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康 本報記者 任露瀟
日前,一位好心市民走進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龍安鎮報恩寺社區,將1600元現金捐贈給該社區的「餘長發基金」,用以幫助困難群眾。據報恩寺社區黨委書記李海燕介紹,自從社區設立「餘長發基金」以來,類似的愛心捐贈已是屢見不鮮,在她看來,之所以社區好人好事層出不斷,這與他們積極開展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密不可分。
近年來,在平武縣委、縣政府的積極協調下,報恩寺社區立足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工作,以「五型社區」為建設總導向,著力推行「三個三」工作法,「四聲服務」,廣泛在社區開展「報恩寺旁邊住著一群報恩人」項目,以「知恩、感恩、報恩」志願服務為載體,建立起自己獨特的社區文化,築牢服務基礎,不斷推進和完善社區治理,社區建設嶄露新顏。
強化思想引 領助力文明建設
10月18日,報恩寺社區組織社區黨員走上街頭,對轄區衛生死角、小廣告進行清理,並勸導商家、行人愛護環境衛生,倡導大家積極參與文明城市建設,以實際行動開展了一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社區黨建是城市黨建工作的基礎,社區黨組織是引領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組織載體。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社區黨建工作,建設好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助力社區文明建設,為轄區居民提供更好、更貼心的服務是報恩寺社區長期以來不斷思考和探索的命題。
李海燕告訴記者:「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承擔著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通過『六傳六習』,將黨建與群眾關切關聯起來,抓住社區居民最關心的事情,破解社區治理的難點問題,緊密聯繫群眾、發動群眾、服務群眾,感化群眾,提升社區服務質量,從而促進新時代社區文明建設。」
近年來,報恩寺社區黨委在不斷完善黨建服務平臺的基礎上,以深化社區文明實踐為方向,積極探索新型社區治理模式,在三治協同的基礎上,創新「德治」,以社區「道德講堂」為依託,加強居民道德素質建設,形成四治協同治理社區的新格局。充分激發居民的主人翁意識,讓每一名社區居民都成為社區建設的參與者,讓曾經的受助者變成助人者,讓轄區居民成為最大的受益者,為建設新時代文明社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化育人心 於無聲處化人
日前,由平武縣委宣傳部、平武縣文化館主辦,平武縣龍安鎮報恩寺社區黨委承辦的文藝宣演活動在涪江河畔精彩上演。一個個創意新穎的文藝節目,不僅展現出平武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更透過文化活動傳遞出社區文明實踐的豐碩成果。
近年來,報恩寺社區轉變工作思路,以報恩文化為主題,大力在社區組織開展道德講堂、「學雷鋒·樹新風」「愛心助考」「感恩文化進校園」「九九重陽節·祖孫同歡樂」等志願服務活動。同時,社區設有愛心角、雷鋒牆,並將每年5月12日作為社區的感恩節,大力弘揚感恩文化。
據了解,在社區報恩文化氛圍的薰陶下,2013年以來,報恩寺社區已有13戶低保戶主動退出城鎮低保。此外,社區空巢老人餘長發將其節省下來的退休金設立為「餘長發基金」,用來幫扶困難群體;社區居民肖光禮老人決定在自己去世後,將身上的器官全部捐獻出去,以回報社會對自己的照顧和關心……
「文化建設使得社區居民精神面貌更加飽滿,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之花有了水源。」李海燕介紹,如今,越來越多的居民將自己的時間和興趣愛好投入到新時代文明建設中來。同時,報恩寺社區黨委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如何切實把精神文明建設內容融入到群眾生活,讓文明實踐成果潛移默化的影響社區居民,不斷提升居民素養。
突出服務功能 打造「五型」社區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繫、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後一公裡』」。近年來,報恩寺社區通過對社會治理工作的探索實踐,有力推動了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的轉變,突出社區服務功能,有效預防和減少了社會矛盾,社區大局趨於穩定。
同時,報恩寺社區立足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著力培養一批社區服務人才隊伍,依託轄區商戶,組建了電器維修、義務理髮、愛心車隊等19個義工組,從駕駛員到修理工,從「歌唱家」到「美術師」,涵蓋了家庭生活方方面面。社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優化社會服務作為第一要務,努力將為群眾服務的「最後一公裡」縮短為「零距離」。現在,在報恩寺社區類似困難群眾出門難的問題,往往僅需一個電話便有人上門服務。
「我們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進來,深度打造服務型社區。」李海燕告訴記者,通過政府主導、社區居民自我調節與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報恩寺社區正努力成為「服務型」「自治型」「文化型」「感恩型」「和諧型」的「五型」社區。
如今的報恩寺社區,鄰裡齟齬少了,互幫互助多了;家庭矛盾少了,母慈子孝多了;亂扔垃圾少了,愛護環境多了……在這個五百餘年歷史古剎報恩寺旁的社區中,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正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