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騰敗光84億,前途沒「錢途」,盤點去年倒下的造車新勢力

2021-01-13 雷科技

2021已經來臨,而2020年註定將會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洗牌,造車新勢力在起跑線的量產之爭基本塵埃落定,新的格局也逐漸在成型。成功上岸的造車新勢力依舊在緊張備戰,拼命往岸邊遊的造車新勢力一刻不敢停,而被海浪吞沒的「裸泳」造車新勢力似乎在吶喊「我覺得我還能搶救一下」。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些「裸泳」的造車新勢力。

曇花一現

在2019年廣州車展上,造車新勢力拜騰正式發布了首款車型——M-Byte。雖然拜騰M-Byte的外觀不算驚豔,但是當大家看到拜騰M-Byte的內飾的時候,都被那塊幾乎佔據整個中控臺的大屏幕給震撼到了。當然,拜騰M-Byte的大屏幕並非擺設,該屏幕能實現人臉識別、語音控制、隔空手勢和車輛互動等功能。

只是在之後的一段時間中,拜騰汽車過得並不順利,它在新能源領域發展中屢屢碰壁,最後導致了這款顛覆性中控設計的拜騰M-Byte量產車型遲遲無法交付。用曇花一現來形容拜騰M-Byte不足為過。

2020年6月底,拜騰汽車被央視財經2套點名,直指該公司燒光84億元,還造不出車。據報導,拜騰汽車陷入了經濟危機,拖欠員工薪資4個月之久。還有拜騰員工透露,該公司還曾給全體員工發過一封郵件,郵件內容大概就是該公司將會在八月份或者九月份把拖欠的幾個月工資全部發放。但實際上,這只是拜騰為了安撫員工的說辭,該公司根本就沒有給員工發過一分錢。

還有消息稱,拜騰汽車的上海辦公室在4月份就撤租了,該公司的北京辦公室在6月17日也撤租了。有意思的是,拜騰汽車的數千名員工早已停薪遠程辦公四個月之久,該公司在南京的工廠也因為拖欠電費水費而被迫關廠。

希望轉眼即逝

當大家都以為拜騰汽車要畫上一個句號的時候,一則新消息又給該公司燃起了一絲希望。在2020年10月份,有媒體從拜騰汽車內部得到消息,拜騰汽車重組方案已經獲得股東會批准,該公司正在推進落實。這就意味著,已經停擺了近4個月的拜騰在重組戰略方面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拜騰M-Byte車型將由2020年9月份註冊的南京勝騰汽車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研發,同時勝騰將以產品研發和電動平臺技術開發為主,而拜騰則負責產品工業化生產和市場銷售等業務,兩者管理交融、業務互為補充。拜騰的首款車型M-Byte也計劃在2021年實現量產上市。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拜騰在造車路上充滿坎坷,希望之光是如此的微弱,該公司輕輕呼出一口氣,那道光就熄滅了。前不久,拜騰汽車的關聯公司南京知行新能源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被南京市棲霞區人民法院列為執行人,執行標的332540元;截至目前,可查詢到該公司被執行總金額共計221.63萬元。

根據公開信息顯示,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車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6月,註冊資金約為56.5億元,法人代表是拜騰汽車創始人、執行長戴雷,該公司經營範圍包含電動汽車及零部件研發等,正在倒閉邊緣的拜騰汽車就是該公司旗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現在拜騰汽車的處境岌岌可危,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步伐還沒有停止,只是好似醉漢一般一瘸一拐,非常緩慢。如果往好處想,哪怕拜騰汽車首款量產車實現了交付,還能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激起浪花嗎?其答案還是個未知數。

高調出場,落魄離場

說到國產純電動跑車,可能大家就會想到蔚來EP9,但很少人會記得和蔚來EP9同年亮相的前途K50。前途K50是長城華冠旗下的前途汽車在2016年正式推出的首款純電動跑車,不同於蔚來EP9,該車型可以合法上路,其標準版車型官方指導價為75.43萬元。

雖然前途K50的外觀造型達到了國際水平,氣場和顏值也不輸法拉利等豪華跑車,但該車型定位尷尬,做工粗糙,性能也一般般,相關數據顯示,前途K50上市以來累計銷量不足200輛。該車型作為前途汽車的第一款產品,在市場無法走量就意味著沒有良好的資金回籠,使得前途汽車後續很難發展起來。

