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箭,也叫令旗,指軍中發令所用的小旗,桿頭加箭鏃。令箭作為執行長官命令的信物,有著不可抗拒的權威;而雞毛呢,也只不過是弓箭羽脫落的一部分,根本就不具備信物功能。可一旦把雞毛當作長官微小的需求,而等同鄭重的軍國大事下達的命令去執行,這人的用心是很險惡的。
自古有句話叫「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句話和「拿著雞毛當令箭」有著極大的關係。在古代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或許就因為他的喜歡和不喜歡,下面的人妄自的大肆的渲染,肯定會給皇帝帶來負面影響,而皇帝卻未必可知,這個就是「拿著雞毛(皇帝喜惡)當令箭」。
「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也是這個道理,說的是楚靈王喜歡細腰的大臣,於是很多在朝為官的楚人怕失去君王寵愛,就像相約好了一樣,每天都是只吃一頓飯。不光如此,更絕的是上朝之前都屏氣著收縮肚子,讓下人給勒緊朝帶;由於太餓,站都站不起來,每次起身只好扶著牆;為了腰瘦,寧願餓死也心甘情願。像這種現象,在春秋戰國時期不是只出現一次,晉文公時期,因為文公喜歡士人穿樸素的衣服,竟然出現了臣下直接穿羊皮縫的裘,圍著生牛皮做成的腰帶來朝拜文公的事。
後世還有哪些這樣的「拿著雞毛(皇帝好惡)當令箭」的事呢?其實很多,像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有次夜裡起來,特別想吃羊膽,可就是猶豫著不吩咐宮人準備,宮人看太祖有話要說,就問有什麼事,太祖嘆息一聲又躺下了,對宮人道「朕想吃羊膽,可如果說了,每天肯定有一隻羊被殺,可這又不是我本意,還是算了吧」,這是太祖認識到「上有所好」會出現什麼情況,及時止住了自己的欲望。到了宋仁宗時期,一次出遊總用眼神尋找喝水的東西,沒找到也不出聲,等回到宮,端起水壺就不停的喝了起來。隨從就問「皇上,你渴成這樣,怎麼不說一聲呢?」,仁宗回答「如果我說了,一定會有伺候的下人獲罪」。
這些事在隋煬帝、明朝皇帝、乾隆帝等人身上發生,就有點坑皇帝的意味了。比如乾隆帝一次想吃果仁點心,就告訴了左右,之後每天就都有果仁點心吃了。然而有一天他行到御膳房,看到許多人再做果仁點心,他知道這是在為自己忙綠,就問隨從這項開支,御膳房伺候的下人就說「不多,才五千兩白銀」。這時候乾隆帝非常氣憤,大罵道「你們這幫狗奴才,朕只要五錢銀子,就可在宮門外買一大盒」。乾隆帝之所以這麼生氣,是因為如果這事被劉墉等大學士、御史等諫官知道,肯定是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