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漢簡 從貝格曼掉落的那支鋼筆說起

2021-01-17 蘭州新聞網

1

20世紀30年代初,由中國、瑞典、德國、丹麥等國人員組成了西北科學考察團,瑞典人貝格曼的《考古探險手記》記錄下了發現居延漢簡的情景:「坐落在一個強侵蝕山頂的烽燧和旁邊房屋廢墟下面,我發現有院牆的痕跡。當我測量這個長方形牆體時,鋼筆掉在了地上。當我彎腰撿鋼筆的一剎那,意外發現鋼筆旁有一枚保存完好的漢朝硬幣——五銖。於是,我開始仔細四處搜尋,不一會兒發現了一個青銅箭頭和另一枚五銖……第二天從最東邊開始挖掘,很快就發現了窄條的木簡。這個發現使我激動不已。我們帶著極為興奮的心情又開始四處搜尋起來。果然,不一會兒就找到另幾塊保存更好的木簡。其形狀大致與斯文·赫定在樓蘭古城找到的寫有一篇手稿的木簡一樣。斯坦因也在甘肅西北部和新疆發現過這種東西。」

就是這支無意中掉落的鋼筆,引出了居延漢簡的發現。貝格曼甚至還注意到一個「非常有趣」的老鼠洞:「裡面有稻草、絲綢碎片、碎繩子和削下來的碎木頭。很明顯,在寫了字的木簡不必保存時,就用簡便方法把有字的表面削掉再重新寫字。」他還戲稱這些被老鼠拖回去的木簡碎塊,構成了一座屬於老鼠的小小「圖書館」——用一句中國俗話形容就是:老鼠拉木屑,大頭在後頭呢。

考察團的考古學家中還有中國的黃文弼。黃文弼曾在樓蘭土垠遺址發現漢簡七十二枚,而貝格曼則在居延地區掘得漢簡一萬多枚,這是有史以來出土數量最多且內容十分重要的一次重大發現。

2

居延隸屬河西四郡的張掖郡,漢代不僅在此先後設置了居延縣,還修築障塞烽隧,設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屯兵駐守。這一萬多枚漢簡就是當時管理和駐守此地時留下的歷史檔案。

居延漢簡由新簡和舊簡兩部分組成,人們習慣將20世紀30年代出土的稱舊簡,70年代出土的叫新簡。新簡舊簡共有三萬多枚,大多發掘於金塔縣境內肩水金關、大灣城、地灣城等漢代烽燧遺址。

居延漢簡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漢代社會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技、法律、哲學、宗教、民族等許多領域,它不僅記錄了居延地區的屯戍活動,而且還保存了一批從西漢中期到東漢初年的官方文書,這些都是研究漢代歷史的珍貴文獻資料。

居延是匈奴語。匈奴曾經有一個叫作駒衍的部落在此遊牧,因而得名。駒衍即氣候溫暖、水草豐美之意。還有說,居延即是駒衍之意。也是說這裡水草豐美,適於牲畜繁殖。後來漸漸演變成了居延。

因漢代居延為匈奴南下河西走廊必經之地,遂沿弱水岸築長城接酒泉塞,成為歷代屯兵設防重鎮。後置居延縣,為張掖郡都尉治所。

3

唐代出現了大量的邊塞詩,唐代詩人李白自稱是漢將軍李廣之後,其詩:「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苦戰竟不侯,當年頗惆悵。」表達了渴望像先輩那樣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唐代詩人王維任監察御史時,於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奉使途經居延,寫下《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詩中的「長河」即居延海。

大灣城位於金塔縣天倉鄉北十餘公裡處黑河東岸的沙磧戈壁上。西北與地灣城隔河相望,由外城、內城和鄣三部分組成,系漢代建築而後西夏、元各時期增修。外城、內城圍牆僅剩部分殘缺牆基,外城東南角有一漢代烽火臺。北牆遺蹟中段殘存一望樓。內城位於外城的東北部分,有數座殘缺墩臺和房屋、牆基遺蹟。鄣在內城的西南部分,基本保存完整。鄣同「障」,阻塞、阻隔之意。有馬道,可直達城頭。城頭有雉堞和傾圮房屋遺蹟。鄣外甕城邊,有一道南北向的淺壕遺蹟。鄣內還有房屋遺蹟多處。城周圍戈壁灘上,有古代田渠遺蹟。

據考證,此地是漢代肩水都尉府所在地。西北科學考察團在此發掘出漢簡一千五百餘枚,1972年在此發掘出數百枚漢簡和一批珍貴文物。

地灣城位於大灣城北5公裡處黑河東岸的戈壁灘上。堡外有房屋和兩道圍牆遺址。據考證此地即漢代肩水侯官所在地。

地灣城範圍內曾出土漢簡三千餘枚,特別是此處出土的漢簡中有歷譜、醫簡、算簡等,都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4

