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滅蜀和滅吳有著天壤之別,為何魏滅吳用了如此長的時間?

2020-09-23 史海觀復

俗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國古代數千年的歷史當中,曾經有過黑暗的大分裂時代,也有過繁榮的大一統時代。

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曾經說中國古代最混亂的時代之一,諸侯割據,民不聊生,生靈塗炭,,讓人看不到希望,但是最後在楊堅的努力之下重歸於一統。

同樣的,在三國時期,也是一個極度分裂的時代,經過數十年的兼併戰爭,基本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實現了中國的相對統一。

最後魏國以雷霆之勢滅亡蜀國,最後經過十年積蓄又滅亡吳國,建立大一統的西晉。在這個過程當中魏滅蜀和滅吳有著天壤之別,為何魏滅吳用了如此長的時間?

一:三足鼎立,雷霆之勢滅蜀

1:三國格局,相互牽制,相互鬥爭

在了解司馬氏掌權下的魏國滅亡其他兩個之前,我們先來簡要的了解一下當時的格局。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大浪淘沙之後,赤壁之戰後,打破了曹魏一舉統一天下的幻想。

最終形成了曹魏、孫吳、劉漢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國之間合縱連橫,將權謀之術展現得淋漓盡致。

但是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陰謀詭計都顯得不堪一擊,一統北方,佔天下人口十分之六七的魏國始終是最具有一統天下的政權。

《三國志》當中記載稱:&34;

為此,魏國一直在為一統天下做準備。

2:雷霆一擊,快速的滅蜀之戰

魏國作為實力最強的國家,一直在謀劃著對其他兩個國家進行軍事打擊,實現一統天下的目的。

而蜀漢作為三國當中的&34;,魏國自然是先拿蜀國開刀,當時蜀國國內民生凋敝,人才凋零,為此魏國調動了數十萬大軍,準備一舉消滅蜀漢政權。

據《三國志》當中記載稱:&34;

不過一年多的時間魏國就滅亡了蜀漢政權,從籌劃到滅亡不可不謂之迅速,但是令人詫異的卻是,魏國滅蜀之後,到滅吳一統天下用了十餘年的時間,反差巨大。

二:處心積慮、過程漫長的滅吳統一之戰

1:十年生聚,籌備謀劃伐吳

和滅蜀之戰相比,司馬氏掌控下的魏國滅亡吳國的時間過程無疑是十分漫長的,,從滅亡蜀國再到發動滅吳戰爭期間經歷了16年之久。

當時西晉對於滅亡吳國做了一系列吃的準備。據《晉書》當中記載晉武帝命令王睿督造戰船的事件稱:

&34;

前後歷時長達七年之久,在這十餘年間西晉一直在積極準備伐吳,大力發展國內民生,訓練軍隊,希望一鼓作氣拿下盤踞在江東的孫吳政權。

2:兵分六路,全面進攻

相比與魏國伐蜀戰爭,西晉滅吳戰爭的規模和策略無疑也是準備充分。晉武帝司馬炎先後啟用杜預、王睿等一大批名將,來應對滅吳戰爭當中出現的不利情況。

而且還兵分多路,以席捲之勢滅亡吳國。據《資治通鑑》當中記載西晉滅吳的規模稱:&34;

從這個方面來看,西晉是做足了功課的,一方面為了防止赤壁之戰魏軍全軍覆沒的現象重現,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快速的滅亡吳國。西晉經過漫長的等待終於迎來了一統天下的曙光。

3:塵埃落定,三分歸晉

中原大地在分裂了百年之久後,終於迎來了一統的希望,由於西晉準備充分,加之吳國內部混亂統治階層的腐朽,早已經沒有當年的進取意識。

因此西晉大軍壓境之時便以摧枯拉朽之勢快速推進,高歌猛進,攻破了吳國的都城建業,俘虜了吳國的皇帝孫皓以及一幹皇族大臣。

據《資治通鑑》當中記載稱:&34;。

從西晉滅亡的過程來看是一帆風順的,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然而為何&34;的吳國卻讓司馬家族準備了十餘年之久呢?這背後又有哪些歷史原因。

三:魏滅亡後,為何不乘機進攻吳國,有何難言之隱

1:蜀國新滅,加之魏國內部不穩

從蜀魏兩國的歷史淵源來看,魏蜀兩國是天然的敵人,一個代表&34;,一個是&34;,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之下蜀地的百姓對於魏國的統治自然是反感的,

據《三國志》當中記載平定蜀地後的一次大規模叛亂稱:&34;

