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再大的風雪也阻擋不了春天的腳步,再大的困難都改變不了高質量發展的徵程,再大的壓力都動搖不了深化改革開放的堅定決心,近年來,青島市李滄區全區上下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著力解決了一大批急難險重問題,辦成了一系列實事、難事,勇做新時代泰山挑山工:歷史遺留房產證未辦難題得以破解,百年李村大集順利搬遷,停滯27年的滄口商業大廈重新營業……
萬眾一心加油幹,越是艱險越向前。「要緊緊抓住機遇,抱著對事業的飽滿熱情去工作,一如既往地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擔當和幹勁,幹在實處、走在前列、爭當表率,就一定能克服前進道路上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李滄區委書記王希靜說。
李融媒
解決群眾
最急最憂最盼問題
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戰時狀態,攻堅克難、勇攀高峰,攻的就是最堅固的山頭,攻的就是改革發展中最難解決的問題。
不動產權證的辦理是李滄區找準著力點、選定突破口,在關鍵處著手、朝根子上用功的鮮活例證。歷史上由於建設單位破產、撤銷、兼併,欠繳稅費、不辦理規劃驗收和不辦理房地產初始登記等原因,導致一大批業主購房後,無法辦理不動產權證。這其中包括安置房、保障房和個別商品房等「老大難」,處理起來十分棘手。
老百姓的事比天大。李滄區委、區政府對不動產權證辦理難問題高度重視,自2015年10月起,專門明確分管領導和責任單位開展集中攻關行動,將房產證辦理列為重點民生工作,將歷史遺留未能辦理房產證的房屋劃分為4類,各相關部門,根據各自職能,出謀劃策,攻克難關。
2016年至2019年,李滄區統籌推進完成52個項目不動產權證辦理,惠及52804戶居民。截至2020年9月底,李滄區又協調解決了10個項目7113戶居民的不動產權證問題,預計到年底可突破1萬戶。「有了證,房產才真正屬於自己,心裡才踏實。」住進新樓房的興華路街道東小莊社區居民滕安嶺的話,代表了拿到不動產權證老百姓的心聲。
李村大集的搬「家」也是群眾樂見的「解難」之舉。以前,大集位於李村河中遊的河底,而李村河為李滄區主要洩洪河道之一,長期以來,由於李村河底「天天市」佔用洩洪通道經營,防洪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消費安全等問題突出,被省市列入重大安全隱患。每年一到汛期,李村大集的攤販和管理人員都提心弔膽。
為徹底解決李村河存在的一系列重大安全隱患問題,李滄區委、區政府確立了啃下李村大集及河底「天天市」這個硬骨頭,李村河底經營業戶實施整體搬遷的方案。但是百年大集積累了各種感情,而且不少人以此為生計,搬起來談何容易。
新時代泰山挑山工,不僅要有負重攀登、腳踏實地的鮮明本色,更要有想幹會幹的創新精神。為順利實施大集及「天天市」的搬遷,李滄區廣泛動員,積極宣傳李村河中遊「還市民以健康和充滿活力的李村河」的整治意義和城市樂活水岸的整治效果,提高全社會對李村大集搬遷的認識,形成對大集搬遷的共識。
同時,李滄區舉全區之力,在項目選址、規劃建設,周邊道路管網、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建設,佔路經營查處,以及周邊交通組織等方面全力做好服務保障,為李村大集搬遷工作的圓滿完成創造良好條件。同時,克服時間緊、工程任務重、現場情況複雜等種種困難和不利因素,倒排工期,壓茬施工,通過每日調度工程進度、現場解決存在問題、有針對性地回應業戶的實際訴求等方式,加快工程進度、保證工程質量。
2016年6月底,新李村大集完成業戶搬遷至重慶中路與青山路交叉口,7月1日正式開業。如今,新李村大集的人氣更旺,800餘戶「天天市」業戶和1000餘家臨時趕集業戶的生意更紅火。家住李村街道的攤主劉美玉在李村大集賣花卉已經20年了,新李村大集的變化,她看在眼裡。「從河底進了市場,再也不怕冬天挨凍了,並且晚上都有保安巡邏,省了不少心。」
既當「戰鬥員」
又當「服務員」
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破解前期形成的諸多難題,必然要經過一個陣痛期,李滄區堅持把舊帳理好,把基礎打牢,把新舊動能轉換到位,在重大考驗中淬鍊責任擔當。
滄口商業大廈的「復生」就是力證。滄口商業大廈是上世紀90年代初滄口廣場改造項目之一,被列入市區兩級政府1992年大事和市長責任目標。不承想,驗收交付前夕,因原開發單位資金鍊斷裂,項目停工,自此開始了長達27年的停滯狀態,成為老滄口城市形象和居民心頭的一道「傷疤」。
絕不把歷史遺留問題再留給歷史!隨著西部交通商務區開發建設,鐵路青島北站、地鐵等交通項目相繼啟用,2016年,李滄區委、區政府下定決心啃掉這一困擾李滄區20多年的「硬骨頭」。
項目重啟之初,李滄梳理出原始資料缺失、原設計使用的規範廢除、施工現場缺水缺電等3大類21項問題和困難。區委主要領導親自指揮調度,區分管領導現場辦公,區城市管理局全程靠上,會同發改、規劃等相關部門現場辦公12次,最終確定了解決方案。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努力,8個月時間完成開工手續,比正常時間縮短一半,2016年12月15日,滄口商業大廈取得施工許可證,重新復工。
手續齊全了,但項目四周施工環境也變得複雜。李滄區各部門凝聚起攻堅克難的強大合力,解決一個個難點堵點——施工現場沒有生活及加工區,街道、城市管理等部門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現場辦公安排區域;綠化影響施工腳手架搭建,綠化部門現場遷移樹木、綠籬;鐵路青島北站臨時高壓線塔貼臨大廈主體,原交通商務辦及電力部門進行遷除,並為企業架設臨電線路……
