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古代王侯將相之家,大多出現過兄弟反目、手足相殘的悲劇。在漢末三國時代,同樣亦是如此,而最為代表性的則當屬袁紹與袁術這對兄弟。
眾所周知,袁紹與袁術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他們二人都是司空袁逢的兒子。只不過由於袁紹的母親出身微賤,而袁術的母親則是袁逢的正妻,故而袁紹是袁逢的庶長子,而袁術則是袁逢的嫡次子。
後來,袁紹被過繼給了袁逢之兄袁成,故而,從禮法名義上來說,袁紹便成為了袁術的從兄,而袁術則是袁紹的從弟。
按理說,原本同為兄弟的袁氏二人,本應在漢末亂世守望相助,互相提挈。然而,可悲的是,袁紹與袁術非但沒有相互扶持,反倒是針鋒相對,互為仇敵。具體而言,袁紹與劉表聯盟,以此對抗袁術;而袁術則聯結公孫瓚,共拒袁紹。
故而,關於袁氏兩兄弟的這種局面,在《三國志·袁術傳》中有著這樣的記載:「(袁術)既與紹有隙,又與劉表不平而北連公孫瓚;紹與瓚不和而南連劉表。其兄弟攜貳,舍近交遠如此。」
出自同根同源的袁紹與袁術,之所以在漢末亂世之中產生如此大的隔閡,事實上主要與兩件事情有關:
第一:豫州之爭
董卓之亂後,天下群雄並起,拉開了討伐董卓的序幕。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在北上討伐董卓之際,誅殺了南陽太守張諮,並把南陽獻給了當時暫無地盤的袁術。
出於對孫堅的報答和賞賜,袁術便上表拜孫堅為豫州刺史,令其統領軍隊徵討董卓,史稱「術又表堅領豫州刺史,使率荊、豫之卒,擊破董卓於陽人。」
一向外寬內忌的袁紹見此情形,認為孫堅駐紮豫州,是對自己冀州的威脅。於是乎,袁紹便派遣帳下將領周昕領兵奪去了孫堅的豫州,史稱「術從兄紹因堅討卓未反,遠,遣其將會稽周昕奪堅豫州。」以上,便是在袁紹與袁術兩大集團間發生的豫州之爭。
豫州之爭的爆發,加劇了袁紹與袁術之間的隔閡,也註定了二人水火不容的悲劇。
第二:是否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
劉虞此人,漢末時代擔任幽州牧一職。他本是漢光武帝之子東海恭王劉強的後代,一向素有威望。漢獻帝被董卓挾持西遷長安後,袁紹和韓馥便商議打算擁立劉虞為帝,並把這一想法告知了袁術。
而袁術一向有自己稱帝的野心,便假託國家大義而果斷拒絕了袁紹的這一想法,史稱「紹議欲立劉虞為帝,術好放縱,憚立長君,託以公義不肯同。」
通過是否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的這一事件,袁紹與袁術之間的隔閡再次加深,他們兄弟二人之間的嫌隙已經達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在此情形下,便發生了《後漢書·袁術傳》的「乃各外交黨援,以相圖謀,術結公孫瓚,而紹連劉表。」至此,袁紹與袁術兄弟便拉開了你爭我奪、互相仇視的序幕。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袁紹是庶子,但因個人品德稍強於袁術,故而當時很多豪傑都歸附袁紹。為此,出身尊貴而品德較差的袁術大罵道:「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在這裡,袁術把袁紹比作自己家裡的一個奴才,對他進行百般侮辱。
除此之外,袁術還在與盟友公孫瓚的書信中,聲稱袁紹不是出自汝南袁氏一門。袁紹聽聞此事後,也是大怒不已。由此觀之,二人的矛盾積怨之深,已經上升到了人身攻擊的程度。
綜上,袁紹與袁術雖名為兄弟,實為仇敵,二人針鋒相對,互相提防。對此,本人不得不借用曹植的「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來感慨一番。
本文是原創內容,歡迎大家一起留言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