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質博物館:穿越浩瀚發現山西大美

2020-12-15 騰訊網

地質是科學,也包含一種美學——無論是從天空俯瞰大地奇觀,還是微觀如進入礦物晶體內部,你總會有各種驚奇的美的發現。

在山西,濃縮這種美的,是一座博物館:山西地質博物館。

地處黃土高原東部,太行呂梁翼列東西,中條五臺分峙南北,黃河汾河奔騰其間,七大盆地串珠其中。涓涓河流如葉脈蔓延,汩汩湖泉似明鏡點綴……山西,何其壯哉!但你能想到嗎?這首先是地質運動的結果:億萬年地質歷史的滄桑變遷,造就了表裡山河的錦繡風光,賦予了物華天寶的自然資源。鍾靈毓秀的自然形態,四季分明的溫帶大陸性氣候,豐富的礦產和能源資源,滋養了富饒肥沃的三晉大地,孕育出種類繁多的動植物,與發祥於此的中華民族五千年厚重歷史文明,相映成輝。

壯美、秀美、柔美、豐美、幽美……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山西地質博物館,穿越浩瀚,感受表裡山河三晉大地的地質演變,感受一座博物館的大美。

晉地寶藏 · 山西地質博物館

晉地寶藏 · 山西博物館之旅

▲山西晚報5月27日報導版面

「地質賦」中的雄心

這是一座「珠聯璧合」的博物館

「混沌元初,天地一體。洪荒亙古,寂無生靈。見證太古新生諸代,凡歷動物靈長進化,萃取巖英,上下求索,卒有地質編年探究之學也。我三晉者,山河表裡,人文錦繡,含哺中華,典範百代,固亦所來有自矣……為彰往古來今之脈絡,昭國土保護之重責,遂創建地質博物館……」在山西地質博物館外面廣場上聳立的門石上,鐫刻著這樣一篇「地質賦」,它是山西地質歷史的完整寫照,也折射出山西地質博物館的建立初衷。

▲山西地質博物館發展時間軸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百業待舉,地質工作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經濟建設先行軍。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地質部成立,李四光任部長。1958年,山西省地質廳地質標本陳列室和全省地質資料室建成,1983年分別更名為山西省地質礦產陳列館、山西省地質資料館,收藏、展出種類典型的礦物原料、礦物巖石、古生物化石、地層剖面及山西全部的地質調查、勘察資料文獻,為山西地質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資料基礎和歷史記載。1995年,作為山西省地質工作發展標誌的地質「三館」——山西省地質礦產博物館、山西省地質資料檔案館與山西省地質礦產科技圖書館合併為「山西省地質礦產科學技術館」,形成了集地質標本收藏、展覽、地質資料、圖書管理於一體的地學科研科普機構。進入21世紀後,又增掛「山西省地質礦產科技評審中心」「山西省礦產資源儲備中心」兩塊牌子,職能業務不斷拓展,科研成果不斷湧現。

▲山西地質博物館的外形

採用了「天圓地方、珠聯璧合」的建築理念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遷,新館於2007年3月1日奠基開工。2014年,位於汾河西畔的新館竣工,同年正式更名為山西地質博物館。2017年5月1日,山西地質博物館作為全省唯一一座普及自然資源知識和地球科學知識的自然類地學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

山西地質博物館的外形採用了「天圓地方、珠聯璧合」的建築理念,寓意深刻。建築下方猶如自然巨石砌成的「百寶盒」,外披網格狀「珠簾」,象徵空間的「四面八方,地大物博」;上部展廳呈扁圓形,形似「玉璧」橫空,象徵時間的「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天圓地方」在建築理念上象徵時間和空間,在建築設計上更有「珠聯璧合」的美好寓意,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宇宙」的自然內涵。

▲山西地質博物館外面的渾天儀1:1複製模型

▲山西地質博物館外形

山西地質博物館佔地50畝,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陳列面積1.18萬平方米,晉地寶藏標本園0.6萬平方米,收藏了具有山西本土特色的巖石、礦石、古生物化石珍品、宇宙隕石標本、世界各地礦物珍品瑰寶及地質資料文獻等藏品5.1萬件(其中標本1.6萬件、地質資料1.4萬件、實物地質資料約2.1萬件)。藏品豐富、種類齊全、稀有性和獨特性俱佳,其中發掘和收藏的山西山西鱷、擇義王氏鱷、鋸齒龍、大同雲岡龍、黃氏左雲龍、天鎮大同龍、晉地甲龍、王氏晉北龍等化石,在世界範圍內也聲名顯赫;收藏的各類精美礦物晶體標本美輪美奐,山西省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狗頭金標本、靈丘縣產出的千姿百態的自然銀標本都在礦物晶體界獨樹一幟。館內還保存有山西歷史上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的資料,其中有抗日戰爭時期俄文、日文、英文等珍貴文物資料。