為徹底盤活滄口商業大廈,李滄區既當「戰鬥員」又當「服務員」,從項目啟動之時,項目所在地——滄口街道辦事處就成立滄口大廈服務專班,建立「一小時」服務聯動機制,街道分管經濟副主任作為服務專員,企業遇到任何困難和問題,服務專員保證在一小時內到達現場,第一時間幫助企業協調解決。自項目開工後,李滄區城市管理局便積極協助進行招商,先後與多家企業聯繫洽談,經綜合考慮企業實力,並結合項目周邊交通、居住等環境,最終明確產業定位,於2017年成功引進九力集團,並由其投資逾1.5億元將滄口大廈打造成以教育產業為核心,集教育培訓、創業孵化、文化娛樂於一體的教育綜合體,11月29日正式營業。至此,滄口商業大廈從昔日的「爛尾樓」成功轉型,涅槃成為西觀美麗海岸、坐擁交通樞紐、欣享現代資源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舊帳」多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老大難」問題,往往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雖然「舊帳」一直在理,但受各方麵條件所限,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願不願理舊帳、敢不敢理舊帳、能不能理舊帳,是對領導幹部政績觀的現實檢驗。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面對歷史遺留下來的「舊帳」,李滄區沒有「打退堂鼓」,而是迎難而上,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幹勁謀劃工作,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拼勁開展工作,以持之以恆、久久為功的韌勁推進工作,一錘一錘敲開了遺留難題的外殼。
營造改革攻堅的
大氣場
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一系列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解決這些問題非常艱難;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如「滾石上山」,難度高於以往,困難大於想像。
事業成敗,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班子和隊伍。李滄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堅守初心使命,扛牢責任擔當,以敢負責的精神、能負重的寬肩、善攻堅的本領,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和「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勇挑重擔,攻堅克難,啃「骨頭」、涉「險灘」,解決了一大批急難險重問題。
列出攻堅清單,重點任務立「軍令狀」;主要領導幹部帶頭啃最硬的「骨頭」;對耽誤、阻撓、遲滯改革的,不換思想就換人、不負責就問責、不擔當就挪位、不作為就撤職;精準化實施「獎、罰、情、制」組合拳,綜合運用幹部激勵、物質獎勵、精神鼓勵與底線約束……世上無難事,只怕攻堅人。近年來,李滄區傾力營造改革攻堅的大氣場,營造出激濁揚清、獎優罰劣的鮮明導向和制度約束,黨員幹部頭拱地往前衝,苦幹實幹拼命幹。
越是考驗如火,越能淬鍊真金。李滄區堅持一切為了事業需要選幹部用幹部,對德才素質過硬、敢於擔當、實績突出、廉潔自律、群眾公認度高的幹部,尤其是在院士港建設發展,「攻山頭、炸碉堡、打硬仗、創實績」,「雙招雙引」等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任務中,取得突出業績發揮核心作用的,長期在基層一線、艱苦崗位埋頭苦幹、成績顯著的幹部,優先提拔重用。2016年以來共提拔重用區管幹部170餘人次,其中70%以上來自基層一線和困難艱苦崗位。
李滄區打破常規、突破常規,將獎懲落實到具體單位、具體個人,獎勵能夠在關鍵時刻頂住壓力、克服困難,能夠拿出超常規擔當作為的勇將、闖將、能將。自2017年出臺《李滄區重點工作節點考核評價辦法》及《重點工作突出貢獻獎勵辦法》以來,李滄區累計對在全區重點工作中表現突出、作出重大貢獻的92個次單位(集體)發放獎金2120萬元;累計對112人次記個人三等功,嘉獎346人次。今年,李滄區更是兌現重獎承諾,重獎優秀企業家,授予全省首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發起人、興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磊「李滄區突出貢獻個人」,獎勵200萬元。重獎突出貢獻個人發金牌,在青島國際院士港生命藥洲項目和青島國際院士港研究院項目建設中表現突出的兩人獲評院士港建設突出貢獻個人,均獲獎「攻堅克難獎」金牌2000克;在世園集團交接管理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個人,被授予李滄區勇於擔當突出貢獻個人,獲獎「勇於擔當獎」金牌2000克。李滄區用真情實意、真金白銀激勵擔當作為,吸引人才會聚,匯聚幹事創業熱情,開拓高質量發展基因重塑新路。
讓幹部迎難而上、敢闖敢試,需要有容錯糾錯、激勵擔當作為的機制保駕護航。為此,李滄區明確容錯免責「四三二一」要求,鼓勵幹部大膽改、大膽試、大膽闖,寬容幹部在工作中出現的失誤,提出堅持看幹部看本質、看主流,對那些個性鮮明、堅持原則、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的幹部,敢於為他們說公道話,為他們撐腰壯膽,對不實舉報及時澄清,對誣告陷害者堅決查處。
圍繞打造宜業宜居宜身宜心的創新型花園式中心城區這一目標,李滄區全體黨員幹部用踏平坎坷成大道的豪邁,堅定風雨過後見彩虹的信念,勇做攀登者,勇當挑山工,以一以貫之的改革堅守、一如既往的改革擔當,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李滄人民的滿意答卷,以實際行動將美好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還河於民後,李村河中遊生態宜居
宜業宜居宜身宜心的李滄區以實際行動將美好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
舊時爛尾的滄口商業大廈
如今滄口大廈變身教育綜合體
搬遷前,李村大集「盤踞」李村河中遊河道,存在諸多安全隱患
搬遷後的李村大集運行有序、集市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