居延曆譜,可謂是我國最古老的日曆之一。

居延醫簡表明,漢代居延地區,中醫、中藥已得到普遍應用,不論是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還是丸、散、丹、劑等治療藥物配劑,都能在出土漢簡中查到實例。

居延漢簡中還有「九九表」,從一一到九九八十一,共四十五句,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孫子算經》一致——我倒是想起兩個妹妹小時候一邊跳著橡皮筋,一邊唱的那首歌謠:「一個燕子七八七,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兩個妹妹頭上扎的蝴蝶結隨著她們跳動的身體上下翻飛著……

肩水金關位於地灣城約兩公裡處,居黑河東岸,為漢代邊塞關城,取固若金湯之意,故名金關。

肩水金關遺址是肩水侯官所屬的一座烽塞關城,前後出土有上萬枚漢簡,這裡出土的還有啟信、印章、封泥、筆、硯、尺、木板畫和麻紙等物品。

5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萬餘騎兵逾居延,破匈奴。

這兒是霍去病抗擊匈奴安營紮寨離去的地方——我看見一廢墟處有挖灶埋鍋的痕跡,爐灰似乎還有著微微的溫度。

遠處的沙丘和低垂的雲朵連綿不斷,像是徹底拋棄了死亡的軍隊那樣,蓄積著又一次殺戮的力量。傾圮的烽塞仿佛一隻從時間深處伸過來的大手,抓一把是沙土,再抓一把還是沙土。

居延漢簡詳細地記載了發現敵情的時候,長城要塞烽火臺的作用。1974年在甲渠侯官遺址出土了被稱作是居延「防務警備令」的《塞上烽火品約》木簡十七枚。「品約」是漢代的一種文書形式,用於同級衙署之間籤訂或互相往來的文書。

我們還可以從居延漢簡中了解到漢代的養老制度、撫恤制度、吏制等內容。

《漢書》記載劉邦稱帝不久,即下詔令:「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以十月賜酒肉。」

居延漢簡記述有「月存視其家,賜肉卅斤,酒二石。甚尊寵,郡太守,諸侯相,內史所明智也」。由此見證了漢代養老制度。

倒是讓人想起武威漢簡中尊禮高年、優撫老人的「王杖十簡」和《王杖詔令》簡。看來,對老人的待遇基本成了漢代的傳統。

「各持下吏為羌人所殺者,賜葬錢三萬……」則反映了漢代撫恤制度的有關規定。

6

關於農墾屯田的記載,在居延漢簡中佔有較大比例。因為漢武帝時期,為解除匈奴在西北的長期威脅,出兵河西、居延一帶屯田,隨著漢代對這一地區的經營,留下了大量的簡牘文書。其內容涉及屯田組織、農事系統、屯墾勞力、田倉就運、田卒生活、剝削形式和剝削量,以及農具、籽種、水利、耕耘、管理、收藏、內銷、外運、糧價、定量等等。

居延漢簡和殷墟甲骨文、敦煌遺書、故宮內閣大庫檔案,並列為20世紀中國文化史上的「四大發現」。

居延漢簡中,有名有姓的戍邊士卒就達上千人,資料顯示,這些士兵來自全國二十個郡六十五縣,南陽、汝南、漢中、淮陽等諸多地方。

《詩經》中有一首詩「匪風」,說「誰將西歸?懷之好音。」意思是說,有誰往西邊去,能給我捎個平安的家信?因為郵驛都是官辦的,一般平民百姓只能通過往來的熟人捎信,如果通過官郵夾帶私信就是犯法。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女婿,通過官郵捎了幾袋榛子,被朱元璋勒令如數補交了銀兩,另一個女婿利用郵驛走私茶葉,則被朱元璋賜死。

如果有人聽見,千裡之外家鄉的雞叫,那就讓那隻戴大紅帽子的公雞,叫聲輕些再輕些,不要驚擾了這些戍邊士卒的白骨——我甚至相信,這是一些發誓要活過來的人,為了證明屬於他們的久遠的榮譽。

今天,當我再一次隔著祁連山在遠處回望居延的時候,似乎看見了一頭跪在沙土中的駱駝——這龐大溫馴的動物,跪下了還是那麼龐大,像是在舉行一次祭祀儀式,因為我知道,這是一片有著熱忱宗教信仰的土地。