館內館外唯見滿目琳琅

「一館一園」凝聚表裡山河珍奇

山西自古就有「表裡山河」的稱謂,山西地質博物館正是以「表裡山河」為陳列主題,由一館、一園組成。

「一館」的基本陳列由「一線兩點一院」構成。「一線」即一條主題展線,包括「穿越時空」「遠古物種」「大地寶藏」和「物華天寶」四個主題展廳。「兩點」即「測天繪地」「衣被天下」兩個專題展廳和兩個臨時展廳。「一院」即球幕影院。在主體建築中央,有一個獨立懸空的球幕影院,恰似一顆正在太空遨遊的行星,是國內最大的獨立懸空的球幕影院,可以同時容納76名觀眾同時仰望星空開啟「太空之旅」。

▲序廳及導覽機器人

「一園」,即「晉地寶藏」標本園。標本園共展示標本150塊,重約1300噸,包括「晉韻寶藏」「晉地明星」「晉地時空」三個分區,全面系統地展示了自然資源之美。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這個展示場所將山西省行政區劃分、交通路網、地形地勢、區域地質特色與園林設計有機結合,在每個相應位置,展示了巖石、礦石、能源和礦山企業的特色礦產資源標本和文化符號、資源勘查與開發利用保護的歷史與文化,千萬年的時空納於一園,加上標本園北側6000平方米範圍內的「奇石林」陳列的奇石40餘塊,信步徜徉,所見即科學,所見即知識,所見即文化。

▲「穿越時空」展廳

▲「大地寶藏」礦產廳

▲「遠古物種」古生物廳

在山西地質博物館的主題展廳裡,你可以從137億年前宇宙的誕生、46億年前地球的誕生,了解到地球的起源與演化、最早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演化與狂奔、人類的誕生。令您意想不到的是,25億年前的五臺山區竟然是一片汪洋大海;23億年前滹沱群發育的最早的紅色巖石、最早的疊層石和最早的石鹽假晶分別代表了地球早期大氣圈、生物圈和水圈的變化,3億年前的華夏植物群記錄了三晉大地曾經位於赤道附近、約2.54億年的保德石千峰龍是國內僅有的最精美的遠古副爬行動物、2.4億年前的中國肯氏獸動物群證明了大陸漂移、恐龍時代的天鎮恐龍動物群也見證了這裡曾是恐龍的樂園、2000多萬年前的保德三趾馬動物群和900萬年前的榆社動物群記錄了山西曾經像現今非洲大草原一樣熱鬧非凡;你會了解山西東西兩側高山隆起而中間呈「多」字型斷陷盆地是因為25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同時也因為青藏高原的隆起,改變了亞洲及世界的環境,乾旱的氣候孕育了黃土高原,同時也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永和縣的乾坤灣跟太極八卦圖可沒什麼關係,寧武縣的萬年冰洞是世界上非凍土帶的奇蹟,真的有上百萬年的歷史……在這裡,你還會知道山西礦產不只有煤、鐵、鋁,還有豐富的煤層氣、金、銀、銅、鎂、錳、鹽等礦產資源。而芮城西侯度遺址記錄了180萬年前點燃的人類第一把聖火、古代對運城鹽湖的開發利用、永濟黃河岸邊出土的黃河大鐵牛、中條山區絳縣西吳壁古冶銅遺址都是山西礦產資源開發歷史的有力佐證。

▲狗頭金

▲自然銀

在這座博物館,幾件精品不得不看。

山西地質博物館正門口,展示著重達30餘噸的磁鐵礦標本和3.6噸的無煙煤標本,彰顯著山西煤鐵之鄉的身份。但是,山西的寶藏不僅僅是這些。在「大地寶藏」展廳,有一塊稱重425克的「狗頭金」,因其形似金蟾,故名「華北金蟾」,產於大同市靈丘縣的料堰金礦,其純度可達90%以上,是山西有史記載以來發現並保存下來的最大的一塊。「狗頭金」的周圍,環繞陳列著一組珍奇稀缺的自然銀標本,也產自靈丘縣,它們形態各異,光華閃耀,既像火樹銀花,更像匠心獨具、巧奪天工的現代藝術品。

