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價值取向看中國農業科技典籍翻譯

2020-12-07 中國社會科學網

翻譯不僅在文化強國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且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更為密切。翻譯不僅有文化交流價值,而且更重要的是有社會價值。因此,在翻譯研究中需要全面考察譯作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語言價值、創造價值和歷史價值。

我國歷史上發生的幾次翻譯高潮,多是由中國譯者或外國譯者在中國大地上翻譯外國的東西,翻譯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當時的社會需要。比如,玄奘為滿足精神信仰需要的佛經翻譯,林紓和嚴復為引進啟蒙思想和改良中國社會文史哲的翻譯,徐光啟為傳播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科技翻譯,以及改革開放後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進行的大規模全方位的翻譯,都是把追求和實現翻譯的社會價值置於首位。

在中國翻譯世界的同時,世界也在翻譯中國。在中學西傳過程中,傳教士也將我國大量經史子集、文學作品和科技著作翻譯過去。這些翻譯不但促進了西方對東方的了解與東西方文化交流,而且由於傳教士們特別注重選擇翻譯能夠滿足他們需求的原著,因而較好地實現了翻譯的社會價值。

以中國農業科技典籍西傳為例。由於在中學西傳之時,受工業革命推動,西方國家在科學技術的很多方面都開始趕上甚至超越中國。因此,與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典籍翻譯相比,西方更重視翻譯中國人文社科典籍。但對中國農業典籍的翻譯是一個例外。

例外當然是有原因的。中國是傳統農耕大國,重農與農本思想是自古以來的國策與傳統。幾千年來歷朝歷代都很重視農業,並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和發展農桑的政策,從而造就了燦爛的農耕文明,產生了無數的農業科技典籍。

自從神農氏發現五穀以來,我國就不斷有農業科技成果問世。儘管絕大多數已經佚失,但保存下來流傳至今的仍有數十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獻中就有農業技術方面的零星記載。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著作中幾乎都有農學方面的論述,甚至還有「農家」學派專門研究如何勸農桑以足衣食的問題。漢代著名的有氾勝之著《氾勝之書》和《四民月令》。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和最完整的農書。唐代武則天時撰寫的《兆人本業》是我國第一部官修農書,陸羽的《茶經》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茶學專著。宋代編撰了《授時要錄》《大農孝經》等官修農書,其中的《陳旉農書》是現存最早反映江南農業生產的區域性農書,《蠶經》是專門研究蠶桑的農書。南宋時還出現過描繪農業生產過程的《耕織圖》。元朝設置司農司編撰了《農桑輯要》《王禎農書》,維吾爾族的魯明善撰寫了《農桑衣食撮要》。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貫穿了作者治國治民的「農政」思想,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的《乃粒》《粹精》《乃服》和《彰施》部分都是關於農業科技發明的著述。清代博採歷代農書彙編成《授時通考》。

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農業科學技術也是從先進的國家通過翻譯傳播到需要的國家。我國農業橫跨上下5000年,農耕文明長期在世界居於領先地位,而作為農耕文明遺產的農業典籍也不計其數。不僅惠澤炎黃子孫,而且造福世界人民。正如中國古代科技有「四大發明」,中國古代農業也有「四大發明」:水稻栽培、大豆栽培、養蠶繅絲、茶樹栽培。即使到了18—19世紀西方工業革命之際,中國農業科技的許多方面在世界上仍具有先進性和實用性,能夠為歐洲人提供所需要的技術信息並滿足他們的現實需求。

比如,《天工開物》中的種稻養蠶、耕田灌溉農具、提花機、多種原料造紙等,對許多歐洲國家改善技術與提高生產力仍具促進作用。反觀此時的歐洲,農業生產技術與工具依然十分落後:播種依舊使用人工播種且耕地的犁設計簡單原始、操作十分費力。而當時的中國已經在使用播種機,使用的犁更有效率、更省力。因此,西方很重視對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典籍中的農業生產工具進行譯介,並將其作為改良本土農業生產工具的指南。

