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花海、山地花海、林下花海……不久之後,「後嶺花開」這一多層次花卉景觀即將呈現在溫嶺人民的眼前。在極大程度保留生態完整度的基礎上,項目還將優化周邊村舍的宜居性,同時滿足人們向「生態休閒」這一生活方式的轉變需求。
2018年4月26日,「後嶺花開」田園綜合體項目正式開工。作為城南鎮目前最大的旅遊投資項目,「後嶺花開」田園綜合體計劃投資2億元,以傳統文化為魂,以中式園林、花海為依託,融合「農、林、牧、副、漁」五大生產要素,打造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餐飲娛樂、婚紗攝影、青少年拓展訓練、兒童娛樂於一體的「世外桃源」。
「後嶺花開」綻放「鄉村振興」藍圖
「後嶺花開」田園綜合體項目總佔地面積約500畝,分兩期實施,一期約300畝,二期約200畝。項目涉及後嶺、羅殊、下街3個村,其中後嶺村約佔總面積72%。項目規劃園區共分成入口景觀廣場區、平原花海區、坡地花海、林下花海區、健康養生區、養生休閒區、精品民宿區等「十六區」。
「後嶺花開」田園綜合體項目的落地,將為城南加快生態小鎮培育進程,高標準打造全域旅遊,打響城南旅遊品牌起到裡程碑式的推動作用。除了帶動項目所在的後嶺村快速發展,項目更將全面帶動周邊鄉村振興相關項目的落地與提升。寨門村、蘭公岙村全力爭創3A級景區村莊,彭古線沿線加快美麗鄉村示範帶提升,大雷溪鄉村尋野親水風光旅遊線路正在前期設計中,一張以「後嶺花開」項目為中心的鄉村旅遊藍圖正在徐徐鋪開。
「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和發展是真真切切發生在村民的眼前,每一處的生態變化都將激發周邊村民的參與熱情,逐步帶動群眾投入共建共享的鄉村振興行動。」城南鎮市委組織員朱丹說,隨著項目的逐步推進,周邊村莊的村民切實感受到了變化。「不僅環境更加美麗宜居,村民們也將享受到實際的利益。一些村民計劃將家中的房子改造成民宿,還有的正在計劃開農家樂餐館……」在周邊村莊,村民既是鄉村旅遊的建設者、經營者,又是鄉村旅遊發展的得益者、鄉村宜居環境的享受者。除了城市居民和遊客的湧入,在直觀上對鄉村旅遊消費帶來的促進作用,搭乘項目的「順風車」,村民亦可開展餐飲、民宿等營業性增收活動,村裡閒置的農業勞動力也可整合利用並發揮熱度,極大地緩解就業形勢。
朱丹告訴記者,目前,「後嶺花開」田園綜合體項目園區內的各個遊覽項目正在加緊完工中。其中,綠溪煙樹區、坡地花海區,叢林穿越區,蘇格蘭牧場區已完成基本建設,滑草區、滑索、高空自行車、無動力兒童樂園等項目施工進度也已完成70%。此外,遊客中心土地已完成設計。8月4日,遊客中心土地已出讓成功,即將進入施工階段。
作為未來溫嶺南部的新地標,可以說,鄉村振興戰略營造了「後嶺花開」田園綜合體項目的孕育環境,同時,「後嶺花開」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化縮影之一。
補足生態宜居短板,讓美麗城南持續加力
菜市場,聚集了一個城鎮最真實的煙火氣;公園,是人們休閒場所的不二選擇;公廁,可以側面反映城鎮的文明……這些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地方,經過環境整治提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早在2016年初,城南鎮就開始建設第一座公園、第一個星級菜場、第一條漫步道、第一個停車場、第一座標準廁所、第一條景觀河道,六個「第一」項目的建設改變了城南基礎設施落後的面貌,也打破了大眾對城南的固有印象,帶動入城口打造、樣板路建設、重要街區改造等工程的建設,以點帶面,實現全面整治。
城南大力推進大閭、岙環建成區環境整治工作,陸續打造南山公園、長沙大捷紀念點、大閭溪景觀帶等一批城鎮景觀節點。同時,強勢推進「治危拆違」工作,近三年累計拆違38萬平方米,嚴格落實「河長制」,全面鞏固治水成效,順利通過浙江省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驗收;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深入推進村莊整治工作,田塘等43個村順利通過村莊整治驗收,村莊面貌煥然一新;高效推進垃圾革命、廁所革命,共完成128座公廁改造提升,推進16個村陳年垃圾清運、分類處理工作。建成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三化」處理示範村3個,實現橫山、湖漫庫區範圍內村莊垃圾分類終端全覆蓋;成功打造鳳溪、後嶺美麗庭院示範村,完成美麗庭院建設1000餘戶;全面落實上級環保督察整改意見,全力推進湖漫庫區保護工作。徹底關停利達加油站、燃氣站及37家工業企業,完成一級水源保護區湖漫堂自然村整體搬遷,實施退耕還林380畝,為水源地保護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鎮裡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突出保護傳承,整理出「南宋詩人虞似良歌詠地」「明戚繼光台州抗倭凱旋地」「溫嶺孔裔聚居地」「陽明心學傳人黃綰祖籍地」四張城南文化名片,將原有的零散規劃設計,用文化故事串連成線。如在大閭街區的兩個入城口,圍繞南宋詩人虞似良描寫家鄉橫溪風光的「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停」詩句,設置了「田園牧歌」「悠見南山」等主題牆繪,展示城南傳承不息的田園牧歌鄉居生活。
通過加強生態環境治理,著力打造有特色、有靈魂的小鎮,使城南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溫嶺南部,美麗城南正在煥發新的內生活力。
圍繞「一張網」,構建「大交通」