▲擇義王氏鱷

▲晉地甲龍

在「遠古物種」展廳裡,有鎮館之寶山西山西鱷,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唯一一具稀世珍寶。還有一件全世界保存最為完整、數量最多的擇義王氏鱷標本,其中保存有11條完整的擇義王氏鱷個體,為證明擇義王氏鱷這一物種的有效性提供了珍貴材料。位於序廳的「晉地甲龍」原地埋藏化石標本也是必看的,「晉地甲龍」發掘於山西左雲,是山西地質博物館自主調查發現與研究命名的,目前已知保存最為完整、最原始的具有骨質尾錘的甲龍類恐龍,它已經在地下沉睡了將近1億年,經歷了滄海桑田,挨過了千萬年風霜雨雪,終於破土而出,等到了與大家見面的這一天。

▲「物華天寶」礦物廳

▲「物華天寶」礦物廳

除了神奇的古生物化石、漫長的地質歷史、豐富的礦產資源,山西地質博物館還是一個美輪美奐、晶瑩剔透的礦物世界、晶石天堂。一件件五顏六色、形態各異、大小不等的礦物巖石精品在專用燈光的「撫慰」下仿佛向觀眾播撒秋波,晶瑩剔透的祖母綠、獨特天藍色的天河石、特有綠色的綠松石、檸檬黃色的自然硫,更有色彩斑斕、變幻莫測的螢光礦物,為您提示著自然的神奇與奧秘……無需多餘文字的圖解,人與晶石的交流與溝通盡在「石語」中。

從「博物館奇妙夜」到AI機器人

自然資源科普知識的傳播者

如今的山西地質博物館,已成為三晉大地汾河之畔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山西一張亮麗的名片、一扇科普窗口,為觀眾了解山西提供了別樣的角度。在這片神奇土地上的遠古物種、山河景觀、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地質演化,無處不彰顯著華夏文明發源地上久遠深厚的物質和時空底蘊,引導著觀眾尤其是青少年樹立起珍惜自然資源、愛護美麗家園的生態文明價值觀。

▲認真看展的觀眾

近年來,山西地質博物館不斷推陳出新,引進、舉辦「地球瑰寶——中國地質博物館百年精品展」「飛向藍天的恐龍」「天外來客——隕石展」等專題展覽,持續為公眾獻上文化大餐和科普盛宴。「探秘三疊紀」「恐龍獵人」「採礦小創客」等系列科普教育活動定期開展,野外科普實踐、科普進校園、科普進社區、科普下鄉等活動也如火如荼地舉辦,與中國古動物館共同舉辦的「博物館奇妙夜」活動受到觀眾熱烈的追捧和參與,形成具有地質博物館特色的常規科普教育活動。與中國地質大學、太原市實驗小學等30家大中小學共建校外科普實踐基地,廣泛開展校外實踐和館校合作。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編寫出版科普圖書20本,其中《生活與地質》《煤炭傳奇》榮獲國土資源部「優秀科普圖書」、山西省科技獎三等獎。

▲「天外來客——2019世界精品隕石聯展」現場

這還是一座活起來的博物館:在展廳內打造的「史前部落」觀眾互動體驗區內開發了VR體驗、「恐龍塗鴉」遊戲、恐龍化石挖掘等互動體驗項目,引進AI講解服務機器人,有效地提升了參觀的互動性、參與性和趣味性。與中國聯通山西分公司籤訂5G戰略合作協議,為展品數位化展示、視覺AR技術等方面增添科技新動力,積極探索「智慧博物館」建設。

▲體驗測繪儀器的孩子們

自2017年正式開放以來,山西地質博物館立足自然資源研究基地、科普殿堂基本職能,不斷創新科普宣傳形式,發揮社會教育功能,科普工作成效顯著。同時不斷深化媒體合作,探索科普教育新方向。比如,參加山西省文物局、山西廣播電視臺舉辦的大型文博欄目《文明守望——博物館之夜》錄製,館藏山西山西鱷化石標本也被評為「山西十大鎮館之寶」;與太原廣播電視臺合作拍攝《探秘山西地質博物館》系列科普節目,播出後受到廣大青少年喜愛;與太原廣播電視臺聯合製作的《聽得見的博物館》節目在FM97.5電臺開播;創立「地博科普講堂」品牌,與山西晚報「文博山西講壇」合作舉辦專題科普講座15期,線上線下觀眾累計達450萬人次。目前,山西地質博物館已經成為省內知名的網紅博物館。