□張生

相關焦點

  • 【歷史文化】居延漢簡 輝煌時代的記錄
    【歷史文化】居延漢簡 輝煌時代的記錄  本報特約撰稿人 陽颺  20世紀30年代初,由中國、瑞典、德國、丹麥等國人員組成了西北科學考察團,1930年4月20日至5月8日,考察團成員瑞典學者貝格曼在居延長城烽燧遺址發掘出漢代木簡。
  • 《貝格曼黑河大發現》出版 呈現居延漢簡發現歷程
    中新網蘭州3月13日電 (記者 朱世強)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當年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發現居延漢簡歷程的《貝格曼黑河大發現》一書,日前由中共黨史出版社付梓出版。《貝格曼黑河大發現》全書18萬字,其以翔實的史料、現場考察的實錄、圖文並茂呈現了當年貝格曼發現居延漢簡的這一歷程,以及其作為二十世紀「中國四大文化發現」之一的巨大影響。該書作者、長期從事電視文化節目製作的劉炘表示,該書包括揭秘蹊蹺的老鼠洞、標定遊移的居延澤、破解宏大的「漢文庫」、走進侯官的駐防城、開啟塵封的「檔案室」等章節。
  • 居延漢簡:掀起你的蓋頭來
    而發現它們的年輕的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F. Bergman)也由此名載史冊。 一支滑落的鋼筆將貝格曼引向歷史的深處 其實如果認真追究,貝格曼並不是發現漢簡的第一人,而是團中來自北大的考古學者黃文弼。
  • 居延漢簡出土簡介
    居延漢簡的內容主要是與軍事、政治活動相關的漢代屯戍文書,也有和地方行政及社會、經濟相關的其它文書,及個別文獻典籍。居延烽燧遺址圖 一、1930年代出土之居延漢簡居延漢簡面紗的揭開,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取得的標誌性成就。
  • 烽火中的居延漢簡 揭秘保護珍貴文物居延漢簡的故事
    原標題:烽火中的居延漢簡(觀天下)   這篇文章講述了在亂世之中,一群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如何保護與研究珍貴文物居延漢簡的故事。正是這些知識分子高度自覺的責任意識,殫精竭力的勞作與奉獻,使居延漢簡不至於因為戰火而遺失或者毀滅。作為後人,我們由衷感激他們的付出!
  • 居延漢簡背後的故事
    居延漢簡背後的故事張生引言1926年,北京中國學術協會和瑞典學者組成西北科學考察團,到內蒙古、甘肅、新疆、寧夏等地,進行天文、地理、文物、古蹟、風土、民情等綜合考察,了解了居延漢簡的一些情況,在漢代長城居延地段的甲渠侯官的城堡、甲渠第四燧的瞭望臺和肩水金關的關城等三個不同等級的軍事設施和建築物中發現了漢代木簡。
  • 居延漢簡的兩次重大發現之旅
    1927年10月考古學家、考查團成員黃文弼在居延博羅松治(卅井候官)曾發現4枚簡牘,但惜乎並未細掘,最終將大規模發現居延漢簡的機會留給了幸運的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  1930年4月瑞典人貝格曼第二次抵達額濟納旗,27日在漢代居延澤南端的博羅松治烽燧遺址(卅井候官 編號P9)發現第一枚漢簡。
  • 烽火中的居延漢簡(觀天下)
    如何保護與研究珍貴文物居延漢簡的故事。正是這些知識分子高度自覺的責任意識,殫精竭力的勞作與奉獻,使居延漢簡不至於因為戰火而遺失或者毀滅。作為後人,我們由衷感激他們的付出!正如文中所說,他們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居延漢簡,更是彰顯其愛國赤誠的精神豐碑。 ——編 者 恐怕很多人都不記得沈仲章這個名字了。我也是在整理與居延漢簡相關的史料時,才知道這個人的不平凡經歷。
  • 居延漢簡-漢簡|居延-每日甘肅-文化
    居延漢簡有兩次重要的發掘,最早發現漢簡的是瑞典人斯文·赫定率領的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他們於1930年在居延邊塞發現了眾多的亭燧障塞,並進行挖掘,在額濟納河的大灣、地灣、金關、破城子等漢代烽燧遺址中獲得上萬枚簡牘,因為是漢代張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管轄區內的屯戍文書,所以稱為「居延漢簡」。
  • 不被人們所了解的居延漢簡的真實面貌,還要從一支筆說起
    那還是要從居延漢簡說起,那接下來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來看看歷史的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對於漢簡的了解並不是很多,中國的考古方面也對其宣傳是少之又少,普通人 更是難以接觸的到。在上世紀的時候,我國的考古學者在甘肅的北部的額濟納河流域的居延地區挖掘了數萬枚簡牘。這樣先後幾年的時間,遺留下的歷史的簡牘就這樣呈現在世人的面前。
  • 居延漢簡
