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類案同判』與說理方法專家評審會」在京召開

2020-12-11 法制網

法治日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趙穎 

12月6日,「刑事案件『類案同判』與說理方法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來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相關負責人員,以及中國政法大學、南開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會。會議圍繞「非法證據排除中的認定與說理難題」、「類案同判機制下的規則評議」兩大主題展開積極深入的探討。刑事案件「類案同判」項目組研究人員對撰寫的《非法證據排除案件裁判規則》(以下簡稱《規則》)的初期成果進行匯報和講解。

在主題一環節中,四位專家學者分別從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立法演變、實踐爭議以及如何破解的角度展開交流與對話。評議人就主題發言內容,進一步分析了在實務中非法證據認定的相關問題。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所學術部主任、研究員董坤從刑事規範的角度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法律沿革進行詳盡梳理,並從非法證據排除的種類、取證手段和方法的規定以及程序性違法三個方面對現行規範的完善表達自己的觀點。

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洪淇從規範層面、規範和實踐的互動兩個方面進行探討,指出現行立法在非法供述的範圍、實物證據的排除和證明責任的分配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天津市人民檢察院一分院公訴業務諮詢專家朱桐輝重點介紹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中舉證責任與說服責任的問題,並分享了在證據真實性與合法性的關係、電子數據的排除、認罪認罰案件中非法證據排除的認識與思考。

北京市東衛律師事務所副主任溫克志從自身辦案經驗出發,介紹了律師辦案過程中申請排除非法證據的工作經歷,並根據實踐中一些現象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分析視角。

在專家評議環節,京都律師事務所顧問臧德勝指出,在實務中要排除非法證據的主客觀原因,並提出如何破解非法證據認定難的解決思路。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第九檢察部副主任鄧洪濤認為,現行關於非法證據排除的規範已經較為繁密,項目組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中國的國情和地方的差異性。

隨後,評議人就《規則》的理論和實務現狀做了詳細的總結和完善建議。

會議召集人,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雷小政指出了刑事案件「類案同判」在非法證據領域運用過程中要注意實體規則與程序規則的差異,要強化法學方法論的指導;在運用非法證據排除的類案裁判規則的過程中,要強化其中的程序說理、證據說理。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法官金昌偉則強調,《規則》撰寫應遵循四個標準,一是具體裁判規則要立足實用,貼近實務;二是規則要力求明確具體;三是要直面實踐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四是要以法律、司法解釋和相關規定為依據。

北京警察學院警察執法研究中心主任李晶認為,司法執法人員需要一份指導意義較強的執法手冊,可以考慮將《規則》具體化,與法條實現對接。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曾新華表示,《規則》的體例較為完整,涵蓋了全部法定的證據種類。他對《規則》的完善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在《規則》的提煉方面應更加突出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二是對具體認定標準應進一步細化。

在自由討論環節,朱桐輝、吳洪淇、董坤、劉山煽、臧德勝和雷小政等專家學者針對《規則》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富有針對性的發言和討論。從相關術語的表達嚴謹程度、現有裁判規則的邏輯結構、擬制稿與現行法律規範的關係、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與裁判規則的涵蓋範圍等方面對項目組的初期成果提出了修改意見。

項目組成員表示,將及時歸納總結各位專家學者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進一步明確項目完善方向,切實提高非法證據排除類案指導體系項目的應用質效。