近日,沉寂已久的前途汽車再次出現大眾的視線中,不過這次並不是該公司再次造出新款純電動跑車與國際大牌比拼,而是因為創始人被「限高」了。

根據企查查APP顯示,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蘇州市虎丘區人民法院連發九道針對前途汽車(蘇州)公司的限制消費限制令,關聯對象為該公司創始人及法定代表人陸群。同時企查查風險信息顯示,目前前途汽車被執行人信息多達147條,被執行總金額超過6千萬元。

一步錯,步步錯

前途汽車創始人不僅被限制消費,而且該公司還拖欠了部分員工一年多的工資,至今遲遲未支付。雖然有傳聞稱前途汽車已經進行了近一年的1億元融資,但該公司的員工對此並不樂觀,他們還說先不論這筆錢的真假,就是錢真的到帳,連拖欠供應商的錢都不夠還,更別談發工資。

在2020年6月份還有消息傳出稱,前途汽車下一步計劃將出讓股權來換取運營資金。可是,時至今日,這筆前途汽車的「救命錢」依舊沒有到位。值得一提的是,位於北京三裡屯的全國首家前途汽車門店已經人去樓空,同時位於北京金港汽車公園的前途交付中心也早已關門大吉。

前途汽車的衰敗讓人唏噓不已,曾經該公司的起步不比理想、蔚來等造車新勢力差,在其他造車新勢力還在為生產資質發愁時,該公司就獲得了發改委和工信部的「雙資質」,並在2018年上市首款量產純電動跑車對標法拉利等國際跑車大牌。誰知道,前途汽車握著一手好牌卻打得稀巴爛,沒有找準自己的發展路線,一步錯,步步錯,導致前途汽車走向倒閉的道路。

總結

2020年不僅是各個行業的寒冬,還是各個行業的「照妖鏡」。淹沒在海浪中的不止拜騰汽車和前途汽車,還有愛馳、遊俠、博郡等多個造車新勢力。如今能活下來的造車新勢力小鵬、蔚來、理想等,哪個造車新勢力不是認清了自己的定位、靠著自身過硬的技術和高質量的產品才獲得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

新能源汽車行業依舊是製造業,需要技術沉澱和市場的需求,要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不要老是想著「彎道超車」,傳統車企轉型快,是因為它們有十幾年或者上百年的「功力」,豈是那些「練一兩年功夫」的造車新勢力說超就能超的,畢竟不是每個造車新勢力都是「天選之子」特斯拉,也不是每個造車新勢力都是「天縱奇才」小鵬、蔚來和理想。