    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  今天額濟納河流域的廣袤地區在先秦時稱「弱水流沙」,秦漢以降改稱「居延」。古居延地區在秦漢時期為匈奴南下河西走廊的必經之地,也是西北軍事和經濟重鎮。漢代居延隸屬河西四郡的張掖郡,朝廷在此處大規模建設軍事設施,屯田戍邊,古居延也因此留下了大量的漢代簡牘文書。
  • 《居延漢簡》
    這一批簡牘書法誕生在西漢晚期,有兩萬餘枚,內容均為張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管轄區內的屯戍文書。這個地方古代屬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居延漢簡的名稱由此而來。   相對於正規的刻石書,漢簡隸書無疑顯得草率,它不需要正規,需要的是時間和效率。
  • 阿拉善印記:居延漢簡
    11月21日至12月2日,被譽為邊塞文化重要見證的居延漢簡在中國美術館隆重展出。「美在阿拉善——巖畫與居延漢簡藝術展」共展出巖畫實物29件、雕塑6件、拓片39件、漢簡106枚。1930年,瑞典學者弗克·貝格曼(Folke Bergman)首先在居延長城烽燧遺址發掘出漢代木簡。(考察為中瑞聯合考察,協議規定發掘文物歸中國所有。)居延漢簡的書法飄逸瀟灑,是中國書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 鐵器時代·居延漢簡
    烽燧為漢張掖郡居延、肩水兩都尉所轄,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和甘肅省金塔縣。 居延漢簡是繼敦煌漢簡之後發現的最重要的漢代邊塞屯戍文書。在內容和數量上都大大超過了敦煌漢簡,為漢代歷史的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
  • 往事|徐森玉先生與搶救居延漢簡的傳奇
    從某種意義上講,居延漢簡的命運,是與我們民族的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的,也因此之故,居延漢簡的故事,得到了大眾的很多關注。關於居延漢簡從日據的北平,被安全轉移至香港的經過,已有包括當事人沈仲章在內的很多記錄。【《搶救居延漢簡歷險記》,沈仲章口述、霍偉記錄、胡繡楓整理,見於《文物天地》1986年第4期,p.33-37。下文所言沈氏自述均出此文,不再出注。】
  • 烽火中的居延漢簡
    這篇文章講述了在亂世之中,一群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如何保護與研究珍貴文物居延漢簡的故事。正是這些知識分子高度自覺的責任意識,殫精竭力的勞作與奉獻,使居延漢簡不至於因為戰火而遺失或者毀滅。作為後人,我們由衷感激他們的付出!正如文中所說,他們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居延漢簡,更是彰顯其愛國赤誠的精神豐碑。  ——編 者  恐怕很多人都不記得沈仲章這個名字了。
  • 抗戰期間「居延漢簡」歷險記
    那裡古名居延海,因此這批木簡也稱「居延漢簡」,它同晉朝出土的「汲冢漢簡」一樣是舉世矚目的珍寶,後存放在北京大學。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寇進佔北大校園,將許多古書、碑帖拓片一焚了之,「居延漢簡」也面臨滅頂之災,很多學者憂心如焚。
  • 難得一見的國之瑰寶「居延漢簡」亮相銀川
    記事漢簡(資料圖)央廣網銀川12月4日消息(記者廉軍)2019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巖畫與居延漢簡藝術展」3日在寧夏博物館開展,其中展出難得一見的居延漢簡實物60枚,讓觀者大開眼界。據介紹,作為漢之遺墨、國之瑰寶的「居延漢簡」是長城邊塞文化的重要歷史見證,與殷墟甲骨、敦煌遺書、故宮明清檔案並稱為20世紀中國文獻界的四大發現。前三大發現廣為宣傳盡人皆知,在世界上影響很大,居延漢簡相對宣傳較少,鮮為人知。
  • 居延漢簡整理添新作——《地灣漢簡》評介
    該書收錄了1986年甘肅金塔地灣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全部漢簡778枚,以及當年在肩水金關遺址採集的散簡25枚,是繼《居延漢簡甲編》《居延漢簡甲乙編》《居延新簡》《額濟納漢簡》《肩水金關漢簡》之後,中國大陸地區出版的又一有關漢代居延地區出土簡牘的大型專題整理成果。  該書八開本,除前言、凡例外,正文共236頁,包括彩色圖版、紅外線圖版、發掘日記和簡牘形制尺寸表四部分。
  • 「巖畫與居延漢簡藝術展」走進寧夏
    「巖畫與居延漢簡藝術展」走進寧夏 12月3日,2019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巖畫與居延漢簡藝術展」在寧夏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共展出阿拉善珍貴巖畫實物39件、石雕6件、居延漢簡60枚、巖畫拓片60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