又如,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繅絲的國家,養蠶技術發達,蠶絲業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絲綢生產和貿易成為政府一大財源。而當時的歐洲蠶桑技術雖然有了一定發展,但因防治疾病的經驗不足導致生絲大量減產。為解決法國當時面臨的蠶桑生產中亟須解決的技術問題,巴黎耶穌會士杜赫德、殷弘緒有目的地重點摘譯了《農政全書·蠶桑》中的種桑養蠶技術。1837年,儒蓮奉法國政府工部及農桑部部長之命將《天工開物·乃服》養蠶部分及《授時通考·蠶桑》翻譯為法文,名為《論植桑養蠶的若干主要中國著作提要》。後來,法蘭西廣學院的漢學教授德理文也翻譯了《授時通考》中的蠶桑部分。1850年,法國的埃德將《耕織圖》翻譯為法文,取名為《農耕與紡織圖詠——重農桑以足衣食》,在巴黎出版。由此可見,當時以法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中國農業科技典籍的翻譯把實現社會價值放到了首位,是為了解決農業生產與蠶桑養殖中出現的問題。

總體來看,中學西傳時代西方對中國典籍的翻譯有三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一是誰需要誰翻譯。傳教士們往往是自己主動翻譯,而非受中國委託翻譯,更不是由中國政府出資翻譯。二是需要什麼就翻譯什麼。對原著的選擇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對所譯內容的展現採用四字格的形式,簡潔明了,能夠最大限度對譯入語社會產生影響。三是翻譯的內容與方式很靈活。不一定非要全譯不可,而是需要什麼就翻譯什麼,需要哪部分就翻譯哪部分。而且不局限於某一特定典籍,還可以將分散在不同典籍中同一個主題的內容匯聚一起翻譯。

在大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時代,無數的中華典籍正通過翻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湧向世界,將我國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帶給了世界各國人民,為傳播中華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與過去的中學西傳典籍翻譯相比,新時代的中學西傳典籍翻譯也有三個非常顯著的特徵:一是翻譯者鮮有目標語者,而是我們中國人將自己的母語典籍譯成外語,因此譯文的地道性與可讀性問題很難解決。二是在翻譯選擇上缺乏對目標語社會需求的調查,這就可能導致供給與需求之間的脫節。三是往往局限於案本而傳的全譯,缺乏根據市場需要對原著內容的取捨和同樣題材內容的整合。

基於上述分析,新時代的典籍翻譯研究應不僅聚焦於典籍翻譯與傳播策略方法等,也應研究譯作產生的社會價值。與人文典籍所具有的永恆精神價值不同,農業科技典籍中的許多內容在技術層面上已落後於當今時代,幾乎沒有用武之地,但是這並不等於翻譯出去就沒有社會價值。以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齊民要術》為例,即使在高度現代化的日本,時至今日仍非常受重視(或者說非常珍視)。日本成立了「《齊民要術》研究會」,研究作者賈思勰的學問被稱為「賈學」,而且在日本一直是顯學。「賈學」主要研究如何從《齊民要術》中汲取古為今用的智慧,發掘至今仍有價值的思想和技術,並在發掘的基礎上結合最新科技進行創新。這些研究在日本的經濟活動,尤其是農業和食品加工業中,不斷創造社會價值。

因此,我們今天的農業科技典籍翻譯研究,非常需要圍繞目標語國家的社會需求開展,並把研究成果及時傳遞給譯者,讓譯者根據目標語國家的社會需求去選擇與整合農業科技典籍,以便進行精準翻譯。只有這樣,古老的中國農業科技典籍今天才會在新時代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也才有翻譯和研究的必要和價值。