(註: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由「敗」變「勝」?拜騰燒光84億造不出車,換名盛騰就行?
    作為曾經最被市場看好的幾家造車新勢力之一,拜騰估計怎麼也沒想到花光了84億沒能造車,更沒想到還能因為一塌糊塗的經營上了央視。苦苦掙扎到今年7月初,拜騰正式宣布暫停中國區(香港除外)業務運營,停工停產。拜騰在去年就花費8億多元從一汽華利那搞到了生產資質,生產資質就好比準生證,有了這個東西就不需要"寄人籬下"代工生產了。二是工廠。
  • 3年敗光84億,最後1臺車都沒產!
    從公開的資料中我們了解到,拜騰汽車自2017年9月成立,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燒完了融到的84億,最後步了樂視的後塵現在看來,用「事後諸葛亮」角度去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拜騰的失敗其實是能夠預料到的。 步子邁的大,容易扯到蛋 拜騰的創業團隊,和傳統的造車新勢力相比,顯得豪華很多。在管理層團隊,拜騰在高管「挖人」上可以說是不遺餘力。
  • 一個月內倒下三家企業造車新勢力路在何方
    浙江在線7月8日訊 6月23日,推出產品不到一年的造車新勢力賽麟汽車上海分公司被查封;6月30日,博郡汽車上海分公司被上海閔行區人民法院查封;7月1日,曾融資84億被業界看好的拜騰汽車也宣布暫停中國內地業務運營。  一月之內,多家新造車企業被爆出重大危機。曾經的風光不在,人們不禁要問,造車新勢力還有機會嗎?
  • 2020造車新勢力迎分水嶺
    而在分水嶺的另一邊,博郡、賽麟、拜騰、前途、長江汽車等滑向破產邊緣,或將黯然退場。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鵝」加速了造車新勢力的市場洗牌,而業內認為,新勢力上半場的量產之爭已近尾聲,下半場的技術之爭正拉開大幕。   頭部「四小龍」上演逆勢翻盤   去年年底從蔚來離職後,王亮(化名)坦言後悔。和他一樣,去年離開這家新勢力的很多人都沒有想到,今年的蔚來能夠如此逆勢翻盤。
  • 2020年大浪淘沙後,造車新勢力何去何從?
    但不可否認,在這些毀譽參半的「造車新勢力」中,也的確存在一些實實在在想要造出好車的企業,在經過風雨洗禮之後的他們,如今終於逐漸步入正軌。從頭騙到尾?2014年,造車(新能源汽車)被推上風口浪尖成為市場新熱點,一時間,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下,國內「造車新勢力」迅速崛起。
  • 燒光84億元停擺半年後盼來「救兵」 拜騰獲富士康支持重返造車戰場
    本報記者 劉媛媛 上海報導曾因燒光84億元而被央視新聞特別「關照」的拜騰汽車,在歷經半年的停擺之後,終於等來了「救兵」。1月4日,拜騰汽車與富士康科技集團(以下簡稱「富士康」)、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三方約定將加速推進拜騰汽車首款車型M-Byte的量產製造工作,並力爭在2022年第一季度前實現M-Byte量產。
  • 又一國產車官宣停產,3年燒光84億沒造出一臺量產車,遭央視點名
    如今更多造車新勢力將目光集中在了新能源市場,像是如今市場爆紅的理想、蔚來、小鵬等等,其品牌實力如今已經得到了消費者的肯定。此前蔚來汽車的董事長李斌就在2016年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200億不要造車」,這句話看似很誇張,但卻十分的現實,200億可以蓋商品樓,但想要製造一輛會帶來收益的汽車是難上加難。
  • 群魔亂舞的年代,新能源造車新勢力們吹過的牛都實現了嗎?
    伴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時代"逐漸進入尾聲,對於那些處於領先方陣的造車企業來說,會加劇車企自身的虧損狀況;而那些個連量產、實車都還沒有的造車新勢力,處境將會更加艱難。回顧最近幾年,最熱門的莫過於那些"造車新勢力"們,隨便一場發布會帶來的關注度,遠比傳統新車更賺眼球。
  • 燒掉84億造不出一臺量產車,央視看不下去了
    雖說2020年是一個多災多難的一年,但是在這一年中各個行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很多新興勢力。像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在2020年迎來了東風,各大企業都乘著這股東風起飛了。蔚來、小鵬、理想、比亞迪等新能源汽車巨頭,在2020年的市場節節高升。
