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5年起,日本漢字能力鑑定協會都要組織一項年度性活動,向全國徵集一個適合該年度日本世態的代表性漢字,用以表現該年度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影響。2008年,被挑中的是「變」字。 資料圖片
日本文化審議會國語組1月27日審議通過「新常用漢字表」試行方案,新增「虎」、「熊」、「鹿」等191個常用漢字,刪除了不常用的5個漢字。修訂後的新常用漢字表共收錄2131個常用漢字。這是日本時隔28年再次修訂常用漢字表。
日語中的漢字與中國的漢語漢字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文字體系,它是為表達日語而使用的文字。它對日本語言、日本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日語已成為血肉相連、不可分割的整體。
從地緣上看,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從歷史上看,中日兩國文化的交往源遠流長。但是,中國人和日本人在思維方式、價值觀、文化觀、哲學觀等方面又大相逕庭。這究竟源自何處?筆者認為,它們與文字、語言、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字又是語言的載體。文字是語言的一部分,語言就是文化,三者須臾不可分離。中國的漢字自公元四世紀前後傳到日本後,很快就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並形成了獨特的文化。
漢字在日語文字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漢字詞又是日語詞彙中的主流。明治維新前後,受歐美等國的影響,創立了現代日語語言學。從這時起,系統地、科學地研究日語文字詞彙才真正開始。但是,這百餘年的日語文字詞彙研究,主要局限於漢字及漢字詞本身的研究上,如漢字的演變、漢字的構造、漢字詞的使用、漢字詞的特點等方面。從語言文化學的角度系統地闡述兩者關係的研究則相對滯後。由於語言文字既是傳播的工具又是思維的工具,闡明三者的內在聯繫對於了解日本人、日本民族、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文化習慣有可供參考的價值。
漢字——語言學習的難點
因世界各語言的特點不同,學習和掌握它的時間也不盡相同。據日本學者石黑修的統計,學習各語言所需的時間分別為:義大利語2年、德語3年、英語5年、日語則要8年。日語的難度之大是顯而易見的。日語學習的時間之所以最長,其主要原因是日語文字表記中使用了大量的漢字。
眾所周知,英語字母為26個,俄語也只有33個。日語的平假名、片假名、羅馬字姑且不論,光常用漢字就有1945個。諸橋轍次撰寫的《大漢和詞典》收錄漢字50,292個(包括異體字)。除此之外,漢字的書寫(個別字達到30餘畫,如:「鬱」),漢字的讀音(有的竟達十幾種之多,如:「生」)也是學習語言的一大難關。
綜觀當今世界的各個領域,無論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還是技術信息、尖端科學,無一不是以語言為媒介的。語言學習的時間越短,花費的精力越少,就越有利於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日語中的漢字確實是語言學習的一大障礙。
有鑑於此,日本近代開始的國語改革實質是文字改革,而文字改革的核心是漢字改革。早在德川幕府時期,日本的新井白石等知識分子已經意識到歐美等國的文字數量要遠遠少於日本。但真正點燃日語改革這一導火索的是被稱為日本「現代郵政制度之父」的前島密。明治維新的前兩年,他向幕府的最後一個將軍德川慶喜建議,「應廢除漢字」。自1868年的明治維新開始,以福澤諭吉、西周等為代表的文學誌士痛感,如不限制漢字,使文字簡單化,日本將永遠落在歐美列強的後面。當時的文部大臣,早年曾留學英國的森有禮甚至宣揚「漢字是惡魔」。被美譽為「憲政之神」的尾崎行雄更加露骨地說,「漢字是世界上最壞的文字」。 1946年3月,日本讀賣新聞發表了「廢除漢字」的社論。