就可以看出蜀地尚且沒有完全歸附,魏國需要時間來消化勝利果實,防止魏國陷入蜀地的戰爭泥潭之中。

除此之外,魏國內部也不是很安穩,眾所周知在曹魏後期真正的掌權者是司馬家族,曹氏家族只不過是傀儡罷了,而司馬家族憑藉的滅蜀的功績。

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改朝換代的大事,據《通鑑》當中記載西晉代魏稱:&34;。

由此可見,魏國國內政局正在發生著極大的變化,司馬氏不甘於成為一個權臣,而是要向最高權力的方向邁進。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司馬氏為了保證國內政權的正常交替,自然不會大動幹戈,給政權交替到了不確定的因素。

2:內部爭論不休,沒有統一意見

滅蜀和滅吳在難度上不是一個級別的,蜀國地狹人少,而且加之當時蜀國內政一度出現混亂的狀態,極大的削弱了蜀國的實力,魏國能夠承受起伐蜀之戰失敗的結果。

而反觀魏國滅亡蜀國之時,吳國可以說是一個政治清明的時代,而且吳國一直在休養生息,很少參與到三國之間的戰爭當中,當時的君王吳景帝也是一個頗具才能的皇帝。

《吳錄》當中記載評價稱:&34;由此可見吳蜀兩個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因此當時魏國國內就出現了不同的意見。

司馬氏建立西晉之後,對於是否要徵討吳國有過激烈的辯論,一方面是以軍方則認為西晉應該一鼓作氣,一統天下。

滅亡盤踞在江東的孫吳政權,而一些文官則認為應該徐徐圖之,首先要鞏固國內政權,消化滅蜀之戰的果實。

《晉書》當中記載西晉元老級別的人物賈充反對南伐吳國稱:&34;

內部意見的不統一,使得司馬炎決定先靜觀其變,放棄激進的伐吳意見,是不乘機經過東吳的一個重要原因。

3:西晉外患頻繁,且吳國實力雄厚

西晉在建立之後,不僅僅要妥善處理好前朝官員皇室的安置問題,以及蜀國故地的安撫工作,而且塞外的一些遊牧民族也不安分,經常襲擾西晉的邊關,給西晉帶來不小的威脅。

除此之外當時大量的外族內遷到中原地區,隱隱對西晉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洛陽形成包圍之勢,如何處理好民族矛盾也是西晉的一個老大難題。

內憂外患阻擋了西晉一統天下的步伐。此外,吳國也並非是一個&34;,首先吳國擁有長江天險,是西晉滅亡首先要面對的一個難題。

此外吳國國內在前期是處於一個比較安穩團結的狀態,直到孫皓上臺之後吳國的實力才有明顯的下降。

《三國志》當中評價稱:&34;

而在此之前吳魏兩個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旗鼓相當的,最後當時吳國還有陸抗等一大批能臣良將,使得西晉不敢輕舉妄動。

四:結語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西晉司馬家族成為了三國時代最大的贏家,殊不知司馬家族一統天下的過程也是漫長的。