2016年11月17日,台州市域鐵路S1線一期工程開工,城南隧道金山段同期開工建設;今年1月16日,台州沿海高速正式通車,城南成為進入主城區的交通腹地……圍繞現代化綜合交通「一張網」,城南鎮正積極謀劃,推動高鐵、高架、高速同步建設,儘快融入台州「一小時交通圈」、上海「兩小時交通圈」和長三角「兩小時經濟圈」。
從曾經的「努力打造『綠色 生態 宜業 樂居』的新城南」,到「打造富有生態特色的現代化綠色城鎮」,再到而今的「全面構築城南綠色發展大格局」……如今的城南鎮,區位的變化和配套建設的不斷完善,交通大格局已經成型。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城南鎮這個溫嶺的南花園備受關注。
76省道、吳坑縣道貫穿城南境內,76省道複線、澤太一級公路複線(城南段)已建成通車。同時,城南鎮距離溫嶺市區僅6公裡,是連接溫嶺和玉環的唯一紐帶,並設有台州市域軌道S1線城南站,而城南出入口則是沿海高速距離溫嶺市區最近的出入口,可以預見,當市域鐵路S1線正式投用後,僅需數分鐘,市民便能從溫嶺市區抵達城南。隨著一條條道路的建設和建成通車,城南鎮同溫嶺主城區、台州市區間的「同城效應」進一步擴大,區位優勢也進一步凸顯。
目前,市域S1線城南段建設正快速推進,疏港公路已於國慶前通車,新漩線「白改黑」項目完工通車,便民的交通毛細血管正逐步打通。
以緊鄰溫嶺城區的區位優勢和日益完善的交通網絡為依託,下一步城南鎮將積極推進沿海高速公路道口經濟發展,大力發展與城市生活密切相關的生產生活資料倉儲配送、展示體驗、電子商務等,建設以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配送、商貿零售企業配送、電子商務配送等為主,集零售結算、貿易採購、流通加工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城市配送物流中心,為城市工商企業及其他服務業提供配送服務,滿足企業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需求,打造區域物流節點。下活「道口經濟」這盤棋,實現城鄉資源要素雙向對接。
鎮黨委書記葉永峰說,未來,城南將繼續以「高速前沿地、城市後花園」為定位,以打造「溫嶺南部靈秀活力生態宜居新城」為目標,依託交通區位優勢,以建設「更美麗、更活力和更幸福」的靈秀城南的激情,做好「靈秀養心小鎮,山海活力南城」的大文章。
立足高速前沿地,升級城市後花園
城南鎮黨委書記 葉永峰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也是城南鎮搶抓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年。經過多年的積累,城南從一個農業為主、山區較多、交通優勢不顯的城鎮,逐漸打開局面,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
隨著市域鐵路S1線的開工和沿海高速的通車,城南的高速時代、輕軌時代已經到來。接下來,城南將圍繞市域鐵路S1線城南站5公裡範圍內,打造溫嶺南部核心區塊。我相信我們完全有機會、有條件將城南新城建設成為溫嶺南部的核心區塊,全面盤活新區土地資源,積極引進居住、商業、娛樂等項目,主動承接溫嶺主城區的人口、資源外溢,初步形成規劃長遠、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的商貿綜合區。同時,積極推動農業與旅遊、養老等產業融合發展,利用山水資源優勢,重點發展休閒、養老特色建設,並逐步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目前,已完成沁溪源·國際頤養城土地出讓並啟動建設,峻岭山莊、城南首府主體工程完工,岙環新區改造籤約、岙環農貿市場遷建等工程正持續推進。
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接下來,我們將積極把握區位優勢,描繪城鎮建設全新藍圖,著力將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山水資源優勢轉化為城南人民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兩三年的努力,將城南鎮從一個農業鄉鎮轉變為一個基礎設施完善的休閒旅遊特色鄉鎮。積極開展旅遊風情小鎮建設,將城南打造成為面向全市及周邊地區的休閒度假首選地。發展農家旅遊、民宿經濟,重點打造橫山沿溪、藤嶺古道、黃閭古道及環桐嶺水庫等幾支精品主題線路,將擔嶼圍塗工程與吉捕岙海灘資源、高山頭石屋資源和犁頭咀特色海鮮資源相串聯,完善沿線遊覽服務設施建設,打造連點成線的鄉村旅遊觀光帶。
地標故事 〉〉
●後嶺村駐村幹部林可可:「後嶺花開」田園綜合體項目為後嶺、羅殊、下街3個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經濟發展機遇。從前,村民們的生活條件不好,經濟收入單一,大部分靠外出工作或務農為生。但現在搭上了「後嶺花開」的「順風車」,村民們增收渠道拓寬了,閒置的勞動力也充分利用了起來,村民們真正吃下了「定心丸」。
●後嶺村黨支部書記趙加增:「後嶺花開」田園綜合體項目對後嶺村的村莊發展影響非常大,以前村裡大片大片的土地都因無人打理而荒蕪,但現在不僅土地流轉利用了起來,村莊環境也越來越好,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現在,「後嶺花開」已為我們村30多名村民解決了工作問題,後續配套設施建設也已提上日程,等到將來開園,相信會進一步帶動周邊村莊的發展。
●後嶺村村民王福生:我曾經從事過酒店行業,趁著「後嶺花開」落地我們村,我計劃開一家農家樂或燒烤店增加家庭收入,村內和我有相同想法的村民有很多。我建議,政府或村內應及早出臺相關規定,統一規劃,在保護村莊生態環境的同時,幫助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