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那些拿著雞毛當令箭的坑皇帝方法——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2020-12-04 城市船夫起

令箭,也叫令旗,指軍中發令所用的小旗,桿頭加箭鏃。令箭作為執行長官命令的信物,有著不可抗拒的權威;而雞毛呢,也只不過是弓箭羽脫落的一部分,根本就不具備信物功能。可一旦把雞毛當作長官微小的需求,而等同鄭重的軍國大事下達的命令去執行,這人的用心是很險惡的。

自古有句話叫「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句話和「拿著雞毛當令箭」有著極大的關係。在古代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或許就因為他的喜歡和不喜歡,下面的人妄自的大肆的渲染,肯定會給皇帝帶來負面影響,而皇帝卻未必可知,這個就是「拿著雞毛(皇帝喜惡)當令箭」。

「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也是這個道理,說的是楚靈王喜歡細腰的大臣,於是很多在朝為官的楚人怕失去君王寵愛,就像相約好了一樣,每天都是只吃一頓飯。不光如此,更絕的是上朝之前都屏氣著收縮肚子,讓下人給勒緊朝帶;由於太餓,站都站不起來,每次起身只好扶著牆;為了腰瘦,寧願餓死也心甘情願。像這種現象,在春秋戰國時期不是只出現一次,晉文公時期,因為文公喜歡士人穿樸素的衣服,竟然出現了臣下直接穿羊皮縫的裘,圍著生牛皮做成的腰帶來朝拜文公的事。

後世還有哪些這樣的「拿著雞毛(皇帝好惡)當令箭」的事呢?其實很多,像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有次夜裡起來,特別想吃羊膽,可就是猶豫著不吩咐宮人準備,宮人看太祖有話要說,就問有什麼事,太祖嘆息一聲又躺下了,對宮人道「朕想吃羊膽,可如果說了,每天肯定有一隻羊被殺,可這又不是我本意,還是算了吧」,這是太祖認識到「上有所好」會出現什麼情況,及時止住了自己的欲望。到了宋仁宗時期,一次出遊總用眼神尋找喝水的東西,沒找到也不出聲,等回到宮,端起水壺就不停的喝了起來。隨從就問「皇上,你渴成這樣,怎麼不說一聲呢?」,仁宗回答「如果我說了,一定會有伺候的下人獲罪」。

這些事在隋煬帝、明朝皇帝、乾隆帝等人身上發生,就有點坑皇帝的意味了。比如乾隆帝一次想吃果仁點心,就告訴了左右,之後每天就都有果仁點心吃了。然而有一天他行到御膳房,看到許多人再做果仁點心,他知道這是在為自己忙綠,就問隨從這項開支,御膳房伺候的下人就說「不多,才五千兩白銀」。這時候乾隆帝非常氣憤,大罵道「你們這幫狗奴才,朕只要五錢銀子,就可在宮門外買一大盒」。乾隆帝之所以這麼生氣,是因為如果這事被劉墉等大學士、御史等諫官知道,肯定是又要