特別是滅吳之戰,之所以會等待如此長時間,和當時西晉國內不穩定,忙著改朝換代有關,而且西晉內部對於是否伐吳、什麼時候伐吳的意見沒有統一起來。

最後吳國實力尚存,需要等待時機也是重要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三國志》

《晉書》

《通鑑》

文/史海觀復

相關焦點

  • 魏滅蜀用一年時間,為何滅吳用了十餘年之久?
    在這個過程當中魏滅蜀和滅吳有著天壤之別,為何魏滅吳用了如此長的時間?據《三國志》當中記載稱:"文王以蜀大將姜維屢擾邊陲,料蜀國小民疲,資力單竭,欲大舉圖蜀。"不過一年多的時間魏國就滅亡了蜀漢政權,從籌劃到滅亡不可不謂之迅速,但是令人詫異的卻是,魏國滅蜀之後,到滅吳一統天下用了十餘年的時間,反差巨大。
  • 司馬懿提拔三位青年,一人滅蜀,一人滅吳,一人滅魏!
    三國時期,三足鼎立,由於當時劉備身邊有個諸葛亮,因此可以說蜀漢的優勢比魏國和吳國更大一些。起初,曹操麾下也有個著名謀士郭嘉,若是和諸葛亮相比的話,此人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惜,郭嘉很早就去世了。不過,後來曹操又得到了一個人才司馬懿。說起司馬懿他也是足智多謀的天才謀士。
  • 從滅蜀到滅吳,司馬氏為什麼等了十七年?
    滅蜀是在公元263年,滅吳是在公元280年,中間確實是經歷了十七年。這期間,魏晉這邊發生的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呢?就是公元265年,司馬炎受禪,完成了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過程。而司馬昭平叛動用的兵力也並不包括正在關中和隴西地區與蜀漢作戰的軍隊,荊州方向的軍隊也只是抽調了一部分,其餘兵力全部來自曹魏北部戰區以及內地的軍隊。而這時候蜀漢能夠用於伐魏的兵力,實際上也就是五六萬人。孫吳在諸葛恪到孫綝,孫峻掌權時期,最大規模一次主動的北伐戰爭也就是東興之役,吳軍幾乎是傾國而出,總共也才只有二十萬人,還鎩羽而歸了。
  •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西晉卻為何先滅蜀後滅吳?
    咱們今天的問題是:司馬氏為何先滅蜀再滅吳?反正目標都是統一,為何不能先滅吳再滅蜀呢?強國進行統一,往往是先易後難,先打掉實力較弱的蜀漢,西晉(含實際控制曹魏時期)實力更在吳之上,這為後來滅吳奠定物質基礎。
  • 司馬懿看重3個小青年:1個滅魏、1個滅蜀、1個滅吳,成就仲達天下
    那麼為何司馬懿,能夠笑到最後?我們不妨看一下,司馬懿看中的3個小青年:1個滅魏、1個滅蜀、1個滅吳。司馬仲達勝在識人,他是一個披著謀士外衣的君主。1.風兮鳳兮終一鳳,偷渡陰平成奇功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也。少孤,太祖破荊州,徙汝南,為農民養犢。
  • 司馬懿提拔3青年:1個滅蜀、1個滅吳、1個滅魏,成就司馬江山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曾經非常認真地總結過自己為何能夠獲得成功的經驗,秦朝末年的紛爭之世中,英雄豪傑之士層出不窮,但最終卻是布衣出身,起點最低的劉邦贏到了最後,他說這是因為「自己知人善任」,能夠運用好蕭何、韓信、張良這三個人才,這種發現人才並且運用人才,是他能夠成為一個好領導最為重要的能力。
  • 司馬懿選中的3個青年:1個滅魏、1個滅蜀、1個滅吳,成就司馬天下
    曹睿繼位後,魏國與蜀吳戰事不斷,司馬懿掌握其部分兵權,開始了從軍生涯,為後續他能發動兵變做了鋪墊。為了培養自己的勢力,平定叛亂的同時還想消滅蜀吳兩國實現一統天下,他培養了一大批年輕人才,其中有三個人,一個幫助他滅了魏國勢力,一個幫助他滅了西蜀,一個幫助他滅了東吳,在後世司馬炎繼位時期,司馬家族實現了統一中原的壯舉。
  • 司馬懿看中3個少年:1個滅蜀、1個滅吳、1個滅魏
    在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在洛陽病逝,但是死前卻將司馬懿叫到跟前說:我和你 ,現在並不是什麼兄弟關係,我是君,你是臣子,你要知道作為一個人臣的本分。而在這個過程中,正是司馬懿慧眼識才,看中了3個年輕人, 1個滅魏、1個滅蜀、1個滅吳,幫助他奪得了天下。
  • 司馬懿看中的3個小青年:1滅魏,1滅蜀,1滅吳,奠定西晉霸業
    司馬懿看中的3個小青年:1滅魏,1滅蜀,1滅吳,奠定西晉千秋霸業,那這三個人才都是誰呢?而淮南毋丘儉,文欽與諸葛誕等人是曹氏所重用之人,反對司馬統治,卻被王基個個擊敗,自此曹魏沒有了反抗之力,可見王基為滅魏之人。
  • 司馬懿看中的3個小青年:1滅魏,1滅蜀,1滅吳,奠定西晉千秋霸業
    司馬懿看中的3個小青年:1滅魏,1滅蜀,1滅吳,奠定西晉千秋霸業,那這三個人才都是誰呢? 滅魏:王基
  • 蜀國擁有山川之險,為何司馬昭還是先滅蜀漢,而不是東吳呢?
    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公元265年,魏國相國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晉滅東吳,一統天下,三國時期徹底結束。對於魏蜀吳三國來說,蜀漢是最先滅亡的一方。公元263年8月,魏國權臣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
  • 司馬懿看中3個少年:1個滅蜀、1個滅吳、1個滅魏,幫助仲達奪天下
