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句「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精華,道出老祖宗的做人真理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萬裡長城令世人折服,秦兵馬俑讓人驚嘆古人的智慧,四大發明又是享譽世界,我們的古人創造一個又一個驚人的奇蹟。在文化方面,四書五經、唐詩宋詞、戲曲文學等等,無不佩服我們古人的聰明才智,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這句千古名句就是「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精華,老祖宗教我們做人道理,下面咱們就來了解下這句話的意思。
「水至清則無魚」,這是一個千古名句,其來源出自於《禮記》中,從字面上來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水過於清澈的話,那麼水裡就不會有魚兒的出現。其實這句話理解起來一點也不困難,畢竟魚也要有一點自己的私密空間,如果水太清,魚做什麼都被看到了,那還讓魚怎麼活。
從科學依據來推敲這句話依然有道理,因為如果水太清澈的話,那麼就說明水中缺少了水草、藻類等物質,如此就不能給魚提供充足的餌料和養分,從而魚兒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這句至理名言告訴世人一個道理,那就是告誡世人不能對任何事務要求過高,不然就會出現「水至清則無魚」的情況。
「水至清則無魚」的下半句才是精華,道出老祖宗的做人真理,可惜知道的人很少,下半句就是「人至察則無徒」,這裡「察」的意思是苛刻和嚴厲的意思。意思就是不能對別人的要求太過嚴格和苛刻了,不然就會被身邊的人孤立,最終落得沒有朋友孤家寡人一個。
為什麼說「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才是精華呢?其實仔細的品味這句話,不難看出這句話蘊含的做人真理了,那就是在與人相處的時候,說話一定要得體,做事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要對一些小事而較真,更不要對人過於苛刻,不然的話就會導致別人對你心生敬畏而遠離你,就像水如果太清澈就養不住魚一樣。
這兩句千古名言綜合在一起則是告訴人們,在為人處世方面要做到嚴格的要求自我,凡事不能過分要求完美,同時要以一個寬容之人對待別人,正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法則一樣。只有真正的做到這些,才能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如魚得水。
以上就是千古名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各位讀者你們有沒有悟出這句名言中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