,你知道都有哪些嗎
    今天要發的是一篇科普文,就跟大家科普一下,古人要學習的《四書五經》都有哪些。首先先來說四書,四書包括《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論語》,一部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古人曰「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地位之高,影響之深遠,我個人最喜歡論語中的一句話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愛乾淨的古人用什麼來洗澡呢?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寒冷的冬天都要為了省柴火挨凍,其他時節浪費柴火一直燒水這顯然不太可能,你說拿一大鼎一邊燒水一邊洗澡這也不現實,那豈不是直接煮熟了嗎。對你沒看錯就是平時我們說節約用水,用淘米水衝廁所的那個淘米水,根據古人的實踐發現,淘米水的妙用不止是洗菜,它還可以去灰塵。家家戶戶要做飯,家家戶戶都有淘米水,即實用又環保,作用好還便宜,家家戶戶用得起,日常生活必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