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彈飛》:十年之後,你看懂了嗎?

2020-12-14 中國青年報

一轉眼,《讓子彈飛》已經上映十年了。

這部風格奇特的影片,是姜文導演奠定商業地位的代表作,也保留了他一貫極致的藝術特徵。就像影片臺詞所說,這是一部鏗鏘有力,能「站著把錢掙了」的電影。如果要評選「2000年後華語電影榜」,被列為五強之內應該沒有爭議。甚至對很多人來說,它也可以是近三十年中最好的華語影片,可以和《霸王別姬》扳下手腕。

因為這部影片的成功,姜文導演現在已經成了一個神話。

但是十年前,《讓子彈飛》還沒上映時,並不是這樣。

當年的姜文,雖然備受文藝青年們的青睞,憑藉《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但是一部《太陽照常升起》,卻被評價為「看不懂的文藝電影」,不免讓人擔憂他之後是否會走上越來越「標榜自我」的藝術家道路。

《太陽照常升起》,在商業上賠了不少。而《讓子彈飛》,預算達到了1.3億元。雖然有姜文、周潤發、葛優三位重量級影帝護航,但誰也不知道這些投資是否能收得回來。十年前的那個賀歲檔,真正被一致看好的重量級影片,是馮小剛導演的愛情喜劇《非誠勿擾2》,佔據了「12月22日」這個最為黃金的日期開畫。而《讓子彈飛》只能退位讓賢,在12月16日上映。

結果卻讓所有人大吃一驚。《讓子彈飛》獲得了6.76億元的票房,成了那個賀歲檔的冠軍。

同時伴隨商業成功滾滾而來的,是影片的一致叫好聲。「獨一份」的藝術風格給大眾影迷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形成了觀眾自發宣傳的口碑。許多之前並不了解姜文導演的觀眾,走出影院,仍能對其中臺詞和片段記憶猶新。甚至到了今日,眾多介紹影片的公眾號仍會把其中精華剪輯出來,博取觀眾眼球。若干帶勁有力的場景,讓人百看不厭,久久回味。

套用一句姜文導演同年齡的人都熟悉的語錄,這叫:「槍桿子裡出政權」。和現實一樣,沒什麼掙錢方式能比這個更直更硬了。

在名和利的雙重成功下,「姜文」這個名字,逐漸演變成一個不敗的神話。在十年之後,我們仍然會期待姜導的下一部電影,哪怕每一部都很難看懂,甚至無法評價。但影迷往往願意相信他的作品沒有問題,有問題的倒可能是我們的眼光。

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文化現象。一般當大眾看不懂的時候,精英藝術家往往都是被摒棄的對象。給他們扣上「曲高和寡」的帽子,觀者就此可以心安理得地遺忘。可到了姜文、王家衛等少數導演這裡,當大部分人看不懂的時候,他們卻被捧為了「更高深的藝術」。哪怕他們創作中的失誤,也會被解釋為一種藝術風格。

影視的造星效應不僅會造就名不符實的「明星」,也容易造就被盲目崇拜的「明星導演」。

「那時候我還很瘦」。現在我霸氣外露了。

所以《讓子彈飛》,你到底看懂了,還是沒有看懂?

該怎麼理解這部影片呢?

姜文導演曾經直率地形容「影評人談電影就像太監討論性生活」。這話也對也不對。

對的部分,在於大部分「影評人」確實不太懂電影,只是宣傳媒體的發聲筒;不對的部分,在於小部分「影評人」仍然是懂電影的,影史上影評人成為優秀電影工作者的例子也並不罕見。無論對《讓子彈飛》的評價是否有道理,我們今天再來談論它,都是一種重溫,是為了獲得更多更豐富的審美感受。

