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試驗區是國家試驗區、不是地方自留地,是創新高地、不是政策窪地,是苗圃、不是盆景,不忘初衷、深化改革,以自我革新的胸懷、腳踏實地的作風,堅定不移、百折不撓深化上海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各項工作。」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上海市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堅持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深化自貿試驗區建設和改革系統集成」專題會議上,闡述了他眼中的自貿區應有的定義。
領導們眼中的上海自貿試驗區是一方創新高地,那麼,對於普通市民而言,他們眼中的自貿區又是怎樣的一番風景呢?
自貿區是「血拼」之地
農曆新春前夕,自貿區有一個地方人氣特別足,那就是上海外高橋進口商品直銷中心(DIG),據說如今已成為滬上熱門的「血拼」(購物)之地。
DIG的「殺手鐧」是進口海鮮和水果等生鮮食品。已是「回頭客」加「熟客」的邵阿姨告訴記者,「這種莫三比克龍蝦,又大又新鮮,8個11斤,價格是7百元不到,而同樣的貨色在上海一些水產市場售價起碼是千元以上。」
和很多人想像的不一樣,DIG內的商品都是完稅後銷售,並不免關稅。DIG的運營方上海外高橋國際貿易營運中心總裁蔣琪民告訴記者,DIG率先採取上海自貿區政策進口商品直銷模式,大力減少中間費用。「以老百姓追捧的龍蝦為例,去除進口關稅加增值稅(大約為進價的30%)以及運費後,比該產品在原產地的售價高不到20%。」相比之下,一些國內超市出售的進口商品,中間環節加價幅度高達100%。「與原產地同價,一直以來都是DIG的目標。」蔣琪民說。
自貿區是「創業」之地
上海自貿區在工商登記註冊等方面的改革,帶動了一股創業熱潮。
記者在上海自貿區綜合服務大廳看到,登記註冊的隊伍排到了大門外。創業者之所以接踵而至,是因為無數的榜樣在前頭召喚。
「我們的成長離不開自貿區這塊改革試驗田的滋潤」。說起上海自貿區成立三年帶來的影響,上海暢聯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徐峰感慨萬千,在亮出的一張制度創新清單上,包括分送集報、自行運輸、預檢驗等29項措施全部在列。「自貿區設立以後,推出的各項制度創新,給我們帶來了更大競爭力,公司快速的發展步伐正是得益於改革和創新。」徐峰表示,公司連續三年業績保持兩位數增長,即將邁入A股主板上市。
除了創業,自貿區內服務業的蓬勃發展,也給區外的求職者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自貿區成立至今,舉行了多次招聘會,每次都會吸引大量求職人才,高校甚至會包大巴車送學生來面試,用工企業需求量高企不下。對於應屆大學生們而言,踏足大上海的首選之地,已經不復當年師哥師姐們千軍萬馬闖「陸家嘴」的獨木橋式,去上海自貿試驗區找工作,更時髦,也更有「錢景」!
自貿區是「風景」之地
2014年,澳大利亞國家館作為上海自貿區內的第一個國家館,建成開放。借著「一帶一路」的東風,中東歐16國國家館、保加利亞共和國國家館以及保加利亞國家玫瑰館陸續開幕。
因為家離自貿區不遠,近水樓臺的關寧把逛國家館作為周末休閒的一個保留節目。她告訴記者,她最喜歡的被稱為「玫瑰王國」的保加利亞館,「主題館內芳香四溢,如同步入一座花園。」
而這,恰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縮影,不出國門,老百姓就能享受各種消費、觀各國風景。
「自貿區的咖啡交易中心永遠散發著一股香氣。這裡不但有來自全球各地的精品咖啡豆,還設置了烘培、加工等專業性器材展示,沒來過這裡,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骨灰級咖啡玩家。」給記者當臨時導遊的上海市政協委員甘平,另一個身份是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會副主席。
作為上汽人,甘平眼中看到的自貿區「風景」更遠也更寬廣,自貿區有助於對相關單位的海外投資給予集中協調,提升效率;自貿區有助於對「走出去」的自主品牌企業,給予外匯管理流程及審批管理流程上的區內優勢,提供操作便利;自貿區有助於在監管協同與信息溝通方面,海關、稅務、商檢、外管局等相關部門,通過統一的信息平臺,提高監管效率。
也許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阿拉」眼中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也有一千個「精彩」。來上海,一定要來自貿區走一走,無論是為了工作,還是享受生活,總有一種「精彩」等待著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