相關焦點

  • 類案檢索讓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向精細化推進
    法治日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趙穎 通訊員 閆姝月12月6日,「刑事案件『類案同判』與說理方法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非法證據排除中控辯審的爭議、類案檢索與類案同判的應用、程序說理與證據說理的關係等問題展開研討
  • 階層犯罪論範導刑事裁判文書說理
    裁判文書是一種公文,自然會有相應的格式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往往以文件的形式下發相關文書樣式,供各級人民法院執行,例如,刑事判決書(一審公訴案件用)具體由首部、事實、理由、判決結果和尾部五個部分組成。按照1999年「樣式1即刑事判決書(一審公訴案件適用普通程序用)」的要求,即「理由是判決的靈魂,是將犯罪事實和判決結果有機聯繫在一起的紐帶。
  • 淄博中院:簡案快審、類案專辦,超60%案件實行速裁快結
    數字正義確保類案同判淄博中院堅持凝神聚力抓執法辦案,認真推行精細化管理,創新推進辦案新模式,健全完善審判管理機制,不斷探索類案裁判方法,確保審判質量。全流程網上辦案系統應用對訴訟服務、多元解紛、審判方式、監督機制等進行全方位鏈條改造,全面實現審判節點可查詢、進程可監控、風險可預估、全程可追溯。
  • 刑事案件證據審查方法
    第二層次是一般科學方法論,是基於司法認知活動一般規律的總結和升華以及橫向科學的引入而形成的體系,能普遍運用於所有司法認知活動,如定義法、反證法、歸謬法和歸納法、演繹法等邏輯方法,以及物質不滅定律、遺傳學規律、概率論、資訊理論等自然科學成果,均已在司法認知活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層次是刑事司法專門科學方法論,是以證據審查、法律適用、法庭審理等職能實現方法為具體內容的專門方法體系。
  • 萊西市司法局召開2020年度法律援助案件質量評審會
    萊西市司法局召開2020年度法律援助案件質量評審會 2020-12-10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裁判文書網公開文書超10700萬篇 最高法:促進類案同判
    優化同一案件的一審文書、二審文書、再審文書的自動關聯。二是要不斷加強裁判文書的釋法說理,切實提高裁判文書的說理性和權威性。紮實推進裁判文書改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提煉案件的爭議焦點和法院的裁判要旨,根據不同審級和案件類型,實行裁判文書的繁簡分流。
  • 三門峽市檢察院召開刑事案件降低退補率專項整治工作
    三門峽市檢察院召開刑事案件降低退補率專項整治工作動員會推進整治刑事檢察頑瘴痼疾10月27日,三門峽市檢察院召開刑事案件降低退補率專項整治工作動員會,決定從即日起到年底前,在全市檢察機關開展「刑事案件降低退補率專項整治
  • 重罪案件法律文書釋法說理如何改進?把握尺度與溫度
    如根據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於重罪實行嚴打的方針,對於輕罪則實行寬大政策;建立刑事案件繁簡分流機制,對於重罪案件,適用較為複雜的程序處理;對於輕罪案件,實行「從快從簡」處理。2017年,最高檢《關於實行檢察官以案釋法制度的規定》和《關於加強檢察法律文書說理工作的意見》對加強和規範檢察法律文書的釋法說理提出了具體要求,其中規定「重大複雜案件的釋法說理,應當報檢察長或者分管副檢察長同意後進行。
  • 天津西青:「案-件比」指標盤活了刑事檢察十幾個環節
    作者:陶強 臧萌新聞來源:正義網正義網訊(記者陶強 通訊員臧萌)「一個『案-件比』指標,就把整個刑事檢察工作十幾個環節都盤活了,優化『案-件比』也是個系統工程,就像下象棋,每一步都環環相扣。」近日,天津市西青區檢察院檢察長單新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
  • 「同案同判」並非偽命題
    人類司法中,自然也不存在兩起完全相同的案件。再「同」的案件,在事實和法律爭議上總會存在一些差異,當事人或其律師在法庭上的表演也不會一致。因此,「同案同判」這一觀念被批評者斥為偽命題——「在邏輯上講不通」。而對於國內媒體上詬病的「同案不同判」現象,不少法律學者以「存在即合理」為之辯解,甚至斷言司法大可不必為媒體(尤其是新媒體)的謬論左右。
  • 萊西市召開2020年度法律援助案件質量評審會
    為提高法律援助案件質量和服務水平,依法加強對各律師事務所及法律服務所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監督管理,落實法律援助「全域辦理一體化」工作,切實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11月26日,萊西市法律援助中心組織10名律師及法律工作者組成案件質量評審委員會,評委會按照《山東省民事法律援助案件質量評估評分表》《山東省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審判階段)質量評估評分表》評分標準,從辦案手續、會見當事人、調查取證、庭審、法律文書製作、辦案效率等幾個方面對本期上報的87本案卷進行集中評審。