套用姜文導演的直率,「生活」過完了,我們還是可以回味一下,抽口事後煙,希望以後能過得更好。

影片中有好幾幕床戲,都拍得既性感,又喜劇。

概括來說,姜文導演的藝術風格,兼具了「現實」與「表現」兩種藝術方向,在兩者之間不斷跳躍,且都走向了風格的極端,而呈現出一種迷人而撕裂的感觸。

《讓子彈飛》,就是這樣一部在魔幻與現實中不斷跳躍的作品。

這一風格從他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就體現得很明顯。對於童年時代「軍區大院」的生活環境,對於青春少年懵懂性心理的描寫,姜文都描繪得無比細膩而真實,呈現給觀眾最具年代特徵的青春感受。

這源自於他之前做過十幾年演員。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眾「現實主義風格」的影視作品中,他往往從「寫實」出發,親身演繹著最底層最鮮活的小人物,並一度因為演技之高超,成為了中國最受大眾歡迎的優秀男演員。

而姜文作為藝術家的另一面,則是中央戲劇學院的專業戲劇培養,以及在第五代導演、新時期文學等文藝大潮的衝擊下,形成的「表現主義」美學特徵。比如他在莫言原著改編、張藝謀導演處女作《紅高粱》中,呈現出既寫實又極具風格化的表演。在百花齊放的上世紀80年代文藝界中,他毫無疑問也受到了多位藝術家的風格影響,發展出了極具自我特徵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

體現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就是影片後段突然有個旁白的聲音出現,開始解構之前的所有故事,反諷地說明「所有我敘述的青春回憶,可能都是我刻意編造的」。這段借鑑自王朔原著小說《動物兇猛》的視角,既是青春期張揚誇大的少年人特徵,又是對一段歷史歲月虛無而荒誕的嘲諷。

上世紀90年代還能出現這樣的影片。但今天已經不能了。

姜文之後的電影作品,也都和處女作類似。到了《讓子彈飛》的時候,他已經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越發駕輕就熟了。他不再需要影片中一個旁白的聲音去轉換視角,而是隨心所欲地呈現著「寫實」或是「寫意」,「現實」或是「表現」。

所有的故事和場景,看起來既像是特定年代的現實社會,又像是跨越年代的虛幻寓言。就像不斷「跳進跳出」的先鋒話劇,他可以這一秒在認真講故事,下一秒又去展現高度假定性的戲劇衝突。不斷地用新鮮的手段,去刺激觀眾的想像力。

關於《讓子彈飛》的所有解讀和討論,都來自於姜文導演這種複雜的藝術特性。

對於這個場景,想怎麼解釋都是觀眾的自由。但首先,它是「好看」的,這正是電影的奇觀效應。

就像影片一開始,一輛火車奔馳在鐵軌上,卻是一群馬在拉著火車跑。這是個視覺上極具電影奇觀效應的名場面,讓人印象深刻。然而它代表了什麼呢?

你可以理解為這是民國時期某些地區實際存在過的,一種滑稽的西洋景;你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比喻,諷刺了舊中國不土不洋的社會怪相,有火車鐵軌的科技外殼,卻沒有蒸汽動力的進步內涵;你甚至可以聯繫影片所說這是發生在1920年的故事。

所有這些理解都是可能的。沒有哪種更接近姜文導演的本意,他很可能只是「好玩」地呈現出這個既現實又魔幻的場景,怎麼理解隨你的意。就像所有「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特徵一樣,字裡行間無時無刻不在暗示我們的生活和歷史環境,但是每個讀者讀出來的都不一樣——我說的是馬爾克斯、莫言等幾位諾貝爾級別的文學巨匠和他們的作品,姜文導演在趨近於這種藝術風格。

這個場景,既是向電影《巴頓將軍》在致敬,又像是一幅諷刺政治生態的小報漫畫。

從故事根底上你就可以發現這種奇特的糅雜感。

從根子上來說,《讓子彈飛》是個傳統現實主義的、「打土豪分田地」的階級鬥爭故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黃世仁」等地主老財,就像周潤發扮演的「黃四郎」一樣,在銀幕上被貧苦農民們消滅了一遍又一遍。這是所有「舊社會革命後,迎來一個新社會」的新中國電影故事原型。