    在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在洛陽病逝,但是死前卻將司馬懿叫到跟前說:我和你 ,現在並不是什麼兄弟關係,我是君,你是臣子,你要知道作為一個人臣的本分。而在這個過程中,正是司馬懿慧眼識才,看中了3個年輕人, 1個滅魏、1個滅蜀、1個滅吳,幫助他奪得了天下。
  • 司馬懿看重3個青年:1個滅魏、1個滅蜀、1個滅吳,成就仲達天下
    司馬懿全靠這三人,才奪得天下而曹操離世的這一年,距離「高平陵政變」的發生,還有足足二十九年的時間,此時司馬懿雖然能夠鬆一口氣了,但是魏蜀吳這三座山一樣的障礙還在,想要自立,必須先掃清這些障礙。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個年輕人得到了司馬懿的賞識,也正是這三個年輕人,為司馬家掃清了障礙,這三個人就是鄧艾、王基和羊叔子。
  • 魏滅蜀之戰:鍾會不是姜維的對手,為什麼最後魏國還能成功滅蜀?
    導語:公元263年八月,魏國基於三國格局的崩潰決定掀起了大規模滅國戰,並且把首要對象放在了蜀漢身上,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此時蜀漢創始人「劉關張」、諸葛亮等人墳頭上都長草了,只能讓姜維、廖化率軍抵抗魏國的兵鋒。姜維雖然比不上諸葛亮,但是依託有利地形對抗鍾會還是綽綽有餘的。魏滅蜀之戰初期還是比較不錯的,鍾會始終無法突破劍閣,他不是姜維的對手。
  • 西晉滅吳為何是一場「處心積慮」的戰爭?
    公元264年,孫休病死,交趾又叛吳降魏,魏滅蜀之戰後,蜀吳聯盟不攻自破。唇亡齒寒,以當時北軍的兵鋒,為何不一鼓作氣,趁勢滅掉據有江東數十年的孫吳?是司馬昭並無滅吳之意嗎?顯然不是。因為在伐蜀前,司馬昭在與群臣的商略中就明確表示:「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然而,滅吳的願望卻等到十幾年後於晉武帝太康元年方才實現,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司馬氏遲遲沒有發動滅吳的戰爭呢?是因為司馬氏政權自身的原因嗎?還是因為蜀中局勢的複雜性和孫吳政權尚存等原因呢?
  • 魏滅蜀之戰:終結三國的第一戰
    姜維見曹魏內亂,司馬奪權,趁機多次出兵伐魏。結果蜀軍敗多勝少,使得本就實力最弱的蜀漢更加國弱民窮,財盡兵疲,給後來的司馬昭伐蜀以可乘之機。司馬昭權力鞏固後,便積極休養生息,訓練士卒,打造兵器,圖謀滅掉蜀吳,統一天下。當時許多大臣反對出兵,唯有鍾會支持,司馬昭便與鍾會商議,確定了先滅蜀、後伐吳的戰略方針。
  • 從兵種的角度來分析,魏、蜀、吳為何能鼎足而立?
    東漢末年,英雄豪傑輩出,他們紛紛參與到逐鹿中原的天下大戰中,最後,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代表,在消滅了其他各路諸侯後,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的局面。再加上劉備、孫權稱帝前割據一方是時間,他們與曹魏政權相持甚至達到了五六十年之久。那麼,魏、蜀、吳這三國爭霸為何能一直持續這麼長的時間呢?本文拋開其他原因,單就從當時魏、蜀、吳三方兵種方面來分析,來聊聊三國為何能鼎足而立五十餘年。
  •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漢如此難攻,司馬氏為何先滅蜀後滅吳?
    作為這次出徵的出徵的主將鍾會和鄧艾成就不世奇功,劉備辛辛苦苦打下的蜀漢江山,只存在了50年就煙消雲散了。蜀漢滅亡後,作為三國中最弱的東吳自然遭到了司馬昭的覬覦,但由於各種原因,17年後司馬昭才消滅了東吳,完成了司馬氏的統一大業。而為什麼明明三國之中東吳比較弱,比較好攻打,而蜀國易守難攻,進蜀之路更是難於上青天,為什麼司馬氏還要先攻蜀呢?
  • 魏滅蜀之後,為什麼不趁勝進攻東吳?有何難言之隱?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直到晉武帝鹹寧五年(279年)十一月,才由西晉發動滅吳之戰,次年(280年)三月,孫晧向王濬投降,吳滅,三國統一才算完成。此時距離蜀滅已經過去了將近十八年。司馬氏在滅蜀之後為何遲遲不進攻東吳?倒不是司馬氏沒有滅吳之意。在伐蜀之前,司馬昭就曾說:「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在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
  • 魏滅蜀與克裡米亞戰爭
    敵虛,則我必為奇魏滅蜀與克裡米亞戰爭■張翬 曹愛永原 典《百戰奇略》奇戰篇原文為:凡戰,所謂奇者,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如此,則勝。法(《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曰:「敵虛,則我必為奇。」奇戰篇認為,「奇」就是要在敵人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實施攻擊,在敵人意料不到的時間、地點採取行動。作戰中,在前面驚擾敵人,從背後偷襲敵人,在東邊虛張聲勢,從西邊發起猛攻,使敵人防不勝防,如此就可獲勝。即,發現敵人薄弱之處,就一定要出奇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