▲山西地質博物館「地博科普講堂」與「文博山西講壇」合作舉辦的講座「山西的古脊椎動物」現場

▲山西地質博物館「地博科普講堂」與「文博山西講壇」合作舉辦的講座「中國的恐龍」現場

山西地質博物館因其在科研科普、社會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先後被授予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全國第一批甲級古生物化石收藏單位、全國十佳古生物博物館、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西省國家安全教育實踐基地、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山西省科普基地等榮譽。

館長推薦

山西地質博物館的館藏資源豐富,遠古物種、山河景觀、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地質演化……漫步館內外,步步有景,處處有寶。接下來,由山西地質博物館館長史建儒為大家推薦該館的鎮館之寶!

▲山西地質博物館館長史建儒

鎮館之寶

山西山西鱷:奇特名字表明它獨一無二

山西地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山西山西鱷。很多人初聽這個名字,總會有一種「是不是寫錯或讀錯了」的感覺,但不用懷疑,它的名字確實是山西山西鱷。這個名字是「中國古脊椎動物學之父」楊鍾健院士於1964年所命名的,並著有《山西的假鱷類》古生物專志,這個奇怪的名字表明它是山西鱷屬山西種,就好比一個人有著相同的姓與名。

▲山西山西鱷

地質學研究表明,2.4億年前的三疊紀早中期,華北地區發育著一個波光浩淼的鄂爾多斯古湖,而山西正處於古湖的東緣。這裡夏季炎熱多雨,沼澤遍布,蕨類植物繁茂,二疊紀生物大滅絕之後的生物復甦,使龐大的「中國肯氏獸動物群」在中國北方陸地輻射、繁衍,活躍在三晉大地這片土地上。中國肯氏獸、寧武副肯氏獸、山西獸、前稜蜥以及其它植食性的動物慢悠悠地徜徉在這片大地上,山西山西鱷這種古老的爬行動物正是這些巨獸的天敵,是名副其實的「頂級獵食者」。

這具標本是山西地質博物館科研人員於2010年8月在黃河邊三疊紀地層中發現的,也是目前全世界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具山西山西鱷化石,完好地保存了頭骨、6節頸椎和8節背椎。它的發現,不僅提供了該類群頭骨和脊椎的解剖學信息,而且擴展了古地理分布區域,修正了山西山西鱷的鑑定特徵,具有極高的科研科普價值。

山西地質博物館地圖

山西地質博物館,是了解山西地質的終點,也是繼續探索山西的起點。那麼,如果從山西地質博物館出發,如何深入了解山西呢?我們專門為您繪製了3張地圖,讓我們沿著3個方向,從山西地質博物館走向山西各大地質公園和地質遺蹟,開啟「表裡山河」探秘之旅。

一、遠古物種——人類曙光照臨之前(5天)

滄海桑田間,無數的生物經歷了起源、發展、消亡的過程。地球是人們目前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有機生命源於無機物質,並伴隨著地球的變化長達40億年。從原核細胞到真核細胞,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簡單到複雜,從海洋到陸地,生命起源及演化的歷程步步艱辛,曲折且幸運。無論環境如何變遷,生命之樹都能通過自身的演化去適應環境而得以枝繁葉茂。現在,從最古老的時代遺存出發,探索最神秘的時代記憶!

山西地質博物館「遠古物種」展廳——太原臺駘山(古植物化石博物館、古森林遺址博物館)——晉中榆社縣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埋藏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世界聞名的「化石之鄉」)——晉中榆社縣化石博物館(脊椎動物化石重點保護區)——長治長子縣國家級重點保護木化石集中產地(國內唯一的古生代時期的木化石群)——臨汾襄汾縣丁村博物館(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化石遺存)——運城芮城縣西侯度遺址(國內已知的最古老的18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人類最早用火的印記,第一縷文明曙光)——運城垣曲縣自然博物館(世界上最早的具有低等靈長類向高等靈長類過渡的動物—世紀曙猿化石,了解人類起源)

二、晉地寶藏——大自然的神奇造物(5天)

如海洋蔚藍,如彩虹燦爛,如大地質樸……人間造物之神奇,令人嘆為觀止。礦產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山西是中國的資源大省,煤與煤層氣、鋁(含耐火黏土)、鐵在全國具有突出優勢;銅、鎂、金紅石、金、銀、錳、石膏、硫鐵礦及鹽類等礦產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其它礦產如石灰巖、石墨、膨潤土、沸石、矽石、含鉀巖石等也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還有更多已知礦產的潛在價值正在逐步被發現。那麼,現在就開始我們的發現之旅吧!