但本片似乎又是一個《欽差大臣》那類,假冒頂替的「諷刺喜劇」原型。真的麻匪姜文扮成了假縣長,在真縣長葛優的協助下,和豪紳黃四郎不斷試探鬥法,終於成為了真正的「新縣長」。這個故事在劇場裡可以一場一場不斷產生好笑的喜劇包袱,一幕一幕推進到最後的戲劇高潮。這種舞台風格和手藝甚至比電影誕生更早,已經在義大利等歐洲國家傳下了幾百年。

更奇妙的是這些似曾相識的電影和戲劇原型,銀幕的表現手段卻又是新的。時不時會跳出類似「馬拉列車」這樣的視覺奇觀。有點像老的古彩戲法,但效果上卻結合了聲光電技術,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給。

六爺的墓碑,是個無論在任何年代都不可能出現的物件,卻設計得既有趣又有勁。

大方向的藝術特徵,決定了影片所有最細節的呈現。比如美術設計、場景風格、剪輯節奏等等。包括觀眾最為喜愛的要素——

臺詞和表演。

《讓子彈飛》是中國電影中少見的男性群戲,有美國戲劇鏗鏘有力的碰撞感。幾乎每個場景都充滿了對抗。三位影帝不斷周旋角力,所有的對白都像是被演員反覆咀嚼後,選擇了最通俗易懂、最生動有趣卻又最充滿潛在意味的表達方式。既有話劇臺詞的精緻感,又像是隨手從生活的智慧之中抓來。

雖然這些臺詞有時會脫離當時的環境根基,有種「玩大發了」的非現實感,結合影片總體的魔幻氛圍,觀眾也並不會苛求那麼多了。

這是一組姜文反覆質問葛優的臺詞。有意思嗎?特別有意思。表演得特別得有特別的意思。

這就是最高級的喜劇表演。詼諧,過癮,細細想來很多場景似乎又有幾分酸楚。如果不是最好的這些男演員們,換了別人,都無法玩轉配合到這種嚴絲合縫的程度。

對於「表演」這門技術,更多的分析似乎也是隔靴搔癢。我們只需知道正是這些最好的表演,將每場戲都拍成了精華。即使這些精華與精華之間略有跳躍感,觀眾卻像坐在一列急速飛馳的火車上,迷醉於速度的快感,而忽略了晃動帶來的顛簸。

《讓子彈飛》就是這樣一部在十年後仍然值得反覆回味的影片。無論懂與不懂,它富含戲劇的爽快與豐富的寓意,讓人每次回看,總能看出些新東西來。這樣的作品誕生,似乎除了藝術家的努力,還有冥冥之中「藝術之神」的加持。甚至連姜文導演自己日後想要超越,也是不太可能了。