  • 沉浮2019:造車新勢力的「生死時速」
    頭部尚且如此,根據上險數據,合眾、雲度、新特、零跑、前途等品牌中,1-11月合眾的哪吒汽車銷量為7385輛;雲度前10月銷量為2174輛,完成2萬輛目標的10.87%;新特前10月累計交付962輛,完成4萬輛交付目標的2.41%。在個體銷量睏乏的身後,造車新勢力要面對的是更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寒冬。
  • 造車新勢力的2020:洗牌、紮根與資本狂歡
    一邊是造車新勢力頭部「四小龍」的無限風光:蔚來獲得國資馳援,成功續命;理想、小鵬相繼赴美上市;威馬融資100億擬登陸科創板。另一邊,博郡、賽麟、拜騰、前途、長江汽車等接連陷入經營困境,走到被淘汰的邊緣。新的格局在大洗牌中逐漸成型,造車新勢力上半場量產之爭基本塵埃落定。
  • 盤點2019新勢力造車丨活下去的 都是好漢
    每次聊到新勢力造車,我的內心都很複雜。一方面與發展了百年的傳統汽車行業、品牌相比,他們就像是咿呀學語的嬰兒;可另一方面出於政策的導向也好、出於消費者的好奇心也罷,新勢力正在以相對更快的速度走進人們的生活。
  • 出師未捷的造車新勢力
    本文轉自界面新聞 文|麥琪 儘管充斥著資金、交付和各種質疑,2018年造車新勢力依然是最熱關鍵詞。有相關數據統計,2017年底中國註冊的新造車品牌一共有60家,而到了2018年底,海外媒體的猜測數量已經到達了500家。雖然這個數據準確度並不高,但此前知名供應商博世曾經對外宣稱,與其接觸的新造車品牌已經超過了100家。
  • 車輪君愛嘚啵:5家造車新勢力被一汽"收歸麾下"
    從2016年起,中國車市就湧現出了大批的造車新勢力,不過真正的「交付元年」是從去年開始,但就總體的交付情況來看,卻不甚理想,僅有蔚來一家突破了1萬臺,更多的造車新勢力還在尋求因此,為解決生育難與銷售難的問題,抱傳統車企的「大腿」就成為了最佳的解決之道。而截至目前,選擇與中國一汽「聯盟」的造車新勢力已多達5家。
  • 兩個德國人的中國造車「實驗」:拜騰要拼這把「殺手鐧」
    原高盛中國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成長青不久前離職了,上月中旬的官方消息稱,他加入了拜騰,擔任聯席總裁,負責資本市場和投資者關係管理。拜騰是一家成立不到2年的汽車研發商,屬於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總部位於南京。拜騰的兩位創始人均來自德國——畢福康此前在寶馬集團工作20年,擔任寶馬集團副總裁的時長超過10年;戴雷曾任英菲尼迪中國事業部總經理、華晨寶馬營銷高級副總裁。
  • 燒光84億,親歷者講述:拜騰造車大潰敗
    6月1日,拜騰汽車CEO戴雷在員工大會上承認,拖欠了中國區約1400多人的工資,總額達到9000萬元。這家原本頂著無數光輝的造車新勢力,走向停擺邊緣,身處其中的員工也陷入糾結,在車市下行的大環境下,離開拜騰又能去哪裡?但不離開,也即將面臨失業的窘境。
  • 曾經前途似海,如今窮途末路
    入手一輛前途K50等於入手了3輛頂級跑車的神髓。」前途汽車戲劇的地方在於,成也K50,敗也K50,這也是它由高光時刻走向「錨點」的轉折點。作為造車新勢力,產品的上市讓它擺脫了「口號式」造車的困擾,但是K50除了外觀好看外,質量、做工等各方面都堪稱敗筆。「前途K50的外觀有多吸引人,它的做功就有多令人失望。」
  • 賽麟博郡新造車失意名單日漸加長 王曉麟黃希鳴馮長革都是什麼人
    #汽勢Auto-First丨劉冀然汽車圈從來不缺波雲詭譎的複雜劇情和狗血大戲,尤其是造車新勢力風起雲湧而後一地雞毛的這幾年——從先為夢想窒息,後以堅持造車為由躲債拒不回國的老賴賈躍亭,再到因咖啡泡沫而迅速崩塌的陸正耀神州帝國,造車界的風光大佬瞬間淪為被口誅筆伐的失敗創業者,這樣的瓜一個接一個
  • 資本遊戲後,造車新勢力該怎麼活下去?|青創排行
    蔚來、理想、小鵬成功在美國資本市場聚首,造車新勢力迎來了高光時刻。在青創頭條數據分析團隊監測的事件中,小鵬汽車股價漲逾5%、理想汽車市值接近200億美元成為媒體關注的事件。造車新勢力的高光時刻,讓其在汽車圈的地位變得「霧裡看花」,關於造車新勢力的前途也變得更具看點。
  • 牽手6家新造車企業,一汽為何熱衷「廣撒網」?
    牽手零跑,一汽集團迎來第6個造車新勢力「小夥伴」。在中國汽車行業,沒有比一汽集團更熱衷於「牽手」造車新勢力的了。隨著近日一汽轎車與零跑汽車的「牽手」,《車壹條》盤點了一下一汽與新造車企業的「緣分」,驚奇地發現,一汽居然已經與6家新造車企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