(本文系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規劃課題「中國農學典籍英譯與傳播研究」(SC19B11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四川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5月26日第1933期 作者:孔令翠 詹榕榕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實踐
    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的價值取向既然是在中華文化「走出去」大背景下開設的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課程,牡丹江師範學院東方語言學院日語系的相關教師在教學設計階段就注重價值取向問題。具體而言,就是在課程內容選擇、課程組織、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方面,要與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要求相契合。
  • 從中西翻譯史研究現狀看中國典籍英譯史的研究方向
    摘要: 中國典籍英譯史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然而,對眾多中西翻譯史著作的縱觀橫覽之下,竟然難覓中國典籍英譯史的蹤跡。西方翻譯史學家關注外譯英的翻譯史,卻對中國典籍英譯史存而不論; 中國翻譯史學家關注外譯中的翻譯史,對中國典籍英譯史的研究也是寥寥無幾。
  • 法律典籍翻譯助推文化記憶建構
    法律典籍翻譯由於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由不同的譯者,在構建、傳播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上體現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從文化記憶理論下看法律典籍重譯和研究文化記憶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記憶是立足於現在對過去的一種重建。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也在不斷進步。
  • 中國文化典籍在西方的影響
    隨著18世紀來華的法國耶穌會士在「五經」的譯介上傾力頗多,並以歐洲「中國知識代言人」的身份與啟蒙思想家就中國問題保持長期通訊,歐人更為直接地獲取了中國歷史、地理、天文、科技、植物醫藥等方面的典籍譯文以及關於當下社會民生的豐富信息。
  • 深挖中華農耕思想的時代價值
    農事詩在《詩經》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展現了周代的農業生產景況,也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力。後世知識分子多以耕讀傳家、知行合一為價值取向,因而,農書修撰者皆為飽讀詩書之士,所著作品以其文學性、藝術性見長。如唐代陸羽《茶經》的語言表達如詩如畫,文採斐然,體現了他的人格追求與審美情趣,使人獲得物我一體、主客合一的審美體驗,實現心靈上的淨化與升華。
  • 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這一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教育應該為誰服務",在教師招聘中主要以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的形式來出題,所以我們主要學習5種價值取向,他們分別是:一、宗教本位論代表人物:奧古斯丁、託馬斯·阿奎那等時間:西歐中世紀主張:教育應為神學服務,把人培養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 蟬:中國詩歌中的獨特意象,既是文人的高潔心態,也是價值取向
    同時,蟬意象在不同的層面上,分別折射出中國文人的各種心態:高潔心態、避禍心態、超脫心態等等,而這些折射在作品中的心態,最後外化為文人們各異的人格和價值取向。而蟬意象所表現的價值取向,則是詠蟬詩吟詠內容從蟬之聲擴展到蟬之品格的演變,所體現的是蟬意象由感性情感層面到理性道德層面再到非理性超脫層面的價值建構。同時,在中國儒家、道家這樣典型的文化類型下,蟬意象也有了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 作為漢學家,理雅各英譯中國古代典籍,陸續翻譯出版中國經典
    作為漢學家,理雅各英譯中國古代典籍,陸續翻譯出版中國經典英國的漢學研究稍遲於法國,但在鴉片戰爭以後發展較快。牛津大學自1876年始設中國語文講座。12年後,劍橋大學亦設漢學講座。接下來小編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
  • 現代社會的單向度取向與多元的民族經濟文化類型
    獨龍族三位一體的經濟體系呈現出與其他民族社會在經濟與文化上的極大差異,蘊含著「低度生產」「不過度攫取」「接受自然饋贈」等不同於現代社會主流價值文化的理念,也正是這種差異,為我們展現了具有豐富內容的不同生活模式和文化特徵。全方位地認識和理解這一生計方式的立足基點、行為準則,多樣化的生存技能等等,對現代社會單向度生存選擇的質疑,具有一種強大的震撼力和衝擊力。
  • 莫恭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價值取向輿論導向 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
    莫恭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價值取向輿論導向 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思想保障 2020-09-24 1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律典籍翻譯批評研究的現實意義:《大清律例》英譯瑣言