——也許「神作」之所以神奇,就是每十年甚至更久才能得之。如果每年都有,就不能稱為「神作」了。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想當年丨《讓子彈飛》:十年之後,你看懂了嗎?
    但是十年前,《讓子彈飛》還沒上映時,並不是這樣。當年的姜文,雖然備受文藝青年們的青睞,憑藉《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但是一部《太陽照常升起》,卻被評價為「看不懂的文藝電影」,不免讓人擔憂他之後是否會走上越來越「標榜自我」的藝術家道路。《太陽照常升起》,在商業上賠了不少。而《讓子彈飛》,預算達到了1.3億元。
  • 讓子彈飛:十年之後,仍是經典
    2018年7月,姜文導演新作《邪不壓正》上映,該片集齊姜文、廖凡、彭于晏三大實力派,演員的表現可圈可點,但看完之後總有種好演員被浪費的遺憾。《邪不壓正》電影海報十年前,姜文攜《讓子彈飛》橫空出世,影片質量可算上乘——演員陣容活久見、細節處理得恰到好處,隨便一個鏡頭都富有深意且能夠在片中找到對應的前戲或是為後文埋下伏筆。
  • 子彈飛了十年,這樣的國產片卻絕跡了
    十年後,國產片再也沒打出過這樣的子彈。與其說今天人們重提《讓子彈飛》是在回味那些情節和敘事,不如說是那些情緒碎片被似曾相識的場景重新激活。十年之後,內卷騰空,打工人伏地,大家忽然想起張麻子來鵝城,承諾要辦的那三件事。2010年的聖誕節,距離電影《讓子彈飛》上映九天後,一個問題出現在了知乎社區,「十年之後,觀眾將怎樣評價、對待《讓子彈飛》」。
  • 盤點電影《讓子彈飛》讓人拍案叫絕的細節!你以為你看懂了嗎?
    《讓子彈飛》是姜文的巔峰之作,也是中國電影的一部不可逾越的高峰。姜文難以再次超越,其他導演也難以超越,這部電影到現在已經十年之久,也沒有全部看懂,電影中的一些隱晦的東西也沒法全部理解。真的是一部神作,每一次看都有新的理解。
  • 《讓子彈飛》裡面那些讓人拍案叫絕的鏡頭!你看懂了嗎?
    《讓子彈飛》是商業片,這毋庸置疑。 但他有三層皮。一層,是主故事線中張麻子與黃四郎對抗的故事,張麻子贏了。二層,是在故事結尾隱約出現的「黃四郎」以及劇情隱藏的兄弟背叛情節,張麻子並沒有真正的贏。
  • ​子彈飛了十年,這樣的國產片卻絕跡了?
    2010年的聖誕節,距離電影《讓子彈飛》上映九天後,一個問題出現在了知乎社區,「十年之後,觀眾將怎樣評價、對待《讓子彈飛》」。今年四月,另一個問題登上了知乎熱門問答,「為什麼《讓子彈飛》最近又火了起來」。十年快馬加鞭,子彈仍未落地。
  • 《讓子彈飛》揭開劇情謎底 姜文保證觀眾看懂
    姜文:《讓子彈飛》觀眾能看懂  開拍至今曝光的消息多是明星加盟,但《讓子彈飛》究竟講的是個什麼故事,怕是外界沒人知道。昨日發布會現場曝光的影片首款預告片,加上邵兵和廖凡的現場介紹,讓人終於了解到,《讓子彈飛》是一個火車劫案引發的驚天騙局。「我和廖凡都是姜文扮演的張牧之的兄弟,本來計劃打劫火車能打劫到金銀財寶,結果什麼也沒撈著。」
  • 《讓子彈飛》為什麼又火了?
    ……如果《讓子彈飛》的臺詞你能全文背誦,什麼時事政治、社會熱點、娛樂八卦,代進去編幾個段子,在知乎上混個大V應該是沒啥問題了。不知不覺,《讓子彈飛》已經上映十年了。十年前的賀歲檔出現了三個葛優,《讓子彈飛》打破了國產電影票房記錄。
  • 一部《讓子彈飛》姜文片中藏了這些「隱喻」,你是否看懂了呢?
    一部《讓子彈飛》姜文片中藏了這些「隱喻」,你是否看懂了呢?   每每觀看姜文的電影,總是會在影片中發現很多「隱喻」深刻的細節,即便是同一影片每次觀看都是會有新的感受,就拿姜文導演成名作《讓子彈飛
  • 在十年之後複查電影《讓子彈飛》。哪些橋段最能引起你的共鳴?
    但我在十年之前重溫了電影,並認為它可以與現實相對應,與他人產生共鳴,或許不亞於那些瘟疫電影。這部電影是2010年上映的經典電影《讓子彈飛》。《讓子彈飛》在當年上映後獲得年度票房冠軍,隨著時間的發酵分數和口碑的提高。
  • 讓子彈飛最後的結局咋沒看懂