山西地質博物館「大地寶藏」「物華天寶」展廳、「晉地寶藏」標本園——中國煤炭博物館(全國煤炭行業歷史文物、標本、文獻、資料的收藏展示中心,可親身體驗)——太原西山國家礦山公園(礦井探秘、生態旅遊、地學科考和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的大型礦山公園)——忻州寧武國家級重點保護肯氏獸—矽化木集中產地(寧武古生物博物館,國家級古生物化石集中地)——忻州寧武縣萬年冰洞國家地質公園(三百萬年前,全國一萬多個洞穴中僅有的九個冰洞之首)——朔州右玉縣火山頸群國家地質公園(「恆陽十景」之一的獨特死火山景觀)——大同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悠久的採煤歷史文化和罕見的侏羅紀煤層地質奇觀)——大同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我國六大著名火山群之一,唯一發育在黃土高原上的死火山群)——大同土林(「東方古人類文化搖籃」的泥河灣盆地文化遺存,神奇壯觀的地質地貌)——忻州五臺山國家地質公園(滹沱系疊層石,譽為「地球早期歷史的博物館」)——忻州禹王洞(碳酸鹽侵蝕巖層,喀斯特溶洞,有「華北第一洞」之稱)

三、滄海桑田——鬥轉星移的變遷(5天)

宇宙有著137億年的歷史,地球有著46億年的歷史,人類只有數百萬年的歷史,面對宇宙及地球的無窮奧秘,人類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執著地探究著日月星辰與山川湖海的變化。山西自古就有「表裡山河」的稱謂,東部邊界是雄峻的八百裡太行山脈,成為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天然屏障,西邊是自北而南劈開黃土高原的晉陝大峽谷,引導黃河從內蒙古草原奔流而下一瀉千裡。「表裡山河」形象地概括了山西的山川特徵,而這些山川正是地質科學的基礎與研究對象。這次,跟著我們的步伐一起穿越時空,去感知這片神奇的滄海桑田。

山西地質博物館「穿越時空」展廳——太原汾河景區(三晉兒女母親河)——長治武鄉縣太行龍洞(沉積大量鈣華,形成獨特景觀,兼具南北方溶洞特點)——長治平順縣天脊山國家地質公園(匯聚太行山水之精華,融北國大山的大氣磅礴和江南水鄉的飄逸嫵媚)——長治壺關縣太行山大峽谷國家地質公園(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被稱為「天然大氧吧」)——晉城陵川縣王莽嶺國家地質公園(豫晉兩省分界點,「雲山幻影」瞬息萬變)——運城垣曲縣古城國家溼地公園(天鵝、灰鶴等珍貴飛禽越冬地,山西省最大的溼地自然保護區)——運城芮城縣黃河大禹渡(譽為「黃河明珠」,住在黃河岸邊,品嘗黃河魚宴,眼觀黃河風景,夜聽黃河濤聲)——運城鹽湖(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中國死海」)——運城河津市禹門口(「鯉魚躍龍門」神話故事發生地)——臨汾吉縣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研究黃河演化史、黃土地貌的天然博物館,研究第四紀以來地殼運動和古氣候變化的實驗室)——臨汾永和縣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天下黃河第一灣)——臨汾隰縣黃土國家地質公園(黃土地區最美的紅黃相間的黃土崖景觀)

▲山西地質博物館外景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呂國俊

南麗江孫軼瓊

通訊員 楊敬

海報文物及博物館圖:動脈影 山西地質博物館

視頻:羽颯文化

海報及地圖設計: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王辰翔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