相關焦點

  • 吳小毛:莫把雞毛當令箭
    瞧,既了解下面的實際情況,又懷有仁慈之心,皇帝當到這份上,真是不容易。宋仁宗的老祖宗趙匡胤也有過如此佳話。趙匡胤半夜起來,非常想吃羊膽,可是猶豫再三沒有下令。見此,左右人等說,您有什麼事儘管吩咐,我們一定照辦。
  • 雞毛當令箭:靠不住的忠心
  •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19日下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章啟月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日本政府應該正確對待歷史問題,應該從中日關係的大局考慮,不要再做出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情,影響中日關係繼續發展的基礎。  此次參拜人員中有日本執政的自民黨幹事長武部勤、前經產大臣平沼糾夫和前日本首相、民主黨成員羽田孜,但沒有日本政府現任內閣部長參加。
  • 雞毛當令箭
    《雞毛當令箭》 閱讀歷史,每有所思,每有所慮。
  • 「拿著雞毛當令箭」背後的人性思考
    用雞毛當令箭,表明了當時商紂王的倉促和隨意,發展到現在,拿著雞毛當令箭就成了有了一點點權力就胡作非為之意。         武漢新型冠狀肺炎,由於來勢太兇猛,全國各地都採取了封城封村、封樓封路等措施,它確實可以有效地阻止肺炎的漫延。
  • 拿著雞毛當令箭?做人要懂得,別在這三件事上太「執著」
    前人有「拿著雞毛當令箭」一說,然而,雞毛它就是雞毛,永遠成不了真正的令箭,假如死皮賴臉地跑去充當令箭,就會超出它真正的價值,只會自討苦吃。 若問世上何事最難,當屬做人了。你做得不好太失敗,會惹來一陣差評;你做得太好太完美,還是會惹來非議。
  • 拿著雞毛當令箭,這是哪門子的抗「疫」?
    針對抗「疫」,各個地方的所行使的方法和手段也是有所區別,可以這樣講,出發點都是好的,因為現在的關鍵點就是「內防擴散,外防輸出」,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圍繞著這個關鍵點去做的,但是不得不說,有的人的做法完全出圈了,拿著雞毛當令箭!這就要從這幾天發生的事情來講了!
  • 專家評日79議員拜靖國神社: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
    19日下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章啟月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日本政府應該正確對待歷史問題,應該從中日關係的大局考慮,不要再做出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情,影響中日關係繼續發展的基礎。此次參拜人員中有日本執政的自民黨幹事長武部勤、前經產大臣平沼糾夫和前日本首相、民主黨成員羽田孜,但沒有日本政府現任內閣部長參加。
  • 拿著雞毛當令箭
    不言而喻,這裡所說的雞毛指的是公雞毛。於是就引發出一些爭議:是土公雞還是飼料公雞?古代人沒有現代人有福氣,他們使用的是土公雞,雖然每次都要精挑細選但還不能每次都如意。土雞的毛完全是在自然情況下成長的,無論從毛質還是茁壯度上都難以和飼料雞相比。古代人使用的令箭的造型確實靈感來源於雞毛的形狀,但又是基於什麼角度考慮的呢?這個問題提得有趣。
  •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白子超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
  • 職場上,遇到領導總是「拿著雞毛當令箭」,這種情況該如何處理?
    職場上,遇到領導總是「拿著雞毛當令箭」,這種情況該如何處理?雞毛本來是個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東西,但是如果把它交給「小人」了,那可不得了,立刻會成為權力的象徵,他會毫無節制地發號施令。部分領導,手上拿的是雞毛,人們並沒有給其權力的符號。
  •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美國正颳起一股「甩鍋」風,風力十八級!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句話出自於《孟子滕文公上》,原文是「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意思是居於上位的人有某種愛好,則下面的人也會受到影響,跟著有這種愛好,且愛好得更厲害。所謂上行下效,就是這意思。此刻,我無法呼吸,但我堅決與那些愛好自由,要求正義的美國人民站在一起。
  • 日本有些人士拿著雞毛當令箭
    日本有些人士拿著雞毛當令箭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4.04.24 星期四     據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24日在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就第14屆西太平洋海軍論壇年會、馬航失聯客機搜尋等熱點問題答記者問。
  • 上若默認下必甚焉
    過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現在,上若默認,下必甚焉。有關部門在處理萬源市主要領導的同時,別忘了追究其上級領導的責任。  (路邊竹 杭州日報)
  • 中科院院士談官員拜師求佛: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對於官員這一行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何祚庥院士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用一句古語作出解釋「上有所好,下必其焉」。(新浪編者註:疑原文有誤,「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語出《孟子·滕文公/焉上》) 在他看來,上面有官員喜歡風水迷信一類,下面便跟了這個風,繼而一些氣功、相士便投其所好,紛紛為官員支招獻策,保其官運亨通。    風水迷信之說,從古至今由來已久,而官員拜師求佛保官運也一樣從古延續至今。
  •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原標題: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但是,我對此卻持保留態度,因為這是一種「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的現象,應該說是中國官場的普遍現象。很多需要思考的事,因為「上面」喜歡,本來能辦、卻不辦的事,現在都啟動了;本來辦不到的事,現在都開始辦了。
  • 職場上遇到領導老是拿著雞毛當令牌,這種情況該如何處理?
    往往那些喜歡拿著雞毛當令箭的領導,自身並沒有過硬的能力;而那些真正有水平的領導,他們不僅水平高,眼界高,個人的素養也不會差。為什麼總有一些小領導喜歡拿著雞毛當令箭呢?當大領導有什麼要求的時候,他就有了新的理由,拿著雞毛當令箭,對我們吹毛求疵,頤指氣使,呼來喝去,素質差的不行。二、小領導們往往很享受這種支配他人的感覺。這些喜歡拿著雞毛當令箭的小領導,往往很喜歡這種支配他人的感覺。
  •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領導幹部自身硬才能帶好隊伍
    時下,人們中間流行一種叫做鬥地主的遊戲,大多數人把它作為一種消遣、娛樂形式。在這種遊戲當中,不管你的牌面多麼齊整,如果沒有一張鼎壓乾坤的大牌,難以取得最終的勝利。同理,如果你的牌面很大,但卻有零散的小牌、單牌,也難獲佳績。運用到一個集體當中,一個好的領導帶領一個強有力的團隊,才是克敵制勝的關鍵。
  • 舒桂林:央視轉播乒球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所以,不要以為點擊率高的就是好文章,那很有可能只是它搶佔的位置好。 央視體育頻道負責人自稱是根據收視率來安排轉播,不禁令人啞然失笑。如果說圍棋屬於「小眾項目」,那麼,有「第一運動」之稱的足球總該屬於「大眾項目」,可無論億萬球迷如何苦苦呼籲,央視就是不轉播中超聯賽。 央視「屏蔽」收視率可能奇高的中超,理由又是什麼?
  • 學生會"官僚化"問題頻發 媒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有的年輕人並非生下來就懂山頭主義、圈子文化,而後期的「自學成才」,也往往是社會的局部環境所雕刻的結果。身邊有「官僚化」的壞榜樣存在,年輕人自然就容易「有樣學樣」。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年輕人的整體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發展和走向。因此,年輕人的問題,也理當成為社會共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