    《讓子彈飛》上映伊始便引來爭議不斷,尤其是電影中有大量的留白,給觀眾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電影的結尾很多人都沒有看懂,最後,為啥花姐和老三要離開張麻子而遠赴上海,湯師爺臨死前在張麻子耳邊的兩個秘密又是什麼呢?首先我們來看花姐和老三他們為什麼要離開。《讓子彈飛》上映之後,網上出現了大量解讀文章。
  • 第五人格:細讀11賽季新PV,這部莊園版「讓子彈飛」,你看懂了嗎
    #2020你的遊戲心願#大家好,我是趣遊君!結果我們發現大部分玩家其實是看不懂得,他們只是簡單地認為就是一個淘金夢的故事,最後牛仔和守墓人誰死去是一個懸念,其他的一無所知,其實如果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這個新賽季的精華真的不簡單,說他是莊園中的讓子彈飛一點都不過分,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跟隨趣遊君一起看下去吧,看看你看懂了嗎?
  • 《讓子彈飛》究竟在隱喻什麼!你真的看懂這些細節了嗎?
    《讓子彈飛》中,陳坤扮演的人物叫胡萬,而電影中麻匪叫筒子和條子,堂子上都是條子筒子,你去胡個萬子,所以他死了。
  • 姜文的《讓子彈飛》上映10年,這些細節你看懂了嗎?
    今年是《讓子彈飛》上映第10年。前幾天重溫,發現個有意思的細節:姜武扮演的黃四郎爪牙在縣長官邸囂張說自己是光緒三十一年的武舉人,誰敢動他?一句配角臺詞勾動我的較真,去查了下中國武舉的歷史。比起我2年前深度分析過的《邪不壓正》你沒看懂的5個細節,以買官縣長為故事切入的《讓子彈飛》是一部徹底地關於「真與假」的電影。
  • 姜文的《讓子彈飛》上映10年,到底是誰背叛了張麻子?你看懂了嗎
    前幾年出來的一部電影,神奇地把中國最傳統方面展示了出來,而這部電影作為經典《讓子彈飛》也備受人們好評,全局分成了明暗兩條線,信息量也是極大,很多網友可能只能看明白明線,而對暗線也成為了許多人看不懂的地方,並且能看懂全局的網友對此劇的感悟也不少。
  • 《讓子彈飛》的結局你看懂了嗎?到底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記憶深處最經典的電影《讓子彈飛》,相信大家都看過吧,小編看這部劇的時候還是上高中的時候,當時的感受就是震撼。最近在一次遠行中,在火車上又將這部電影看了一遍,心中不免有一個疑問,這部劇的結局到底是誰贏了?還是兩敗俱傷呢?你怎麼認為呢?
  • 只屬於鵝城的浪漫,你真的看懂《讓子彈飛》了嗎?
    大家都知道姜文喜歡隱喻,喜歡給電影塞私貨,比如《太陽照常升起》你如果正常看會看得一臉懵,然後各種解讀。可大家在翻資料翻歷史書之前,能不能先提高下自己對電影的審美呢?你真的有體會三個主角的性格特點魅力所在嗎?你真的有好好體會整部電影下來人物們的心路歷程嗎?
  • 《讓子彈飛》成姜文經典之作,為什麼之後再也拍不出類似作品?
    提起姜文,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作品《讓子彈飛》。相比其他導演代表之作數部之多,姜文一部代表作似乎較小了。但是同樣,其他導演的作品未必能跟姜文這部《讓子彈飛》相比。
  • 電影《讓子彈飛》想要給觀眾傳達什麼,你看懂了嗎?
    讓子彈飛,一直以來在我心中是個中國電影史上的裡程碑作品,它能夠真正把中國最傳統的一面體現出來,淋漓盡致,一點都不遮掩。在華語電影中,還沒有第二部能如此的發人深省,記得當時有影評人評論說《讓子彈飛》題材太民族了,劇本也太本土化了,登不了國際的電影「大雅」之堂。
  • 看完姜文的《讓子彈飛》你感覺如何?
    「讓子彈飛一會兒」就是讓我們看懂影片真正得內涵。開場時讓子彈飛一會,是讓我們看清楚張牧之並不真正是一個兇殘貪財的土匪,他也曾說「錢對我並不重要」。而真正重要的是除掉社會上得腐敗,除掉社會上貪權貪利的,像黃四郎這樣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