    法律典籍翻譯批評研究的現實意義:《大清律例》英譯瑣言 2019年02月12日 07:4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熊德米 字號 內容摘要:
  • 確立實質正義的司法價值取向
    當前,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確立科學的司法價值取向。  按科學發展觀要求  確立司法價值取向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必須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政法工作的生命線。」司法作為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其首要的價值取向就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並且,我們所追求的公平正義,應該是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的結合、是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都得到全面實現,在二者難以統一的情況下,我們更應注重實質正義的實現。西方國家的司法價值取向是過分追求司法的程序性和形式主義,強調訴訟的對抗性、平衡性、競技性,單純追求法律真實和程序正義,把程序公正完全置於實體正義之上。
  • 春節飲食文化的哲學思考及價值取向
    春節飲食文化的哲學思考及價值取向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傅功振  摘 要:春節飲食文化在中國飲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其中蘊含了敬時受禮、實用理性、貴和尚中、趨吉避兇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及對「和」、「美」、「禮」等價值觀念的訴求,是文明肇創的農本文化、道德本位的倫理文化、天人合一的和合文化以及知天樂命的樂感文化的深刻體現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執政價值取向與...
    例如,中國共產黨除了人民的利益沒有自身的利益,黨的一切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都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把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工作的標準,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群眾利益無小事,等等。這些話語在建黨為什麼、執政圖什麼、掌權幹什麼的問題上鮮明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的價值取向。
  • 陳春花:科技公司的最終使命是實現社會期望價值
    陳春花教授致力於中國企業成長模式研究,致力於管理理論與實踐價值挖掘研究,同時也率先了開啟企業實證與實測研究,在企業界具有很好的示範效應以及影響力。2019年11月11日,在騰訊成立21周年紀念日,正式公布了全新的使命與願景:「用戶為本,科技向善」。
  • 傳統而內斂:法國文化產業的價值取向
    美國文化產業的價值取向是「經濟利益至上的全球滲透性霸權」,日本、韓國和英國可歸類為「傳統而外溢」的價值取向。除此之外,法國和加拿大文化產業的價值取向則是「傳統而內斂」的,即其基本面是傳統守成的,而在外界環境發生變故、對傳統形成重大衝擊時,向內收斂是其顯著特點和鮮明特色。這一價值取向雖有其維護本國文化傳統的積極意義,但也亟需順應當今時代潮流,注重不同文化的交融與競爭,從而邁開本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路。
  • 胡錫進談「馬保國現象」:憐憫多於憤怒,中國泛輿論場的價值取向的...
    11月29日,胡錫進在個人微博上發文,談及馬保國現象:中國泛輿論場的價值取向的確有值得調整的地方。我不認為這都是網民和圍觀者的問題,它更多是因為我們社會的內在活力不夠充分,提供建設性大紅大紫、又接地氣又好玩娛樂產品的能力不足,泛輿論場轉而擁抱一些負面的元素,形成那些東西越來越受歡迎的市場習慣。有超級市場號召力的建設性消費品只會來自於活力的不斷釋放,這種釋放離不開圍繞建設性標準的寬鬆審視及包容。
  • 顛覆性創新的價值取向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在新華網思客發表演講指出:創造性思維不僅取決於好奇心和想像力,還與價值取向有關。 他說,我把創新的動機分為三種價值取向:短期功利主義、長期功利主義,以及內在價值的非功利主義。
  • 談談中國法律典籍「走出去」(五洲茶亭)
    每當人們談論中國典籍「走出去」的時候,大多想到的是文學、哲學、國學等典籍的譯介推廣。事實上,法律典籍也早就走出了國門。它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智慧結晶,範圍廣泛而豐富,涵蓋法律思想、學說、典章制度、法醫學理論等諸多內容。
  • 劉夢溪: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特質和價值取向
    第七,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國家的政治結構和家庭網絡主要靠儒家學說編織而成。因此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具體地說,「三綱五倫」就是這一核心價值的主要道德規範。「三綱」是對君臣、父子、夫婦關係的行為規範,第一項關乎國,第二、三項關乎的都是家,可見「家」在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