編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閆婷

相關焦點

  •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臨汾市博物館
    穿越茫茫歷史,感受晉霸春秋600年  說山西,就會提到晉國。晉國位居春秋五霸之首的時間長達600年,臨汾就是它創下霸業的策源地。在臨汾博物館的第三展廳「晉國霸業」,全面展示了晉國在臨汾大地上的發展脈絡。晉國的核心就在臨汾。
  • 大美山西,太行山大峽谷
    太行山大峽谷在哪裡?有什麼好玩的嗎?今天,將向大家介紹具有悠久文化的旅遊目的地。可以說,它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這個省就是山西了。可以說山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無論是當地人還是外來者的評估都是有口碑依據的,那麼當您旅行到山西時,哪些地方是必遊景點?當然是「太行山大峽谷」了。
  • 山西地質趣談|五臺山 為何被稱為「清涼世界」
    山西地質趣談五臺山為何被稱為「清涼世界」五臺山由五個高入雲霄的平頂高山組成,所以命名「五臺」。五臺山氣候寒冷的主要原因是地質歷史上的構造運動抬升了這裡的地勢。氣象上有氣溫遞減率,地勢每上升100米,氣溫會降低 0.4~0.7℃。五臺山比四外平原高了 2000多米,所以氣溫低了十來度,成為我國北方最佳避暑勝地,稱之為清涼世界是十分恰當的。五臺山的清涼在佛教上更負盛名。
  • 出了三位山西籍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布局山西
    據山西日報報導:11月3日,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書記黃曉玫、校長王焰新舉行工作會談,就深化省校合作進行交流,並共同出席省政府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省委副書記、省長林武,副省長賀天才出席。
  • 發現山西古建之美:上博等推出「山西古建築攝影大賽」
    山西博物院與上海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聚焦於古代山西的地下世界。同時,為了更全面地展現山西之美,博物館遊藝項目邀請大家同時關注地上山西,並於12月22日推出了「匠心·光影——山西古建築攝影大賽」。此次活動主辦單位為山西省文物局、上海博物館;合作單位:山西博物院、山西古建築保護研究所。
  • 山西各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第一個就亮了!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世界博物館日到來之際,跟著車遊君來看看山西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聽背後精彩的故事,體味華夏如「滿天星鬥」的璀璨文明。該鳥尊現收藏於山西省博物館,被譽為山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晉侯鳥尊高39釐米,長30.5釐米,寬17.5釐米。整個鳥尊以鳳鳥回眸為主體造型,頭微昂,高冠直立。禽體豐滿,兩翼上卷。在鳳鳥的背上,一隻小鳥靜靜相依,並且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鳳尾下設一象首,象鼻內卷上揚,與雙腿形成穩定的三點支撐,全身布滿紋飾。造型寫實、生動,構思奇特、巧妙。
  • 山西博物館——晉的厚重記憶
    ,而將這些完整整合在一起的就是在山西博物館。比如山西出土雜劇俑,上面至今還保存著彩色的痕跡,將古代人物的氣質鮮明表現出來,通過山西博物館的平臺很好的給大家展示出來。可是這個王牌不能僅僅體現在山西博物館內,而應該在更廣泛的平臺中,比如山西的基礎教育,比如山西小學教育中,是不是要把山西戲劇作為基礎課對小學生進行推廣。戲劇是一門基礎課,不是了解個大概就夠了,而且需要實踐,所以在基礎課中更多的是實踐,而不是宣傳推廣式的介紹。把戲劇推到大眾眼前,山西博物館已經做到了它基礎設施的作用,而接下來山西戲劇的發展,則需要山西人自己考慮。
  • 山西古生物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恐龍家族發現新屬種——晉地甲龍
    山西地質博物館日前召開的古生物研究成果發布會上,「左雲晉地甲龍」化石、「擇義王氏鱷」化石和鋸齒龍類化石三項古生物研究成果首次公開亮相。  特別是2011年發現於大同市左雲縣白堊紀地層中的一具近乎完整的「左雲晉地甲龍」化石,是恐龍家族的一個新屬種。而之前山西地質博物館已經命名了3個新屬種的恐龍。今年6月1日前,經過精心修復的「左雲晉地甲龍」化石將在山西地質博物館向公眾展出。
  • 地上文物看山西,太原純陽宮「變身」山西古建築博物館
    俗話說「地上文物看山西」,目前,現存元代之前的古建築數量,山西佔到全國七成以上。繼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於4月10日在太原文廟掛牌成立。而殿內的唐代塑像和唐代壁畫薈萃一堂,極為珍罕,後者是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1964年考察時偶然發現的,畫上畫有天王、天女、鬼怪、妖猴、神龍等,人們俗稱《鎮妖圖》。此外,山西的南禪寺、天台庵等也是著名的古建築。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是唐代武宗滅法前唯一保存下來的佛殿,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大殿,也是亞洲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
  • 山西博物館最新定級,最大贏家是誰?勝出的15家博物館長這樣!