  • 破解「類案不同判」問題,最高法出臺21條措施!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類案不同判」現象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類案不同判現象的背後實質上是法律適用標準不統一,因此在新時代要滿足人民群眾對公正司法的需求,完善統一法律適用標準工作機制就成為當前人民法院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第三,統一法律適用標準工作機制是人民法院深化完善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的內在要求。
  • 剛剛,最高法出臺21條措施,破解「類案不同判」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加快建設以司法大數據管理和服務平臺為基礎的智慧數據中臺,完善類案智能化推送和審判支持系統,加強類案同判規則資料庫和優秀案例分析資料庫建設,為審判人員辦案提供裁判規則和參考案例,為院庭長監督管理提供同類案件大數據報告,為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案件提供決策參考。
  • 淮安區法院審理的案件為何「高服判、低發改、低投訴」?快隨小編一...
    淮安區法院審理的案件為何「高服判、低發改、低投訴」?快隨小編一探究竟!自2017年以來,該院案件一審服判息訴率連續四年居全市第一。今年以來,該院案件一審服判息訴率達92.76%,居全省第四;一審判決被發改率1.5%,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五。10月14日,淮安中院黨組書記、院長章潤對此批示給予充分肯定。他指出,當前,全市法院正全力衝刺全年執法辦案目標任務,淮安區法院建立的「三三三」工作機制值得全市法院學習借鑑。
  • 最高法:21條具體措施盡最大努力消除「類案不同判」現象
    人民網北京9月23日電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類案不同判」現象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針對該問題,最高人民法院今天上午發布《關於完善統一法律適用標準工作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最高法黨組成員、副院長楊萬明再發布會上表示。
  • 2020年度「西藏工匠」專家聯合評審會召開
    12月11日,西藏自治區總工會組織召開2020年度「西藏工匠」專家聯合評審會,來自區黨委宣傳部、區黨委網信辦、人社廳、團區委、區婦聯、西藏日報、西藏廣播電視臺的專家老師及區總工會相關部室負責同志出席會議。
  • 小蠶:類案檢索助天下蒼生叩開案件預測的神秘之門
    2020年7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統一法律適用加強類案檢索的指導意見(試行)》,在要求各級人民法院必須建立類案及關聯案件強制檢索機制的基礎上,第一次允許案件當事人提交類案檢索報告,為法官提供裁判參考,以實現「同案同判」的公正之理。
  • 香港空姐藏屍案破 刑事案件的追訴時效是多長?
    香港空姐藏屍案破 刑事案件的追訴時效是多長?時間:2017-02-03 16:56   來源:法邦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香港空姐藏屍案破 刑事案件的追訴時效是多長? 香港籍男子莫俊賢於1987年11月4日出生,是曾經在香港社會轟動一時的空姐屍藏衣櫃案嫌犯。
  • 論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之途徑
    [1]通常來講,辨證論治的具體含義共分為兩部分,其一為辨證,指用各種方法去全面地分析病症的性質、原因、病人的情況從而作出正確的判斷。其二為論治,指根據辨證的結果,給予相應的治療。[2]  本文所闡述辨證論治是以「辨證」、「論」以及「治」為不同單元的有機整體。包含刑事司法的宗旨,刑事司法的原則,刑事司法的目的,推理的方法以及在得出公正司法裁判基礎之上進行說理的判後息訴等內容。
  • 針對證據及其認定進行的說理
    因此,普遍認為,我國的舉證責任是結果意義的舉證責任說,即「應當由當事人對其主張的事實提供證據並予以證明,若訴訟終結時根據全案證據仍不能判明當事人主張的事實真偽,則由該當事人承擔不利的訴訟後果」。刑事訴訟中,公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人民檢察院承擔,自訴案件中被告人的舉證責任由自訴人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