可是,日本漢字的使用狀況又是如何呢?1981年,日本以內閣總理大臣吉田茂的名義公布了允許使用的「當用漢字」1850字。1981年,日本政府以內閣總理大臣鈴木善幸的名義正式頒布了「常用漢字 」1945字,外加人名用字284字。據日本國立國語研究所的調查,日本報刊雜誌使用的漢字為3200字。1990年版日本JIS漢字(日本工業標準)中共收入漢字6355字。日本文字改革的結果是,漢字沒有減少反而大幅攀升。它從一個側面告誡人們,漢字對日本語言、日本文化乃至日本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
漢字——聯繫日本文化的橋梁
公元四世紀前後,漢字傳入日本。由於漢字的輸入,日本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文字。同漢字一起傳入的中國文化提高了日本社會的文明程度、極大地豐富了日本人的文化生活。據日本國立國語研究所的調查,由漢字構成的漢語詞彙已佔日語總詞彙量的半數以上,它遍布日本社會的各個角落。
日語的外來語原本是用片假名書寫的。漢語詞彙來自中國應屬外來語,可是,至今仍然用漢字書寫。這種情況在其它任何語言中是不可想像的。另外,日本人還利用漢字的結構和特點創造了平假名、片假名及「和製漢字」。漢字可謂日本文字的基礎。回顧日本兩千年來的文明史,所有的歷史文獻、文學作品、科技資料等,無一不是用漢字或漢字與假名共同記載的。可以說,漢字構成了日本文化的核心,漢字已深深浸透到每個日本人的血液之中。語言文字是現在的人們與過去的人們乃至將來的人們思想交流的工具。廢除了漢字就等於割斷了歷史、隔斷了過去的日本文化與今日日本文化的聯繫。況且,語言文字又是與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血肉相連的。它是千百年來歷史積澱自然形成的產物,並不因政府部門的一道命令立即消失。日本的文字改革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從音節的種類看,英語約3000個,漢語是411個,如果算上四聲的聲調約為1644個。日語的音節只有103個(一說為117個)。日語音節數量少、結構單一(絕大多數為元音)造成了大量的同音異義詞。如果沒有了漢字,這些詞語根本無法區別,勢必造成日本語言的極大混亂。
具備最起碼語言知識的人都知道,造詞能力極強的漢字是日語的一大優勢。要求廢除漢字的呼聲最早起於明治初年,但是,這些人恰恰忘記了,正是由於漢字的造詞功能,才使得歐美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科學技術被源源不斷地引進日本社會。這一時期產生的漢字詞涉及到日本的政治、經濟、教育、法律、天文、地理、科學、藝術、醫學等方方面面,其中的絕大多數如今已成為日語中的基本詞彙。日本現代化的資本主義工業是以漢字作媒介的。確切地說,如果沒有漢字就沒有日本的現代化。而伴隨新事物的不斷湧現,漢語詞彙也在逐年增加。就連歷來日本的年號無一不是用漢字來表示的,如明治、大正、昭和、平成等。試想,如果取消了漢字,這些事物又該如何表示呢?
中國的漢字是記述漢語的文字,日本的漢字是記述日語的文字。其實,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文字,或者說,是性質完全不同的漢字。漢字是表意文字,確切地說是表詞文字。它具有「形·音·義」三要素。一字一音一詞是漢字的最大特點。用它來表示漢語,可以說是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可是,用它來表示性質(這裡主要指語法功能)完全不同於漢語的日語時,各種弊端隨時顯現出來。就如一個人穿著不合體的衣服,走起路來總是不協調。千百年來,為了使漢字能有機地融於日語之中,日本人做了不懈的努力。如創造了平假名、片假名、振假名、送假名、羅馬字,用日語的讀法來讀漢語的詩歌,以及限制漢字的數量及寫法等。如今日語中的漢字已經完全日本化了,它與日語已經有機地融為一體。漢字的改革如果措施得當,必定會促進語言的發展,相反,日本語言將變得千瘡百孔、不倫不類,甚至走向死胡同。
日語中的漢字難讀、難寫、難認,是語言學習的一大障礙。為此,進行諸如限制漢字的數量、簡化漢字的寫法、規範漢字的讀音等改革無疑是必然的、正確的。但是,廢除日語中的漢字又是萬萬行不通的,因為漢字對日本語言、日本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