    山西博物館最新定級,最大贏家是誰?勝出的15家博物館長這樣! 山西一級博物館共6家 (標註紅色者為新晉一級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 中國煤炭博物館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 山西壁畫重生的N種方式_山西新聞_山西新聞網 - 主流媒體 山西門戶
    最近,山西壁畫很「紅」。在上海博物館,為了迎接山西的九原崗墓葬壁畫,拆了博物館的大門;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內,先後展出了山西高平開化寺壁畫及大同雲岡石窟研究院「摹制」而成的大同沙嶺北魏7號墓葬壁畫;而名為「保護與傳承——山西寺觀藝術暨文獻展」也早在2017年4月在國家圖書館舉辦,寺觀壁畫的複製品成為那次展覽的最大亮點。
  • 山一程 水一程 |大美太行在山西
    歌詞不僅開拓了我們的藝術觸角,也增添了我們胸懷乾坤的大美氣度。太行山,華北之絕頂,頂天下之脊梁,是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爭鋒的古戰場,它把最美最精彩的一面留在了山西。太行從來「天下脊」
  • 山西好風光丨大美太行在山西
    山西好風光丨大美太行在山西 2019-12-22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些恐龍曾活躍在山西地界
    在《侏羅紀世界》中,大家看到擁有長脖子的腕龍,在山西也有這樣的恐龍。早在1983年,中國地質科學院教授程政武等人在我省天鎮縣發現了華北龍的化石。而在日前的山西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成果發布會上,「晉地甲龍」化石、「擇義王氏鱷」化石和鋸齒龍類化石三項古生物研究成果首次公開亮相。今年6月1日前,「晉地甲龍」化石和「擇義王氏鱷」化石將向公眾展出,市民可近距離觀賞。
  • 五千年中國看山西!山西全部的美,看這篇文章!
    五千年中國看山西!山西不是只有煤,美景可比煤多多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美麗的自然風景相輝映。今天,走吧網就給大家推薦山西最經典的自駕路線,讓你飽覽山西的大美。代表景點:壺口瀑布 、太行天脊山、太行山大峽谷 、紅崖大峽谷 、晉城王莽嶺 、寧武蘆芽山 、渾源北嶽恆山 、盂縣藏山、 蟒河風景區 、壺口瀑布、晉陝大峽谷等,還有那個震驚世界的300萬年的夢幻冰洞。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掛牌成立
    在山西文博事業的版圖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三晉大地上調查並發現了數千處文化遺址,發掘了百餘處重要的古代遺址和萬餘座古代墓葬,先後有15項考古發掘項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0個項目獲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
  • 山西省首屆博物館精品獎丨表裡山河:這片土地上曾發生過神奇變化
    山西省首屆(2019年度)博物館精品陳列展覽評選推介精品獎:山西地質博物館:「表裡山河——遠古物種」山西,自古就有「表裡山河」稱謂,東部邊界是八百裡太行山脈,成為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分界;西邊是自北而南劈開黃土高原的晉陝大峽谷
  • 山西博物院:是目前國內屈指可數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之一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太原的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是目前國內屈指可數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之一。主館共有四層,一層大廳設有總服務臺,第二、三層設有歷史文化專題展,第四層設有藝術專題展。珍貴藏品約40萬件,其中新石器時代陶寺遺址文物、商代方國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金元戲曲文物、明清晉商文物等頗具特色。
  • ...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晉祠博物館 揭開國寶《花嚴石經》的秘密
    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向有「不到晉祠,枉到太原」之說。11月22日,「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第13站走進晉祠博物館,面向廣大網友進行了新一輪的直播。截至記者發稿時,觀看人次為93萬。晉祠,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後而建。
  • 【周刊】 猴年說說山西猴_周刊回顧_山西新聞網 - 主流媒體 山西門戶
    人類遠祖很可能是山西猴 ---------------- ★4500萬年前人類遠祖在垣曲 垣曲「世紀曙猿」,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它的發現,動搖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論斷,同時也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推前1000多萬年。美國《科學》雜誌報導說:「這是20世紀古生物學上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中國很可能是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靈長類動物的發祥地。」英國《自然》雜誌則發表論文稱:「通過對山西垣曲發現的『世紀曙猿』下頜骨、跗骨化石的研究,證實了人類的遠祖起源於中國。」